中国古代女子发型变迁史,不同身份对应不同发型

导读: 读者朋友们,在阅读文章之前,辛苦您动动小手点击一下关注,我们将持续更新,既方便您后续的阅读,又可以与志同道合的读友进行讨论,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五千年的历史中,中

齐齐哈尔时尚网小编提示,记得把"中国古代女子发型变迁史,不同身份对应不同发型"分享给大家!

读者朋友们,在阅读文章之前,辛苦您动动小手点击一下“关注”,我们将持续更新,既方便您后续的阅读,又可以与志同道合的读友进行讨论,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五千年的历史中,中国历经的朝代不计其数,这些朝代各有各的风格,为后世留下无数瑰宝的同时,也组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而发髻文化就是其中之一。

古代妆造花样繁多,仪态万千,将女性魅力展现到了极致,而发髻作为最能体现韵味的部分,光种类就能达到上千种。

不同朝代不同时期不同等级的女性发髻样式都不同,这不仅是她们审美的体现,也是当时背景下社会对女性提出的不同要求,是古代社会独有的文化内涵。

贵族女性与平民女性的不同发髻

古代制度森严,贵族与普通百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发髻。

贵族女子出身高贵,凭借家族荣光在很多方面会被特殊照顾,为了衬托她们的尊贵身份,她们在发髻样式上选择最能代表其身份地位的高髻。

高髻,就是把所有的头发扎到头顶,不能披发,扎好后用合适的珍珠首饰进行点缀。

高髻在清朝,不是所有女性都能梳妆,这种发型仅限于宫内女子,大多是贵妃或公主。

高髻出现的原因,与女真族有很大的关系。

清朝又叫做满清,与女真族同作为少数民族,因此延用了女真梳的发髻,正因为是少数民族的贵族发髻,汉族和普通女子才不能随意梳。

除了高髻,还有一款发髻也是只能由身份高贵的女子梳,这种发髻出自某位嫔妃之手,在后来得到了民间的争先效仿,此发髻名为凌云髻,是延续秦汉女子的一种发髻。

凌云髻源于始皇诏后,这是她发明的第一款发髻,将女子高贵典雅的气质体现的淋漓尽致。

凌云髻不同于高髻,它是单髻,后来在后宫妃子间盛行,多与凤冠相配,古代女子参加大礼时会梳这种发髻再配上一顶凤冠。

古代暂未对女子发髻进行严格规定,毕竟朝代不同发髻也不一样,就是规定也未必全都统一。

但是,每种发髻都代表着一定意义,是女子身份的一种象征。

普通女子的发髻受环境的限制古代女子 发型_中国古代女子发型变迁史,不同身份对应不同发型,没有贵族女子那般华丽,样式上也没有她们那么复杂,甚至简单到有些潦草。

她们的发髻样式概括为两个字就是简单,耗时越少越好,至于发饰更是能省则省。

普通女子日常劳动量非常大,若是梳贵族的高髻干活时非常麻烦,且那些高髻还需要搭配假发或者精美的头饰,以她们的收入水平完全不能与支撑。

因此,华丽的未必是适合自己的,即便样式单一、风格朴素,也不能遮掩她们努力干活时散发出来的光芒。

已婚女性与非已婚女性的不同发髻

古代女性地位卑微,十二三岁就被父母赶着嫁人,女子结婚就意味着与娘家脱离,从今以后为婆家当牛做马,即便心有怨气,也不敢怒不敢言。

女性结婚,不仅身份要发生转变,发髻也要跟着转变,嫁人前,古代女子通常是可爱精怪的风格,头发自然垂下随意的漂浮在肩膀上。

但嫁人后,就要开始盘发髻,将全部头发扎到一起,一根都不能落下,其目的是为了告诉人们自己已为人妻。

头发松散、梳扎是未婚与非未婚女性最大的区别。

在此之后,也出现了其他种类的发髻。如果是年幼的女童或孩子,大多发髻会选择对称的,左右两边各一个,梳成两个发髻后,会留下少许头发自由下垂,风吹时头发随之飘动,与少女那种烂漫的感觉十分相符,这种发髻在古代也代表的是未婚女子。

但嫁人后,女子就不能再梳这种发髻。结发夫妻在古代绝不是口头说说,其在发髻方面有很大的讲究,女子婚后发髻全都改为束发,头发要梳到掉不下来,以此表明自己的婚姻状态。

这点,与古代男子的发髻有相似之处,不过,他们不是为了表达自己已婚,而是在参加加冠礼时表示自己对典礼的尊重。

束发,偶尔也会被年满十五的女子所梳,意味着她们已不再是小孩。但总体而言,十五岁未婚女子束发的现象很少。

除了束发,已婚女子还能挽发髻,之后在头发上插一根发簪,也是出嫁的意思。

用发髻形式来区分女性状态,虽说有些不公平,是对女性的一种制约,但在当时社会,这也是告诉对方自己身份的一种方式,是有一定智慧的。

女性发髻在不同朝代的变化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繁华的朝代之一,社会开放,经济繁荣,国泰民安,文化包容且多方面发展。

