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拍:香草美人的小姐姐,一件浅紫色的连衣裙,展现时尚优雅气质

导读: 清新又美观的紫红色连衣裙,不仅身材特别的显高挑,还能打造出美丽的身材线条,在舒适中绽放简洁时尚的款式,把潮流的帅气展现得淋漓尽致。街头的时尚丽人,一身白色纱裙显得

齐齐哈尔时尚网小编提示,记得把"街拍:香草美人的小姐姐,一件浅紫色的连衣裙,展现时尚优雅气质"分享给大家!

当下,只要在网络搜索“大数据”这一关键词,“大数据”到底火热到什么程度便能一目了然。在“人类已进入‘大数据’时代”的肯定的环境中,一大批传统的K12教育机构也加快了“触网”的脚步,甚至有机构将“大数据”视为未来教育“脱胎换骨”的唯一资本,力求通过“大数据”实现与线下教学同样的情境。其实,“大数据时代”的说法并不新鲜,早在2010年,“大数据”的概念就已由美国数据科学家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系统地提出。

好未来教育总裁白云峰最近在互联网大会上谈到了对大数据的应用,并期待大数据技术来解决教学个性化、优秀教师赋能等问题。从2009年到2016年,好未来探索了七年的学而思网校,而今天他们却认为,“教育+互联网”不能解决他们现在教育的全部问题,“教育+互联网”已经过时了,只有数据+AI赋能教育,个性化才可以成为可能。白云峰在会上透露,好未来将运用AI、数据和算法在教学过程中的留存,包括人脸识别技术的留存,让教师能够个性化地关注到每个学生的表情和每个学生接收信息的程度。

毋庸置疑,数字化时代使得信息搜集、归纳和分析变得越来越方便,更关键的是在“大数据时代”,所下的结论剔除了个人情绪、心理动机等因素的干扰,会更精确,更有预见性;如果能将“大数据”运用到教与学中,并能通过“数据库”几近真实地还原每一个学生的真实的情况,这自然是件具有“革命意义”的事情。

但,所有这些技术的应用和努力都是为模仿和实现线下课堂教学的真实场景,在线下传统课堂教学极具成熟的事实面前,“大数据”作为驱动教育的一种技术,而且作为一种过于依赖数据汇集且处于摸索状态的技术,又会如何实现线下教学无法实现的“个性化”?

说起“个性化”,我在文章《个性化辅导:你的个性究竟在哪里?》有过探讨,事实上,在K12教育辅导领域,所谓的“个性化教学”最终的导向是培养应试技巧,教育和学习者本身的功利性决定了课辅的“个性化”是提分的“个性化”,而不论“大数据”汇集和分析能力如何智能和精准,都沦落为了“个性化提分”的技术手段,与很多机构宣扬的在“大数据”环境下对“非量化品质”的关注与培养无关。

另外,线下特有的教学场景很难被某项技术所模仿,哪怕你模仿得异常逼真,但永远不是原来的真实、自然、鲜活的课堂。即便是在当下应试的课堂,仍存在朴素且非常重要的课堂生活,教师、学生、环境共同构成了课堂教学的生态体系,而在真实课堂环境中的空间感受、造型感受、色彩感受、声音感受、语言感受、质料感受是“大数据”无法包揽和实现的。更值得一提的是,教师拍拍肩膀、握握手的满含激励的肢体感受也更是隔着大屏幕无法实现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这个教学过程有它发展的顺序,有它发展的逻辑,而并非一个“大数据”就能替代的。

斯坦福大学专家特来沃尔.哈斯蒂曾指出,“大数据”的理论是“在稻草堆里找一根针”,而面临的问题是“所有的稻草看上去都像那根针”。有报道称,拥有最完善的数据库、最先接受“大数据”理念的华尔街投行和欧美大评级机构,却每每在重大问题上判断出错,这本身就揭示了“大数据”的局限性;如果在“大数据”真实性无法保障的前提下,这种冰冷数据的汇集、归纳和反思对学生来讲不知是幸运还是灾难?

在看到“大数据”正面作用的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其负面作用。今天以“大数据”为主题的跟风、炒作比比皆是,例如以“大数据”为主题的教育会议数不胜数,“大数据”中心或基地风起云涌,网络上与“大数据”相关的条目数以亿计。似乎“大数据”是21世纪第一个被发现的“金矿”,吸引了大批淘金者。 “人类已进入大数据时代”的说辞铺天盖地,甚至有人把“大数据”的作用与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相提并论,“大数据”明显地被用来进行商业炒作。

当前,“大数据”概念在K12教育领域存在包装过度的倾向,主要表现在一些人把不是大数据的东西,都装到这个筐里,甚至夸大其作用。实质性的问题是,我们不能离开人这个主体来谈大数据。现在谈大数据,确实存在这样的倾向,而且这种倾向很普遍。

“大数据”作用的发挥,不光有赖于数据收集、数据提纯、数据判断等多重技术要素,更关键的是应用,要同人(学生)联系起来,同解决人(学生)的问题联系起来。衡量“大数据”成效的标准,不应是为大数据而大数据的“一厢情愿”,而应是利用这些数据,在满足教育需求方面创造了多少价值,有多大意义,这样的大数据才是“真命题”。

离开了人(学生)这个参照系,很难判断数据是不是垃圾。

而靠炒作且不解决问题的“大数据”,最后只会成为一地鸡毛、一堆碎片。

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大数据”几乎成了舌尖上的词汇,值得注意的是,“大数据”已经成为了各行各业实现裂变的一种资本,这当然与移动互联网有着密切的关系。数字化时代,催生了在线学习、在线支付、在线注册等线上服务,而且随着这种线上交易的发展,五花八门的网上平台一股脑地从四面八方涌来。

谈起“大数据”这个话题,我并没有否定“大数据”的意思,它有它的沿革与发展,也有它产生的环境和蕴藏着的巨大价值,“大数据”代表着未来的趋势。“大数据”虽然这两年来变得异常火爆,但它并不是一个新鲜玩意儿,追寻其历史,我们会发现在物理学、生物学、环境生态学等领域以及军事、金融、社会管理等行业都能找到它的足迹,“大数据”的存在已早有时日。2010年,美国数据科学家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一书中首次将“大数据”与商业资本联系到一起,他认为“大数据”可以创造新的经济利益;由此可见,“大数据”已经成为行业巨大的经济驱动力,让生活中看似再平常不过的东西都有可能成为有价值的“移动数据库”,“大数据”的确正在颠覆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我们不能不承认,“大数据”的无孔不入,也深深影响到了K12教育的改良与变革,很多K12在线教育注重大数据的算法和分析,宣扬用大数据重新构建教育新生态,甚至有机构布局基于大数据的重建和跨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有些教育机构为凭借“大数据”实现品牌重塑和升级,竟将原本科学、严谨的教育教学术语进行了网络化的定义,比如“闭环”、“交互”、“识记”、“衡量”等等这些带有互联网基因的词语,看上去很潮、很专业且很有深度,其实这些说辞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是未曾提及的。

