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已至 接下来这40天更要重视自我保养
齐齐哈尔时尚网小编提示,记得把"三伏已至 接下来这40天更要重视自我保养"分享给大家!
7月16日,杭州正式入伏。“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潮湿闷热的日子,也是最容易诱发各种夏季流行疾病的时候,故而为期40天的三伏,也被称为最难熬的40天。
今年,伏天已至,梅雨刚出,加上新冠肺炎,健康保健尤为重要。记者特地请教了浙江医院中医内科主任杨敏春主任中医师,请她讲讲眼下我们该怎么自我保养。
关键词 春夏养阳
在中医理论中,“三伏天”的“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临床上与养生实践中,还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说。
杨敏春说,这一说法重在强调并指导人们应借助天时之利与自然万物同步,更有效地蓄养生命的基本物质能量,这是中医天人相应思想的重要内涵之一,更融入了百姓日常的养生理念中。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应用当属“冬病夏治”,适用于很多慢性疾病,包括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咽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小儿感冒等,以及一些虚寒性的疾病, 如胃痛、关节炎、肾虚引起的腰痛。
“总的来说,要注意增加营养,食物以清淡、易消化为宜, 少吃油腻和辛辣的食物,少饮酒、少抽烟。”她还指出,要做好心理调节, 要静心、安神、戒躁、息怒。
关键词 风寒感冒
三伏天天气炎热,人体倦怠,加之蚊虫滋生,细菌容易繁殖,人们易出现食欲下降,腹泻、消化不良等胃肠道症状,也易出现中暑的情况。
杨敏春说,人是恒温动物,人的体温会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夏季,自然界阳气正足,温度、湿度都比较高,人体为了调节环境温度,就需要适时开合汗毛孔,将体内多余的湿热排出体外。
但因为空调的存在,当我们从炎热的室外进入凉爽的室内,原本正常排泄汗水的汗毛孔突然关闭,使得冷空气一同闭在了体内。而排汗本是一种排毒方式,突然中断就不能将体内的各种寒湿毒排出体外,甚至还将外界的寒带进了体内,因此该季多“空调病”。
常见如风寒感冒,正是由于寒闭在体内,症状就是浑身肌肉痛,关节痛,头痛,无汗,食欲不振,甚至浑身发冷、发烧。
关键词 梅雨刚出
入伏当天,杭州气温不高,甚至雨后凉意袭人。相比往年梅雨季过后即是“三伏天”,且多数时候一入伏就迎来三十七八摄氏度的高温,今年的三伏天似乎很特殊。
杨敏春说,这样的情况历史上也曾有过,比如1954年梅雨到7月底8月初才结束。梅雨季节本就气候湿热,人们容易出现倦怠乏力、食欲减退、大便溏稀等湿浊内困的情况,加上天气炎热人们在空调房里久居,寒湿不能外排,故我们应注意适当活动出汗,以免湿热内蕴生邪。
另外,寒邪易从肌肤入侵,年轻女性要注意在温差过大的环境下须谨慎穿着,以免寒邪内侵,尤其少穿露脐装束。
关键词 吃苦开胃
天气一热,就容易失去胃口。开胃不一定要酸,吃苦也是不错的开胃方式。
杨敏春说,苦味食物不仅清热,还能解热祛暑、消除疲劳,所以适当吃点苦瓜、苦菜、苦荞麦等苦味食物,可健脾开胃、增进食欲,不仅让湿热之邪对您敬而远之,还可预防中暑。同时,苦味食物还可使人产生醒脑、轻松的感觉,有利于人们在炎热的夏天恢复精力和体力,减轻或消除全身乏力、精神萎靡等不适症状。
另外,还推荐增加清热解暑、健脾利湿的食物,比如绿豆汤、荷叶、莲子、冬瓜等食物可清热解暑,扁豆、薏仁则具有很好的健脾作用。还可用古方香薷饮或者砂仁3g配乌龙茶饮,具有健脾除湿开胃的功效。
关键词 进补养阴
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夏季饮食调养以清心防暑、滋阴生津为主。
杨敏春说,中医主张“以通为用,以通为补”,疏通六腑,畅达气机,升清降浊。所以一年当中,在夏至、入秋之前,都不宜过补。夏季食欲减退,脾胃功能较为迟钝,如果过食肥甘腻补之物,则致损胃伤脾,影响营养消化吸收,有损健康。故三伏天进补须谨慎。
大暑天气酷热,出汗较多,易耗气伤阴,此时人们常常是“无病三分虚”。因此,除了及时补水,还应常吃一些益气养阴且清淡的食物以增强体质,如山药、莲藕、木耳、豆浆、百合粥、菊花粥等。
老话讲“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卷鸡蛋”,其实意在提醒夏天饮食不可太凑合, 要经常慰问自己一下。因为夏天温度高,出汗多,会损失不少蛋白质氨基酸,更损失大量的B族维生素和钾、钠等矿物质,吃面食更有利于补充营养。
关键词 夏练三伏
古人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虽然杨敏春认为三伏天应当适当走出家门,做些适当的运动为好。如游泳,练太极拳或到避暑胜地去旅游等,都会使盛夏生活过得很充实而使身体素质得到提高。但运动锻炼也要辩证地看待,特别是要避开高温时段防中暑。
“对于老年人和体质较弱的人而言,一味强调‘夏练三伏’肯定不太适宜。当最高气温在30到33摄氏度时,老年人要减少运动量,最好时间以半个小时以内为宜,并保持充足的饮水。”
她还建议,身边还要存放一些人丹、十滴水、清凉油、藿香正气水等常规的防暑药品。当然,也不能躲在有空调的家里不出门,因为那样会使身体的适应能力更加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