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真的是安慰剂吗?优质
齐齐哈尔时尚网小编提示,记得把"保健品真的是安慰剂吗?优质"分享给大家!
2015年实施的国标GB 16740-201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保健食品》中,对于保健品的定义是:声称并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用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的食品。保健食品不能说是“安慰剂”,应该是一种膳食以外的营养补充剂,不能把保健品当成药服用,也不要用保健食品代替药物治疗疾病。
保健食品,在美国称作膳食补充剂(Dietary Supplement),李药师觉得这个称谓更加合理确切。保健食品的应用,应该是用于特定人群,补充相关营养素、调节身体机能的食品级产品,而国内的定义添加的“保健功能”就把这个问题给模糊化了,给了保健品生产商很大的宣传空间,于是乎,有的保健品能降血压,有的保健品能治疗胃溃疡,有的保健品能治疗糖尿病,有的保健品能抗癌,有的保健品能治疗阳痿。。。
而实际的现状是,国内对于保健食品的监管、审评审批都相对较松,跟药品的审批和监管简直完全不在一个水平线上。所以国内保健品的质量、有效成分含量、安全性等各方面较国外同类产品都有较大差距。还有很多保健品商连保健品也不申报,而是走普通食品申报通道,饮料申报通道,走捷径快速上市,这样的保健品,反正李药师是不敢吃的。
在此给大家几点建议:
第一、不要把保健品当成药品服用,治疗疾病还请选择正规药品,遵医嘱服用;
第二、如果确需膳食外补充营养素,尽量选择国外的保健品或国内的“国食健字”号产品,特别是近两年批准的产品,可能会研究稍微充分些,那些仅有QS标志或连QS标识都没有的,还是算了吧;
第三、除了特殊人群,如更年期妇女补钙,老年人补充辅酶Q10等,均衡膳食,合理通过食补补充营养,适度锻炼,提高身体素质,比吃保健品更靠谱。
第四、保健品市场广阔,需求也大,但目前国内市场混乱、质量参差不齐也是事实,一定要擦亮双眼,不要去参加会销,不要去参加什么讲座,不要相信电台电视台的养生保健节目,负责任的讲,这些保健品都是噱头。
保健品是安慰剂吗?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大家的脑海里。首先,所谓安慰剂就是比喻能够产生心理抚慰作用的方法和举措等。例如,有些人吃了一些保健品,之后觉得特别好,但另一些人吃了同样的保健品觉得并没有什么用,只觉得又被坑了一笔。那么,问题来了,保健品真的只是安慰剂吗?
保健品实际上只是膳食营养的补充剂。正规的保健品里面是含有一定的营养成分的,如维生素系列,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等。但请一定注意,只是含有一定的,事实上就是少量的,甚至是微量的。那么,现在肯定会有人告诉我说,既然这么少,那还买什么,简直是浪费money。这种观点并不对,因为正如前面所述,保健品只是膳食营养的补充剂。过量的营养被人体摄入,反而加重了人体的负担,会给人体造成一定的危害。
然而,目前市场上的保健品是正规的吗?肯定有,但大多数只是打着健康的幌子,却转赚着眛良心的钱。遇上只有淀粉、蛋白质的厂家,那算你没赔。但是像一些含有激素之类的保健品那才是真正的健康杀手。激素调节的迅捷性造就了产品的“绝佳”体验感,但同时也打破了你体内正常的调节机制。结果呢,想必无需再赘述。
因此,保健品并不只是安慰剂。不良商家与过分夸大的市场现象,才造就了消费者的质疑,学者的声讨。究其根本,这种非正常态的市场现象才是大家深恶痛绝的。同时呢,也要提醒广大消费者,你们的初衷是什么呢?一部分消费者的初衷可能已经超出了保健品所能承受的范围。拿着保健品来治病。说实话,保健品的“压力”也很大呀。保健品并不是药,请大家一定要记住。讳疾忌医是大忌,妄想用保健品达到治病的效果,那只能说你想多了。合理地看病就医,才是对自己生命健康的最大保证。这时医生会告诉你,你所想象的“绝症”很可能只是你的一场心理疾病。而如果你身体这时缺少一些营养成分的话,那么医生合理指导下的保健品选择将给你的健康带来更可靠的保障。当然,假如很不幸,你生病了,那么保健品即使再正规,再科学,也只是在拖延你的治疗最佳时间。因此,正视保健品才是目前消费者面临的最大挑战。既是对自己,也是对社会。相信这也会是整个世界的一场挑战。
保健品是安慰剂吗?是的,但同时它也是膳食营养的补充剂。正视保健品,正视健康,请从自身做起。