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还有教育机构竟把学生学习层次归纳成只有自己看得懂的范围,艰涩难懂甚至故作高深,当教育术语经历了肤浅、随意的定义和包装,便散发着一连串商业的味道。说起学生学习的层次,有点教育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加涅的层次学习类型说(八类),加涅提出了累积学习的模式,一般称之为学习的层次理论,他的基本论点是,学习任何一种新的知识技能,都是以已经习得的、从属于它们的知识技能为基础的,人们也由此把加涅的模式称为指导教学的模式。而这些,不是一群搞互联网的群体随便取几个另类且又貌似接地气的词汇所能替代的。

我一直不敢想象国内私立教育机构有几家对目前的教育理念和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实践,机构一旦形成规模创始人做演讲、跑合作、吹牛皮、拉风投已经成为办学和管理的主流,手下组建的教学研发团队其教育理论与实践又有多少含金量令人担忧。目前,私立教育机构在实现营收的同时,最迫切需要的应该是学习和借鉴公办校“田野研究”的模式,不仅要知道课堂教学的基本理论,还应该对“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人本主义以及控制论”等观点的研究,并把它们融合进教学的实践中去;最重要的是这样可以避免说一些与教育无关的话。

而我们提到的一些偏向于互联网的不伦不类的教育术语,给一头雾水的二三线家长说可以,但放在整个教育的台面上来讲,就难免尴尬了。“大数据”使得信息搜集、归纳和分析变得越来越方便,比如学生答题的速度、正确率等状态都会通过大数据记录和汇总并立体呈现,毋庸置疑这是教育教学的进步与发展;但我们提出的颠覆式、革命式的教育理论或教育术语,是否注重应用,是否真正遵循教学阶段和学习阶段的规律,这是根本中的根本。

迄今为止,还有不少机构宣称在线教育必定是未来的教育,在他们的构想中,就像支付宝将垄断金融行业代替银行那样,在线教育也一定颠覆传统教育并成为中国教育的霸主。这让我忽然想起2014年铺天盖地的在线教育“颠覆论”:传统教育早晚要被在线教育颠覆,甚至传统的学校将会消失,老师和校长也会失业……

喊了三年仍“余音绕梁”,这是胸有成竹,还是垂死挣扎?

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王宗琦表示,这两年在线教育只管杀声连天,但市场份额只占到1%,从喊声震天到趋于沉着,正解释“颠覆论”正处于尴尬中。“互联网能够影响教育,大谈颠覆,只是一厢宁愿,我们谁也没有看到传统教育的惊惶,甚至为此颠沛流离。”

有资深人士称,在中国,“在线教育”这个概念实际是个从美国来的舶来品,但是中国所说的“教育”和美国所说的“教育”的概念完全不是一回事。美国的孩子,小学毕业前就能在图书馆和互联网上做大批的资料查阅和研究,并能引用了十几篇的威望资料写一篇非常有主见的论文。美国的教育体系强调的是知识和技巧教育,从小就造就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老师教你学习的办法,给你指明研究的方向,剩下的你自已去学习和研究。

在这种背景下,不难想象美国的“在线教育”有着根深叶茂的环境和前提。而国内的教育以“应试教育”为导向,不论如何改革,“一考定终身”的运气仍难以救赎。那么多拿到资本的“在线教育平台”,正迎合了用户的需求,下工夫炒作“体验和效果”的概念,扎扎实实地通过平台承当起灌注知识和培训应试技能的功能,而这样的平台的内容绝大多数缺乏启示性、丰盛性和体验性。“在线教育平台”所谓的“休会”实在还停留在技术的体验上,而传统课堂上的“体验”更多的带有协调的人际互动色彩。人教社教育专家李静纯先生曾说,人的社会天性决议人需要与本人的搭档树立起生活中的关系,人的成长(包含学业)存在于真实的情境中,也存在于生活的体验和感触中。

今天的“在线教育平台”,假如单纯利用互联网思维把很多面对面、口口相传的固定下来的课程放到互联网上供学生学习选择,这种思维不仅简略、毛糙,更重要的是这是急功近利的贸易思维,离教育很远。文新学堂创始人叶德文告知笔者:“做在线教育,首先要弄清晰互联网与传统教育之间的关联,违背教育规律和教育过程的在线教育都会将教育引出正规,会在这条河里越陷越深,越漂越远。”

专家认为,“在线教育”要挑衅标准化的教学规矩,甚至要攻破传统的教学构造是一种超前意识和勇气,但许多在线教育的开创人并不知道,应试教导下的课堂依然是一种被认可的生活方式,环境对学生的心坎感想以及未来的成长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另外,传统的课堂并非‘在线教育’懂得的‘单边’传输与接收,今天的课堂的‘开放’水平已经超越了互联网思维的想象。”

“教育”一个是教,一个是育。在线教育可以隔着屏幕去“教”,但是“育”需要温度,需要剧场效应,需要真实的社会互动。人的成长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显然“育”也是一种非量化的复杂的过程,传统教育中的“档案袋记载”、“课堂察看”、“学生访谈”都是“育”的过程,这些并非“在线教育平台”所能克服和解决的。所以,“在线教育”称之为“教育”有些勉强,而宣传彻底“颠覆”传统教育更是无稽之谈。

有文章称,在中国发展像美国那样所谓的“在线教育”,实际上是一些互联网人士照葫芦画瓢的投契行为,以为美国有了,中国复制一个就发了。然而却遭遇了所谓的“水土不服”和“空山不见人”。就像当初山寨美国SNS的Facebook,成果发现中国更本就没有“社交”这个概念,中国人连做电梯都不会打招呼,更不要说去网上“社交”。其山寨的必定结果是:所有模拟Facebook和LinkedIn的互联网产品都死的很惨。相同的情形,所有山寨美国“在线教育”的产品,也会死得很惨。

目前,很多在线教育的入局者都在强调自身的在线平台具有“在线测评”的功能,甚至有的称自己的平台交互性很强,对教师和学生都会作出有效的测评,能够促进教师反思和学生成长,尤其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测评"百度百科给的诠释是: 是以现代心理学和行为科学为基础,通过心理测验、面试、情景模拟等科学方法对人的价值观、性格特征以及发展潜力等的心理特征进行客观的测量与科学评价。但事实上"所有K12线上测评,仅仅只是笔试测评,属于测试型评价的线上版,不能替代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评价,其实,前者只是后者评价的形式之一而已。