如此开放的大唐,自然对女性也不会过多约束,特别是妆容方面。

高髻本是贵族女子的专权,但发展到唐朝后,已经普及到民间,女子经常梳这种发髻。

另外,大唐的女子也注重梳妆打扮,就连在家也会涂脂抹粉,打扮得美艳动人,这是唐朝女性的统一特征,通过这种方式也更能衬托大唐的繁荣景象。

杨贵妃最爱的发髻是峨髻,所谓峨髻,要先把头发扎成马尾,盘好后在中间系一条丝带,看上去就像一个马肚子。

峨髻位置高样式大,若佩戴大花或步摇金钗,最合适不过了,必会把人显得更加端庄大方。

唐朝女性的发髻中最高的高达一尺,其代表的是不仅仅是一个发髻,还有大唐的繁荣昌盛景象。

发髻发展到宋明两朝,在前朝的基础上有了新的提升。宋明理学将五常和女子品德看得很重,也因此女性地位发生转变。

宋朝女子以文雅贤淑面世,粉黛佳人,娇俏柔美,例如伟大词人李清照。

李清照在装扮方面与唐朝女子截然不同,但与多数宋朝女子的风格相似,李清照不爱擦脂抹粉,她所认为的美是淡雅清新脱俗,无需过多装扮,自然的发髻搭配简单的头饰,最能显出女性的魅力。

不过,李清照的妆容只能代表民间普通女子,总体而言,宋朝只是发髻发展中的过渡阶段,贵族阶级的女子依旧延续了唐朝的浓妆与高髻,只是在妆容上轻微变淡了一点。

民间女子最爱包髻,这种发髻也是宋朝街上最为流行的形式。

包髻,就是把头发梳好后,用有颜色的布帛或手绢包起来,最后系成花的形状,如果愿意,还可加上一些头饰

包髻操作简单,也不容易脱落,非常适合民间女子梳,更重要的是,这种发髻还不影响劳作,非常牢固。

还有一种发髻是当时少女喜欢的,是三髻丫形状的,使用此发髻都是年轻少女,活泼俏皮的同时,还给人一种温柔含蓄的感觉。

明朝以后,君主专制加剧,百姓思想受到禁锢,女子发髻也受到影响,没有前朝的种类多,只有少部分还在使用。

明朝女子常用的发髻也会双螺髻,这种发髻很有特色,头发梳得锃光瓦亮,盘成一个螺的形状,简单又不失大气,是民间女子或丫鬟最喜欢的一种发髻。

像那些权贵女子,为了与普通女子作出区别,大多会将头发挽成牡丹头,也属于高髻。

不过,明朝的牡丹头与唐朝的不同,受大环境影响,明朝贵妇的发型很明显就给人一种庄重严肃的感觉,但清朝的发髻相比明朝更加过分。

清朝君主专制愈发严重,社会对女性的要求也更加严格,中期时,女子发髻为两把式,再佩戴上统一的首饰,必须与当时的花盆底鞋呼应,从头到脚都是对女子的约束。

甚至还要挺胸抬头,身体不能随意晃动,更不能做出俏皮可爱的动作,从里到外都必须透露着端庄二字。

古代女性受封建思想约束,在选择发髻时也不能随心所欲。发髻样式繁多,形式也在随着时代不断变化,若王朝更替,风格也会及时更新,但都是建立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

发髻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共同作品的结果。

每个朝代都有特色的发髻,但不变的是,每个新朝代都会在前朝的发髻形式上再次创新,延续的同时加入新的想法,所以,才有了后来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风格方面,发髻由简到奢,再由奢到肃古代女子 发型,这不只是发髻的风格变化,也是古代社会的整体走向。

若两秦汉说成封建时期的起点,唐朝则是巅峰,而清朝就是结束。这一点,从发髻形式就能看出。

结语:

古代女性发髻虽不起眼,但其背后的社会趋势极具有影响力,用小小的发髻突显封建社会,不得不说,古人的智慧是无穷的。

发髻文化意义深远,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每一种发髻样式都代表的是不同的时期,也代表着古代女子不同身份。

虽然存在弊端,但发髻所具有文化内涵确实值得传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中华文化越来越美。

齐齐哈尔时尚网 qqdjx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