保健品是大家的通俗说法,按规定其全称应是保健(功能)食品,是食品的一个种类,具有一般食品的共性,能调节人体机能,适用于特定的人群食用,但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保健品不是药,只是调节剂或营养补充剂。
最新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每年的保健品销售额已超2000亿,预计5年后会增长到4000亿。
保健品,吃过的人,也许会感觉良好,也许因为花了钱不能不说好。但是,当奇葩的“无药胜药,屡见神效”的宣传响彻各家各户的客厅的时候,您是否知道,我国第一个获批的保健品是白糖?白砂糖成保健品始于几十年前,需要医院开出的得了肝炎之类的疾病证明,因为那是给病弱者的补品。
服用保健品,建议先做正规的体检,按医生的意见,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 ,不要抱太高期望,先试用,一般别超过3个月,无效就放弃;使用保健品还有一个原则是不能替代日常饮食,能通过食物补充的元素,不宜依靠保健品,更不可过量;老年人选择保健品可从提高免疫力或改善肠道功能的品种,开始试用。
觉得无效1⃣️是吃的时间短,效果还未显现;2⃣️是买了品质差的,确实无效。
保健品有很多确实有效果的。比如:
1⃣️钙铁锌硒镁VD VB VC VE 多维等元素补充类,就是缺铁补铁,缺钙补钙,这些都是实打实的;
2⃣️日常保健类,如鱼油、卵磷脂、护肝片、黑蜂胶、螺旋藻,需要长期吃,才会有效果,你只吃一两个月,肯定看不出效果。
3⃣️功能治疗类,针对身体的某些症状,有相应的产品,比如关节炎颈椎病吃鲨鱼软骨素;失眠吃褪黑素、睡眠片;吸烟肺不好吃清肺灵;血糖不稳吃血糖平衡片;胆固醇高吃胆碱片……好多好多,都是很快就会见效的,关键是要买好的
4⃣️美容护肤累,比如葡萄汁、头发皮肤指甲营养片(也就是所谓的胶原蛋白,其成分不含胶原蛋白,所以口服的胶原蛋白都没用)等等,也需要长期吃。
5⃣️最重要的,很多人买保健品,买到的都是商家瞎忽悠的产品,比如冬虫夏草、比如燕窝阿胶、比如花胶酵素、比如乱七八糟的中药集合体、比如所谓的中药喂养的鸡、比如几千一个疗程的傻哔保健品。
6⃣️关于保健品的疗程,可以很负责地说,所谓的疗程都是瞎几把扯的,就是个补充剂,谈什么疗程?所有提到疗程的保健品都是忽悠人的。
最后,期国内的保健品市场 鱼龙混杂,更多的是忽悠中老年人的,包装高大上,全是智商税;代购的保健品,很多功效也都是吹出来的,建议看看国外官网的说明,写的很简单、很具体,水分少,且实在。
这些保健品其实就是安慰剂。什么是安慰剂呢?现代医学要认定一种新药的疗效,要求做有对照的临床试验,把患同一种病的病人随机地分成两组,一组服用要试验的新药,另一组服用与新药外观相同、但不含有效成分只含辅料的假药,但是“欺骗”病人那是真药,这就是安慰剂。对许多疾病来说,服用安慰剂的病人在心理暗示的作用下也有一部分病情会好转甚至痊愈。只有当服用新药的那一组病人好转的比例明显高于服用安慰剂的,才能证明新药的确是有疗效的。
吃安慰剂的病人如果以为自己吃的是真药,病情也会好转,这叫做安慰剂效应。对保健品来说,安慰剂效应会更明显,因为吃保健品的人本来就大多是没病找病的健康人,对保健品效果的评价更为主观。在卖这些保健品的美国网站,可以看到很多消费者的正面评价,纷纷作证这些保健品如何有效、管用。这里面有些也许是托儿,更多的则是真正的消费者,他们吃了不含任何有效成分的保健品也觉得有效、管用,这就是安慰剂效应。所以在现代医学看来,个案是证明不了疗效的,消费者、患者的证词更不足为凭。要证明一种药物、保健品是否真正有效果,必须通过有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
即便保健品含有其标识的有效成分,也不能说明它就真的管用。目前并没有哪种草药类保健品被严格的临床试验证明了的确有效果——如果证明了,在美国就会获得食品药品管理局的批准成为药物了,之所以作为保健品而不是药物来卖,就是因为还没有被证明了的确有效。按照美国的法律,药物上市前必须证明有效性和安全性,保健品则不必证明,其实也就是让消费者吃个心理安慰。但是保健品并不是纯粹的安慰剂。作为安慰剂不能含有对人体健康有害的成分,而保健品虽然一般来说不含有明显的毒性(否则会被下架),但不等于就没有毒副作用。实际上很多保健品都已被发现了有很多毒副作用,例如上述草药保健品中,人参、银杏能抗凝血,圣约翰草能降低体内雌激素含量,紫锥菊能引起严重的过敏,锯叶棕能干扰性激素代谢等等。美国那些大品牌厂商把这些保健品的有效成分完全去掉,让它们变成纯粹的安慰剂,避免了毒副作用,可谓“业界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