好未来董事长兼CEO张邦鑫在2015年GET教育科技大会上坦言,互联网教育探索的过程中,不少人走过弯路,其中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把教育类比成电商。既然如此,那么线上的有关教与学的“评价”完全照搬淘宝对实物商品的评价是不现实的,不论是对老师的评价还是对学生的评价,如何构建线上的评价体系已经成为一个问题,在线教育必须思考,如何根据教学中的数据跟踪挖掘建立一个客观的评价模型,否则线上的评价显得太“渺小”。

据了解,国内几家题库平台,在“线上测评及教学质量”上可是煞费了苦心,如何让学生在在线测评环节获得自信并能产生持续不断的学习动机,这是这些平台最看重的。三年来,在线教育一直在解决网络教育的互动性、个性化学习、心理满足、自主学习管理等内容上大胆设想并竭力想通过技术来实现,然而面对学习效果较明显的线下教育培训行业,这种设想的落地并不太理想。

当前"在线教育不仅没有找到更可靠的变现模式,而且也没有探索出适合在线教育平台的评价模型,更让在线教育创业者始料不及的是,学生们最终还是要依靠线下的基础教育,学生做作业、考试,老师改作业、批试卷这些行为也很难全部迁移到线上;在线教育只不过是K12教育资源的提供者,设想构建教学评价体系并不现实。

传统课堂的评价体系是个很庞大的“家族”,教师从进课堂开始,评价其实就已经开始了。传统课堂注重发展性评价的使用,这一理念所追求的不是给学生下一个精确的结论,更不是给学生一个等级或分数与他人比较,而是了解学生发展的需求,重视被评价者的差异,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变化,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强调通过反馈促进学生改进,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中国教育报》资深记者李建平老师用一句形象的比喻,让传统教学评价概念凸显:“评价不再是分出等级的筛子,而是激励学生发展的泵。发展性评价,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方法,融入每一堂课,每一个教育环节之中,使其成为一种微妙的教育工具。”

其实"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测试型评价(学业测评) 也好,还是非测试型评价(非量化品质的评价)也好,需要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说的更明白点,就是需要一个容易营造教学情境的对话的教与学的环境,仅仅是学业测评而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综合评价,这种测评方式是单一的、原始的,无法适应未来教育改革发展的大趋势。

学生的进步与成长(包括成绩的提高),离不开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综合性评价,对学生综合的评价,包括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心理品质、沟通交流、合作学习、动手操作、观察能力、组织能力、创造精神、社会责任感等,每个评价环节都影响着学生“自主取舍,独立思考,学会比较、反思,调整自己,提升解决问题能力”的学习行为。

所以,将促进教师反思和学生成长,简单地理解为让老师和学生在线上看测评报告就明显片面了;事实上,复杂的教与学的过程,并非理解的将老师的讲课视频放在网上那么简单,对于在线教育K12创业者来讲,需要在擅长的技术之外,应更多地对教育进行实践性的研究与思考。

著名教学评价专家李静纯先生认为,线上测评应该跟线下一样,实行等级制,不公布学生成绩,不排名次,能够全面分析学生的进步与不足,并提出改进要点,帮助学生制定改进计划。在他看来,线上测评结果的表述,不再只是单纯的分数或等级,而是全面地刻画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包括知识背景、经验、认知特点、思维水平、数学理解、数学才能及其发展过程和数学能力倾向等,还包括一些说明和建议,如学生学到了什么,更适合学什么、做什么等。“而这一目标,需要在线教育创业者付出比迈入这一领域更高的热情。”

不难看出,如果线上富有个性的学习,能够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总结,且教师也不断地分析和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这样的线上教育才能够成为改进教学的一种参照,成为学生终身学习历程中的一种记载。

线下的教学评价,尽管终结性评价(笔试)依然顽固,却也注重对过程和方法的评价,譬如实验区小学阶段的档案袋评价(质性评价),在线教育若不关注这些内容,必将违背教育的规律与本质,并注定了只是一个烧钱的“东东” 而已;而有没有“钱”烧,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和挑战。

《中国青年报》资深记者陈志文撰文中说,用互联网的商业模式驱动教育就成了一个“故事”,是死路一条。"风来了,猪都会上天。但是,不要忘记了,猪上去了,但马上还会掉下来摔死的,毕竟那只是猪。也许可以忽悠投资人,但不要把自己也忽悠了,毕竟你还要搭进时间与人品。"

四九的天气,寒风逼人。

优学习平台上线发布会在北京举办,这让很多关注K12在线平台的目光不禁“嘹亮”起来:正是资本最“冰冷”的时候,也正是K12风沙滚滚的时候,你这会儿高调亮相为哪般?

发布会现场,优学习的核心成员亮相:朴素、虔诚也不缺乏“任性”。优学习的投资人顾海波先生如此评价这样一个团队:“技术大家都会做,但一个有效且近乎完美的团队不好找。”优学习的技术人员不仅来自互联网行业,还来自在线教育领域,一年前开始研发到今年10月底投入市场试运营,优学习的“魔变”表现出了惊人的速度。

据现场了解,优学习是一个全新的K12领域C2C平台,打破地域限制,实现约课、上课、答题、辅导为一体的在线学习链。更值得一提的是,优学习发布会喊出了“史上最严的教师准入制度”!这不禁让人记起“跟谁学”的教师入驻制度,“跟谁学”创始人陈向东创建这一平台的初衷也是希望越来越多有技能、有才华的教师都能登台亮相,让用户通过简单的搜索,就能搜到心仪的老师。而据“跟谁学”一位负责人介绍,“跟谁学”教师审核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把身份证、从业资格认证扫描上去,然后要求教师提供各种材料,也会核实老师的过往经历;为避免虚假信息,页面上设置了纠错功能,假如发现或被指证教师信息有问题,可以纠错或举报。不难看出,优学习与“跟谁学”所描述的“严”有异曲同工之嫌,而优学习的“史上最严”会不会比“跟谁学”更“没人情味”?结果,需要拭目以待。

有业内人士认为,“教师准入严格与否”其实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准入的标准是否与不同的需求有科学的匹配,一个适合孩子的老师未必会通的过在线平台的准入“框框”,而这也是线下传统教育一贯的规则和优势,“更为关键的是,如何构建线上教学评价实践体系和探索线上教学基本模式(教学标准),也是目前值得在线平台思考的问题”。

在教师准入上,“i文新”准入的教师跟优学习、跟谁学都不尽相同,“i文新”的教师还仅限于文新学堂的专职教师,而这些教师在学科教学上一直深受家长考生的认可,教学模式也容易形成统一的风格和特色。据“i文新”负责人张玲君介绍,“i文新”是教育+互联网的产物,并非纯在线教育平台,“i文新”创建的初衷是帮助文新学堂线下近百家校区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让文新学堂线下教与学的过程可视化、数字化、体系化和碎片化,真正实现线上线下过程可控。

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知名中学生人生规划专家王宗琦先生认为,不论纯在线教育还是教育+互联网平台,首先它们是教育平台而不是技术平台,而既然是教育平台仅仅承担灌输知识而忽略学生其他有利于应试的其他品质的培养是不成熟的,应试教育也是一种素质教育,只冷冰冰的加重学生负担并非是一件愉快的事,互联网技术可以影响教育但改变和颠覆传统教育的路实在太渺茫。“80年代有电视的时候,很多人认为电影院会消失,而今天你网上看了《老炮儿》后,却还是溜到电影院再看一遍,这是不是很有意思?”王宗琦补充道,“教育教学强调剧场效应,就像欣赏一场戏,大家一起笑、一起哭、一起喝彩、一起撇嘴,你放松释放一下不要紧的,放松了就很重要,课堂上也是如此,而冷冰冰面对屏幕不会让人有片刻的放松。”

著名课堂评价专家李静纯先生认为,K12在线教育怎么变革也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载体,是服务于课堂的一种非常好的工具而已,而如何做到线上线下融合比讨论平台有多少老师更重要;当然这不等于说在线教育没有未来,在线教育的未来是弄懂互联网与教育的关系,区别于传统教育模式且教育内容丰富,注重情境式、体验式教学的在线教育平台,前景才会更广。

在线教育近几年来几乎成为了教育界的“头条”,一身霸气且喊出“颠覆传统”的在线教育,声音未落便激发了大批入局者疯狂的创业激情,似乎这就是一片未开垦过的肥沃的金矿,在线教育在过去的一年也获得了资本的过度青睐。尽管有的机构在惨烈的K12在线教育竞争中“昙花一现”,但似乎没有真正触动K12在线教育入局者敏感的神经,K12在线教育仍然被视为在线教育中一座“遍地黄金的要塞”,显见其兵家必争的地位。

据悉,研发一年多的优学习在线平台将于1月12日在北京举办上线发布会,优学习今冬的高调现身,让人不禁觉得K12在线教育依然像北京雾霾后的太阳,烤在脸上仍有火辣辣般的感受。优学习在线平台的创始人黄韬接受采访时表示,“优学习平台经历了一年多的研发,关于产品优势、运行模式、变现模式等内容在研发初期早有规划和方向,同时在“在线教育”风云变幻的今天,我们迟迟今天才发布是因为我们更有信心承担更多。”

然而,在线教育从2010年兴起至今演绎了风云突变的“线上滩”,尽管在线教育创业机构扎堆宣布融资的利好消息,但稳定的用户资源和可持续盈利模式仍是在线教育的痛点。 在资本越来越趋向于谨慎和观望的状况下,优学习的上线发布会会以怎样的内容和姿态一股脑涌入或撞破资本界的视野,值得我们期待。

对于在线教育的“燎原之火”业内也有不同看法,向来比较低调并以“思过崖”自居十年的文新学堂董事长叶德文却这样认为这把“火”:“在线教育的‘火’代表了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但在今天‘火’的背后又存在着片面和偏离教育规律的问题,在线教育要想在未来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给自己降降温,认真地考虑如何实现在线教育的变革,通过线下线上结合,组建‘教师、学生、家长、学管师’参与的教育整体、教学生态系统和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发挥在线教育信息化服务平台的功能,真正满足学生家长的教育需求。”

不论K12在线教育身板有多坚硬,内心有多坚强,坊间依然刮起了“K12在线教育倒闭潮是否到来?”、“还能不能做?”、“如何做?”的讨论风暴,坊间“谈‘线’色变”,而创业者、行业龙头,甚至一些跨界布局的上市公司,依然在在线教育的最大高地,艰难地啃着这块最大的肥肉与最坚硬的骨头。然而,事实上并非梦想那么美好和简单。在线教育尽管“讨伐”声惊天动地,但传统教育毫发未损,而一些传统教育机构也在推动在线教育的变革,在努力寻求与在线教育的互补。

K12在线教育领域异常热闹,但稍冷静下来我们却发现,绝大多数企业的产品依然是线下课程的复制,做线下课程的线上渠道,这一偏向互联网技术的“线上运动”因重复线下课程,成为教育领域内实实在在的“赝品”,并未得到家长和考生的宠爱,市场状态一如精湛的“十字绣”,有价无市。K12在线教育产业规模的研究报告多次被媒体提及,可是至今似乎仍然没有哪一家公司能够从这一产业规模中取得阶段性成果,有业内人士甚至感叹:“活着”实属不易!

有专家认为,目前大部分所谓在线教育只不过是打着互联网这个旗号在做讲、测、练,这些都不能作为革新教育的力量。理由是,尽管互联网、云计算、智能终端等信息技术,在未来会越来越多地嵌入到人们的学习生活中,但如果仅是将传统课程搬到网上,而忽略了教育与技术的结合,便不会给社会带来增值,更会给教育改革带来没必要的难度。

通过对北京一些在线教育机构调查发现,目前各在线教育机构基本上都停留在线上的知识教育方面上,却没有能力触及生活教育、人格教育和心理教育等教育领域,另外教育需要的教学情境和学习氛围在线上更是难以实现。

“K12在线教育需要变革,以学生为主体的在线教育服务平台才是K12在线教育的未来。”人教社课程评价专家李静纯先生认为,尽管线上线下结合成为当下行业人士看好的模式,但很多纯粹的在线教育平台并没有真正与线下的教学相融合,由于应试教育背景下的学生学习自主性不足,单一的以知识和技能为主的在线教学却忽略了教学空间和课堂剧场效应,学生学习过程被淡化,失去教育规律的互联网技术无法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并不能实现激励与促进的功能,K12在线教育变革的路还很漫长。

再谈在线教育,觉得天气越来越冷。

不再说哪家又“在线”了,哪家又曾被“风投”了,这个现象就像身边蹿起的“冬天的一把火”,一直卷起风暴,心生呼啸!天冷,很多带着温度的声音也逐渐羸弱起来,支支吾吾起来:“颠覆不太可能了,讨论变现却很尴尬,等待的心像飘零的枫叶!”

今天不想再重复“颠覆”的话题,很想跟大伙“掰扯”下线上线下评价的事儿。今儿,很多在线教育的入局者都在强调自身的在线平台具有“在线测评”的功能,甚至有的说自己的平台交互性很强,对教师和学生都会作出有效的测评,能够促进教师反思和学生成长,尤其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说到这里,我有些冒汗。说起测评也好,评价也好,考量也好,事实上没有一说是线上的测评就那么简单的事儿。而线上测评,仅仅只是笔试测评,属于测试型评价的线上版,不能替代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评价,其实,前者只是后者评价的形式之一而已。

好未来董事长兼CEO张邦鑫在2015年GET教育科技大会上坦言,互联网教育探索的过程中,不少人走过弯路,其中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把教育类比成电商。既然如此,那么线上的有关教与学的“评价”完全照搬淘宝对实物商品的评价是不现实的,不论是对老师的评价还是对学生的评价,如何构建线上的评价体系已经成为一个问题,在线教育必须思考,如何根据教学中的数据跟踪挖掘建立一个客观的评价模型,否则线上的评价显得太“渺小”。

据了解,国内几家题库平台,在“线上测评及教学质量”上可是煞费了苦心,如何让学生在在线测评环节获得自信并能产生持续不断的学习动机,这是这些平台最看重的。三年来,在线教育一直在解决网络教育的互动性、个性化学习、心理满足、自主学习管理等内容上大胆设想并竭力想通过技术来实现,然而面对学习效果较明显的线下教育培训行业,这种设想的落地并不太理想。

目前,在线教育不仅没有找到更可靠的变现模式,而且也没有探索出适合在线教育平台的评价模型,更让在线教育创业者始料不及的是,学生们最终还是要依靠线下的基础教育,学生做作业、考试,老师改作业、批试卷这些行为也很难全部迁移到线上;在线教育只不过是K12教育资源的提供者,设想构建教学评价体系并不现实。

为什么呢?我们有必要聊聊传统课堂的评价体系。

传统课堂的评价体系是个很庞大的“家族”,教师从进课堂开始,评价其实就已经开始了。传统课堂注重发展性评价的使用,这一理念所追求的不是给学生下一个精确的结论,更不是给学生一个等级或分数与他人比较,而是了解学生发展的需求,重视被评价者的差异,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变化,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强调通过反馈促进学生改进,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中国教育报》资深记者李建平老师用一句形象的比喻,让传统教学评价概念凸显:“评价不再是分出等级的筛子,而是激励学生发展的泵。发展性评价,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方法,融入每一堂课,每一个教育环节之中,使其成为一种微妙的教育工具。”

而笔者始终认为,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测试型评价(学业测评)也好,还是非测试型评价(非量化品质的评价)也好,需要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说的更明白点,就是需要一个容易营造教学情境的对话的教与学的环境,仅仅是学业测评而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综合评价,这种测评方式是单一的、原始的,无法适应未来教育改革发展的大趋势。

学生的进步与成长(包括成绩的提高),离不开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综合性评价,对学生综合的评价,包括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心理品质、沟通交流、合作学习、动手操作、观察能力、组织能力、创造精神、社会责任感等,每个评价环节都影响着学生“自主取舍,独立思考,学会比较、反思,调整自己,提升解决问题能力”的学习行为。

所以,将促进教师反思和学生成长,简单地理解为让老师和学生在线上看测评报告就明显片面了;事实上,复杂的教与学的过程,并非理解的将老师的讲课视频放在网上那么简单,对于在线教育K12创业者来讲,需要在擅长的技术之外,应更多地对教育进行实践性的研究与思考。

对于这个问题,文新学堂董事长、i文新在线研究院院长叶德文认为,线上测评应该跟线下一样,实行等级制,不公布学生成绩,不排名次,能够全面分析学生的进步与不足,并提出改进要点,帮助学生制定改进计划。在他看来,线上测评结果的表述,不再只是单纯的分数或等级,而是全面地刻画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包括知识背景、经验、认知特点、思维水平、数学理解、数学才能及其发展过程和数学能力倾向等,还包括一些说明和建议,如学生学到了什么,更适合学什么、做什么等。“而这一目标,需要在线教育创业者付出比迈入这一领域更高的热情。”

不难看出,如果线上富有个性的学习,能够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总结,且教师也不断地分析和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这样的线上教育才能够成为改进教学的一种参照,成为学生终身学习历程中的一种记载。

线下的教学评价,尽管终结性评价(笔试)依然顽固,却也注重对过程和方法的评价,譬如实验区小学阶段的档案袋评价(质性评价),在线教育若不关注这些内容,必将违背教育的规律与本质,并注定了只是一个烧钱的“东东”而已;而有没有“钱”烧,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和挑战。

观察近几年在线教育发展情况,会发现一些明显的变化:2013年,在线教育“初生牛犊不怕虎”;2014年,在线教育“彩旗招展,抢尽风头”;2015年,在线教育低下头来谋“共荣”。总的来说,过去三年,在线教育似乎总在喊颠覆传统教育,却集体陷入了困窘与尴尬。

2014年,在线教育入局者越来越多,一时被推上“风口浪尖”。截至目前,除了新东方、好未来、学大教育等老牌教育公司,还有百度、阿里巴巴、腾讯、欢聚时代等一帮互联网玩家,甚至大唐电信、科大讯飞、拓维信息等非互联网企业也已入场。更值得一提的是,在线教育受资本追捧,仅2015年就融资近18亿美元。

不过,资本的不断涌入并没有撑起在线教育的一片繁荣。有评论说,尤其是O2O创业,现今可以说是“尸横遍地”,白花花的资本却导致了行业的萧瑟与衰败。从去年开始,网上就在总结在线教育“死亡名单”,不难想象这是一个惨烈的市场。

事实上,不论互联网技术有多强大,在线教育首先应是教育,而当一种教育仅注重技术升级、交易撮合,却忽略了教育规律和本质时,就很难成为人人乐用的学习服务平台。

另外,在线教育平台的内容都是一股脑地搬运线下资源,手段类似于直播、录播,眼花缭乱的题库,门槛不限的入驻教师以及离评价本质很远的“测评”等,只尝试着改变了应试教育的手段与形式,而忽略了课堂教学生态系统的构建。要知道,应试教育下的师生依然需要鲜活的教学情境,需要分享知识及感受。把线下的教育内容搬到线上,从技术手段来说并不难,但线上能否完全承担教育的所有任务就值得怀疑了。

文新学堂创始人叶德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互联网可以颠覆的产业多数是高频、低价、标准化的产业,比如购物、打车。教育恰恰是一个不同学生需要不同方案的个性化专业,是一个高端产业,是学生和家长一旦认定就不会轻易换学校的低频消费产业,互联网可以颠覆一些产业,但在一些产业里,想靠互联网颠覆,有时会被撞得头破血流。”可见,互联网创业有一个“坑”,我们不能迷信互联网,认为互联网可以颠覆所有行业的传统模式。在线教育想要逃离“死亡名单”,还要回归到教育本位上来。

2013年,在线教育”“初生牛犊不怕虎”;2014年,在线教育彩旗招展“抢尽风头”;2015年,在线教育低下头来谋“共荣”;2016年,在线教育变现可能有几成胜算?有人说,“所有刚开始就没有收入的在线教育将终生难有收入”,貌似将在线教育打入“死牢”,但想来一点也不为过,过去的三年在线教育平台似乎都流水线式地玩转互联网技术,在失去对教育的理解并喊着颠覆传统教育的路上,集体式地陷入了变现的困窘与尴尬。

2014年,在线教育入局者越来越多,在线教育一时成为炫目的“风口”。截至目前,在线教育领域除了新东方、好未来、学大教育等一票老牌教育公司,还有百度、阿里巴巴、腾讯、欢聚时代等一帮互联网玩家,甚至大唐电信、科大讯飞、拓维信息等非互联网企业也已入场;更值得一提的是,在线教育受资本追捧 ,仅2015年融资接近18亿美元。

资本的不断涌入,事实上并没有撑起在线教育的一片繁荣,有评论说,尤其是O2O创业,现今可以说是“尸横遍地”,正是白花花的资本却导致了行业的萧瑟和衰败。从去年到今年网上都有总结的在线教育“死亡名单”,这让人不难想象这是一个惨烈的市场,如何拨开在线教育的雾霾将“变现”看得清澈见底,恐怕还没有人有这个眼力。在线教育尽管都步调一致地走在颠覆传统教育的路上,但平台之间却竞争激烈,仍处于混战阶段,站着与倒下就在一夜之间。“去年有统计近60家在线教育平台倒闭,而盈利模式不清、免费烧钱价格战、教学内容同质化、资金链断裂是这些机构倒闭的重要原因,今后在线教育变现模式还是要收费,但仅靠打补贴战寻找用户并不现实。”文新学堂创始人叶德文说。

而尚德机构创始人欧蓬认为,如果一个互联网应用不能产生海量的用户,没有高度的日活,是没有用其他的方式变现的可能的,今天所有教育互联网应用,最高的日活5%-8%,而且衰竭很快。“因此,今天不变现的在线教育终生不能变现,因为他有一个很快的分娩期。”

跟谁学创始人陈向东在2015年中国教育家年会上也谈到了在线教育的变现问题,他认为讨论变现也是一个伪命题,由于k12在线教育付费用户、使用用户非同一群体,变现面临巨大挑战,这也就意味着你与真正的变现场景还有很远的距离。”

跟谁学2014年6月创建,半年后完成5000万美元A轮融资,估值达到2.5亿美元,刷新了中国创业公司A轮融资纪录,而今天从其创始人陈向东的发言中不难看出,跟谁学经过一年半的成长,这种体验式的尴尬和困惑情不自禁流于言表,其中的“挣扎”也许只有跟谁学的当家人才能深刻的体会到。事实上,在线教育不论互联网技术有多强大,但前提它首先是教育,而当一种教育仅是注重技术升级、交易撮合却忽略了教育的规律和本质,很难成为人人乐用的学习服务平台,比如:成人的更多的时间是在移动端,如果把这种状态期待在学生身上养成可持续的学习行为的时候,也违背教学中学习动机理论和心理学规律,而这些仅靠一面冰冷的屏幕去实现,会很痛苦,也很难行的通。

另外,K12在线教育平台内容都一股脑地搬运线下资源,味道相同的直播、录播,眼花缭乱的题库,门槛不限的入驻教师以及离评价很远的“测评”,除了尝试改变应试手段与形式之外,忽略了课堂教学生态系统的构建,应试教育下的师生依然需要鲜活的教学情境,依然需要分享精神、知识、经验层面的互动与感受;线下搬到线上技术手段并不难,但线上是否就能完全承担教育的所有任务就值得怀疑,而对教育理解的不深入或者说并没真正了解教育是怎么回事就想着颠覆,难免有些草率和仓促。

“变现不得,要活不成。”融资,继续去矫正、去进化、去期待,却成了在线教育本身的可持续行为,然而持续价格战、不盈利状况越久,已让投资者开始产生疑虑。陈向东也坦言,“在线教育在2015年拿到了大量的资本,在2015年年末的时候,曾经拿到了不少资本的企业,今后拿钱可能会变得更加困难。”

尽管如此,依然有很多年轻人创业爱走互联网模式,关于在线教育创业的问题,文新学堂创始人叶德文在近日接受《中国青年》杂志记者采访时表示,互联网创业有一个“坑”,年轻人创业要小心别掉进去,就是不能概念化地迷信互联网,认为在所有行业都可以经由互联网颠覆传统模式。“互联网可以颠覆的产业多数是高频、低价、标准化的产业,比如购物、比如打车。教育恰恰是一个不同学生需要不同方案的个性化专业,是一个高端的产业,是一个学生和家长一旦认定不会轻易换学校的低频消费产业,互联网可以颠覆一些产业,但在一些产业里,想靠互联网颠覆,有时会被撞得头破血流。”

话说回来,在线教育“变现”究竟还有多远,其实只靠相信和坚信并不够。

也许想象有多远,它就有多远。

寒露的一个暖暖的下午。

泡一杯龙井,茶尖蝴蝶一样飞落,一阵茶香扑面而来。

闭上眼睛,却突然听到了那嗓子穿越屏幕的喊棉花糖的声音:甜甜地颠覆你!

两年以来,那个眼前一亮的“棉花糖”已浩浩荡荡、满坑满谷,有点像叙利亚上空的轰炸,“冲击和替代你们是时代的必然,要想活着,必须拥抱我们。”

不知道是谁又喊了一嗓子,一如近几天北京刮起的霸道的狂风。

像一阵风浪一样,“棉花糖”彪悍的人生貌似不用解释,曾经我在惶恐不安中担心着传统教育这棵常青树瞬间会被世界遗忘;然而,我似乎又听到传统教育的淡定:我不是沉默的羔羊,我也有话讲……

一嗓子喊了几年,一簇簇情怀的花扎堆地“怒放着”,一片片落魄的蒲公英“散伙着”,一群群惊恐万分的梦醒者“左右为难着”,而传统教育这棵树依然繁茂着、坚挺着,“一百年不动摇”。

我在寒露的一个暖暖的午后缓缓地咽了一口清茶,想着“棉花糖”的轻浮和任性,禁不住看了一眼窗外慌张的白云。

教育是什么?也许有人还没有弄清楚这个概念就开始喊颠覆起来,在线教育自然是未来教育的一部分、一种形式,然而喊一嗓子“颠覆”难免有些违背教育常识,听起来很滑稽。目前大多在线教育不见教育却满眼“金钱”,似乎一家在线教育平台说服来成麻袋的“美元”就是强悍,就是颠覆,就是未来的教育。

事实上,用铜钱砸出来的在线教育其实是“自己的眼睛背叛了自己的心”。

多少花边,多少绸缎成就起来的惊艳的教育殿堂却听不到“读书声声声入耳”,你只需瞥一眼就不难发现却是“空山不见人”。尖子生不会来,后进生不来,唯有学习不好不坏和被家长逼迫的学生也许会来,而这一在线教育最后的“稻草”绝大多数也被线下教育掠去,于是有人说,在线教育的尴尬境遇就像一个被咬了一大口的山楂果。

很多死去的“棉花糖”一生都没明白自己如此腰缠万贯为何还要凄惨地死去?有时候,生死的距离其实就隔着“一念”,即便有蓬勃的“万念”也会收拾“俱灰”的残局。

我又咽了一口清茶,禁不住想起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其中一个段落:“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先生的“百草园”拒绝孤苦伶仃的目光,它是自由的蟋蟀、覆盆子、木莲以及泥墙,还有那些与泥墙和草丛有着各种关联的神奇的故事;不论一种模式怎么创新,倘若它只是“乖,一个人坐着,乖,摸摸头”,终究会遭遇一群“叛逆”,因为这样的霸道的教育失去了和谐的人际互动色彩,人的社会本性决定人需要与自己伙伴建立起生活中的关联,正如课程专家李静纯先生所说,“教育者应当认定一个不可争辩的事实:我国的历代的文学家、科学家、学者、艺人和工匠都曾受到过本土环境的培育”。人的成长需要的营养天然地存在于生活经历与经验中,当孩子介入群体活动,经历群体合作,体悟群体沟通,才能发挥个性与潜质;而当一种教育习惯于圈养或幻想渴望自由的年轻的灵魂能“目不转睛,膝不移处”,实在是幼稚和愚蠢。

这分明是一种胁迫和折磨,因为忽略了课堂也是一种生活,所以才“空山不见人”!

文章写到这里,京城野蛮的风小了许多,我也已换了三杯清茶了,想起那一嗓子的粗暴,我又记起由Dr. John Sperling于1976成立的University of Phoenix(凤凰城大学),它是美国最大的在线学历教育私立大学,在全球有近40万人在线上完成各种degree和非degree program的学习。76年到2014年,比我们改革开放的时间还长,好像也没见它颠覆了美国的传统教育,也没见人家喊要颠覆美国的传统教育。

所以,喊“颠覆”,就像摸着自己的胡渣吆喝“棉花糖”。

清茶喝尽,我说累了,其实不用说这么多的,佛祖曾说过:“不可说。”

网上百度一下“在线教育”这个关键词,你不难发现“在线教育”至今一直是很火的事件,尽管小龙女的梯子网、那好网的全军覆没引来某些入局者“前生今世”的感叹,但丝毫没有阻挡在线教育的投入激情,在线教育依然像冬天里的一把火,“红光漫天”。从今年初,在线教育阵营“颠覆”传统教育的呐喊声似乎越来越大,真的像一场不可阻挡的革命,传统教育无疑正面临着这样一场“熊熊的大火”!

然而,在线教育K12若实现颠覆传统教育的伟大梦想,并非易事。有人说,K12领域是未来10年内在线教育的最大高地,最大的肉与最坚硬的骨头共存。

事实上,的确如此。

在线K12争雄,遵循教育规律者为王

大概是去年,在线教育的火大了起来,BAT三巨头均进入了在线教育,随后,各种领域的在线教育机构也扎堆似地线上挤。几乎是在一瞬间,“颠覆”这个词突然鲜亮起来,让每一个在线教育入局者感到异常的亢奋。而传统教育面临这场大火,事实上并没有太大的畏惧,相反有教师如鲠在喉,淡定地吐出了自己的心声:你们知道,我们真正需要怎样的在线教育?这位教师在文章中说,判断一家教育类网站是否真的算是有用?是否真的对我们的教学有帮助?对孩子的成长有益处?这家教育类网站应该首先理解教育行业的特有规律,必须厘清一些基本的要求。

当下,放眼望去,在线教育纷纷“武装”起来,尽管“强硬”,但从形式和内容上来看,大多在线教育尚未真正研究传统的教育规律和特性。在线教育颠覆传统教育跟互联网颠覆传统行业不同,因为传统教育的产品完全区别于传统行业的产品,一是教育产品不是一次性消费产品,二是传统教育在教学空间、教学情境、教学互动、教学评价有特别的也是必须的要求。传统教育的教与学,需要的是老师、家长、同学三者组成的一个生态网络;而认为,利用互联网思维把很多面对面,口口相传的固定下来的课程放到互联网上就能彻底颠覆传统教育,这一结论难免幼稚和草率。

不谈在线教育课程,就目前纷纷上线的题库而言,能否颠覆传统教育格局?笔者通过对一些题库进行了解和探究后发现,很多题库只是提供组卷和练习功能,而传统意义上的学习过程却包括了听课、互动(融入情感的表达)、练习测试、过程性评价等环节,不难看出,目前的题库模式并不能完全代替传统教育的模式。

在线K12走向:线上线下互动,传统与创新结合,才能走远

在在线教育市场火爆的同时,也面临着众多的现实困难,比如教学效率和质量等问题,成为了在线教育遇到的重大挑战,难免出现“懂互联网的不会做教育”的现象。在线教育是否成功,关键在于如何鼓励用户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在线学习,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只有真正实现网上互动、分享、交流,才能让用户感受到学习的氛围并体会到自己的进步,才能让老师了解到用户的需求并有效地改进教学,从而推动互联网教育真正向前发展。

在线教育如果违背教育规律,仅是一窝蜂地跟潮流和玩概念,做着南辕北辙的游戏,颠覆传统教育模式的发展只是一个美好的幻想而已。

升学网董事长陈永山说,目前不管是传统教育机构还是互联网公司,都迫切想分一杯羹,而在线教育若想在市场中占据更大的份额,需要对传统教育进行摸索和研究,只有懂教育并将线上内容做扎实,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颠覆”。

的确,教育需要积累和扎实的内容,教育平台也要真正适用于教育的需求。不同的教育方向对教育的个性化要求不同,所以互联网企业把教育做成功需要一个持续投入的过程,并且要重视对质量和用户体验的投入,而这些需要至少两年左右的学习期。

有业内人士指出,在线教育的成功取决于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利用在线技术提升教学效率和效果;二是利用计算机互联网解决学习动力问题;三是利用技术改变企业成本结构。不满足以上三个要求,线上就无法颠覆线下。

不难看出,互联网与基础教育的结合,仍然需要植根于传统的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但这种结合,必须是在充分尊重教学规律,充分发挥教师的核心作用,并且有足够创新和满足用户需求的基础上。

归根结底,在线教育如果只满足了消费者个别的需求,而不是满足了消费者培训效果这一根本性的需求的话,很难实现颠覆。

在线教育的本质依然是教育,这就决定了入局者行走的方向,这是一个相当漫长的旅程,需要在线教育入局者转变角色,为教育的革新进行实践性的行动研究。未来的在线教育只有线上和线下互动,创新和传统结合,才可能顺应技术变革的潮流,在这条道路上走得长远。用沈阳新东方国外考试部副总监徐伟的话说:“在线教育谈颠覆,为时尚早!”

再次谈到在线教育,觉得这个话题有些泛滥。

不再说哪家又“在线”了,哪家又被“风投”了,这个现象就像身边蹿起的火苗,一直卷起风暴,心生呼啸!天冷,但很多带着温度的声音却激情不减,开始蔓延起来:“将颠覆进行到底,在线教育正缺少一个‘淘宝’!”

今天不想再重复“颠覆”的话题,很想跟大伙“掰扯”下线上线下评价的事儿。今儿,很多在线教育的入局者都在强调自身的题库具有“在线测评”的功能,甚至有的说自己的平台交互性很强,对教师和学生都会作出有效的测评,能够促进教师反思和学生成长,尤其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说到这里,我有些冒汗。说起测评也好,评价也好,考量也好,事实上没有一说是线上就那么简单的事儿。而线上测评,仅仅只是笔试测评,属于测试型评价的线上版而已,不能替代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评价,其实,前者只是后者的形式之一。

另外,大家都知道教育是一种特殊产品,如果线上教与学的评价完全照搬淘宝对实物商品的评价是不现实的。升学网董事长、高考升学问题研究专家陈永山接受采访时认为,不论是对老师的评价还是对学生的评价,如何构建线上的评价体系已经成为一个问题,在线教育必须思考,如何根据教学中的数据跟踪挖掘建立一个客观的评价模型,否则线上的评价显得太“渺小”。

曾经热得几乎“炸锅”的题库网站,在“线上测评及教学质量”上可是煞费了苦心,如何让学生在在线测评环节获得自信并能产生持续不断的学习动机,这是题库创始人们最看重的。然而,笔者不禁想问,线上教育如何解决网络教育的互动性、解决个性化学习、心理满足以及自主学习?这无疑是在线教育的责任,否则对于效果较明显的线下教育培训行业而言,很难确保平台的可持续发展。”

笔者认为,传统教育在产品和服务上狠下功夫,不论是线上教育还是线下教育,重视形成性评价,强调过程监控,建立学生学习的“表现性”评价标准,促进学习者作为“完整人”的发展是关键,K12教育领域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体系化、标准化的竞争。尽管K12在线教育目前的确尚不能实现这样的评价模型,但在线教育如果想真正彻底颠覆传统教育,这是唯一也是必须要走的一条探索之路。

为什么呢?我们有必要聊聊传统课堂的评价体系。

传统课堂的评价体系是个很庞大的“家族”,教师从进课堂开始,评价其实就开始了。传统课堂注重发展性评价的使用,这一理念所追求的不是给学生下一个精确的结论,更不是给学生一个等级或分数与他人比较,而是了解学生发展的需求,重视被评价者的差异,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变化,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强调通过反馈促进学生改进,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中国教育报》资深记者李建平老师用一句形象的比喻,让传统教学评价概念凸显:“评价不再是分出等级的筛子,而是激励学生发展的泵。发展性评价,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方法,融入每一堂课,每一个教育环节之中,使其成为一种微妙的教育工具。”

而我始终认为,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测试型评价(学业测评)也好,还是非测试型评价(非量化品质的评价)也好,需要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说的更明白点,就是需要一个容易营造教学情境的对话的教与学的环境,仅仅是学业测评而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综合评价,这种测评方式是单一的、原始的,无法适应未来教育改革发展的大趋势。

学生的进步与成长(包括成绩的提高),离不开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综合性评价,对学生综合的评价,包括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心理品质、沟通交流、合作学习、动手操作、观察能力、组织能力、创造精神、社会责任感等,每个评价环节都影响着学生“自主取舍,独立思考,学会比较、反思,调整自己,提升解决问题能力”的学习行为。

所以,将促进教师反思和学生成长,简单地理解为让老师和学生在线上看测评报告就明显片面了;事实上,复杂的教与学的过程,并非理解的将老师的讲课视频放在网上那么简单,对于在线教育K12创业者来讲,需要在擅长的技术之外,应更多地对教育进行实践性的研究与思考。

线上测评应该跟线下一样,实行等级制,不公布学生成绩,不排名次,能够全面分析学生的进步与不足,并提出改进要点,帮助学生制定改进计划。线上测评结果的表述,不再只是单纯的分数或等级,而是全面地刻画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包括知识背景、经验、认知特点、思维水平、数学理解、数学才能及其发展过程和数学能力倾向等,还包括一些说明和建议,如学生学到了什么,更适合学什么、做什么等。而这一目标,需要在线教育创业者付出比迈入这一领域更高的热情。

不难看出,如果线上富有个性的学习,能够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总结,且教师也不断地分析和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我想,这样的线上教育能够成为改进教学的一种参照,成为学生终身学习历程中的一种记载。

如今的评价,也是未来的评价,关注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而且包括过程和方法,尤其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关注这些的任何教育在线平台,只是抛开线下任性地做“线上”,都将违背教育的规律与本质,并注定了只是一个烧钱的“东东”而已。

作者小传

翟良,诗人、作家,山东新泰人。出版诗文集三本、教育集两本,央视、东方卫视播出过其成长故事。

齐齐哈尔时尚网 qqdjx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