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90后真的没时间谈恋爱

导读: 前段时间,微博上“生娃是家事也是国事”的话题引发了人们的热议,在评论区里,几乎所有的年轻人都坚定地表示:“不生!生不起!”年轻人们强烈的“恐婚恐育”情绪,将现代

齐齐哈尔时尚网小编提示,记得把"对不起,90后真的没时间谈恋爱"分享给大家!

杨万里一路歌声过宁国

高生元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微信版第048期

近读杨万里的《诚斋集》,发现杨万里经过宁国县,留下许多首优美的诗歌。查阅所有版本的《宁国县志》,没有记录他到过宁国县,也没有收录杨万里歌咏宁国县的诗词。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水(今属江西省)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历任太常博士、宝谟阁直学士等职。与范成大、陆游、尤袤号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著有《诚斋集》130卷。当时杨、陆名声尤著。杨万里的诗在当时就有很大影响,姜特立《谢杨诚斋惠长句》曰:“今日诗坛谁是主,诚斋诗律正施用”,杨万里一生力主抗战,反对屈膝投降;为官清正廉洁,尽力不扰百姓,当时的诗人徐玑称赞他“清得门如水,贫惟带有金”。

根据肖东海先生所著的《杨万里年谱》、《宋史•杨万里传》以及有关资料可知,杨万里有三次以上经过宁国县的可能。杨万里在宣州黄杜乡(今名黄渡乡)写有诗词《晓晴发黄杜驿》,离黄杜驿,过宣州杨林乡,入宁国县延福乡,夜宿杜迁市。早餐食笋后,写诗《晨炊杜迁市煮笋》曰:

金陵竹笋硬如石,

石犹有髓笋不及。

杜迁市里笋如酥,

笋味清绝酥不如。

带雨斫来和箨煮,

中含柘浆杂甘露。

可齑可脍最可羹,

绕齿蔌蔌冰雪声。

不须咒笋莫成竹,

顿顿食笋莫食肉。

民国《宁国县志》(以下简称《县志》)记载:“杜迁镇,县西北三十里,今曰港口镇。《宋元丰九域志》,宁国有杜迁镇,杜亦作纯。” 杜迁镇,又名港口,明嘉靖时已称为宁国县五大市镇之一。从诗中可知,宁国县的竹笋在宋朝已享有盛名。宁国的竹笋嫩“如酥”、“笋味清绝酥不如”、“可齑可脍最可羹”,杨万里真想“顿顿食笋莫食肉”,把宁国的竹笋价值推向了极致。

杨万里离开杜迁市,经过延福乡乌石峰,登上乌石寺,写诗《登乌石寺》曰:

回头身忽在树杪,

一览千山万山小。

怪崖不落欹欲摧,

令人仰看怯眼开。

小亭解事知侬倦,

翼然飞出青山半。

上头最上却镜平,

百亩金碧千衲僧。

高峰高寺更高阁,

进步竿头若为脚。

兹游胜绝庸非天,

山下虚行二十年。

《县志》曰:乌石峰,又名乌石山、仙人山,它与嵩山对峙,位于今港口镇程村境内。乌石寺古已有之,又名曹娥庙,为纪念孝女曹娥而立。

午后遇雨,杨万里又作《雨后田间杂纪》,诗曰:

稻田滴水价千金,

溪涧求分不肯分。

一雨万畦都水足,

却将泻作溪水浑。

田水高低各斗鸣,

溪流奔放更欢声。

小儿倒捻青梅朵,

独立茅檐看客行。

行到深村麦更深,

放低小轿过桑阴。

再三传语春寒道,

好为农家惜绿针。

晴路无泥亦未埃,

野云尽薄不全开。

满山都是长松树,

无数杨花何处来。

正是山花最闹时,

浓浓淡淡未离披。

映山红与昭亭紫,

挽住行人赠一枝。

杨万里诗中描述了皖南一带“春雨贵如油”的气候特征,以及从杜迁到宁国县城一路上青松夹道,杨柳依依,漫山遍野鲜花盛开的春日美景,表达了其愉悦的心情。

杨万里经过双溪,向南行进,到达白云山,耳闻宁国县白云山风景秀丽,便停留前往游览。白云山今名凤形山,唐朝后期,裴休在白云山建有寺庙,名“永清寺”。唐代许浑写有《白云山》诗。北宋治平年(1064—1067)永清寺改为“奉圣寺”,煕宁年(1068—1077)改为奉圣禅院。杨万里夜宿白云山奉圣寺,赋诗《宿白云山奉圣禅寺》曰:

径夹长松照地青,

眼看高阁与天平。

山林殿脊先知寺,

满路花枝未见莺。

上到峰头千嶂合,

下临岭脚一溪横。

山寒入骨冰相似,

冰杀人来却道清。

又赋诗《登奉圣寺千佛阁》四首:

一只奇峰入眼中,

看来只只是奇峰。

好山道是无重数,

少说青苍十万重。

远山细腻近山粗,

别处求粗也则无。

更向远山山外看,

教君病眼一双枯。

长诵悬崖置屋牢,

此诗此阁晚相遭。

阁中未觉高低在,

下到山门始是高。

何许飞来双白鸥,

碧山贴出雪花浮。

倚栏只管移床立,

看到双鸥没处休。

他的诗真实地记录了白云山风景的优美和奉圣寺的雄伟壮观。

次日清晨登临白云山,赋诗《宣歙道中》曰:

天斋玉立万孱颜,

三日深行紫翠间。

便是昨来千佛阁,

望中见此两州山。

诗家寒刮少陵骨,

宫样高梳西子鬟。

秪好遥看莫登览,

今晨登处鬓都斑。

杨万里叙述了三日来所见到的宁国美景,以及清晨冒着料峭的春寒登上山顶时的情景。

杨万里在宁国县城,拜访了同朝为官的兵部侍郎虞俦,他对虞俦的人品和诗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们之间经常有书信交流、往来。杨万里昔日寄诗如下,《谢淮东漕虞俦老宝文察院寄诗》二首:

诗吸三江卷五湖,

雕琼为句字为珠。

前身谢守吟澄练,

今代世南行秘书。

獬豸峨冠久尘醭,

星辰听履郎须臾。

夜来飞入东园去,

梦里分明觉后虚。

鵷行接翼复分襟,

酒病诗愁老不禁。

十载江湖千里月,

一生金石两知心。

悼亡君有安仁戚,

归隐侬为梁父吟。

早晚故人天上去,

未应廊庙忘山林。

虞俦,字寿老,宁国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隆兴元年(1163)举进士,仕历孝宗、光宗、宁宗三朝,历任太学博士、国子监正、监察御史、出使金国,迁兵部侍郎(诚斋诗中称其为“虞军使”),为政清正廉洁,工诗文,平生喜爱白居易诗,著有《尊白堂集》24卷,《四库全书》收其诗4卷,文2卷。虞俦答谢万里赠诗,题《谢杨诚斋寄诗》二首,对杨万里的诗词进行了赞美,同时对杨万里的品德和才学进行了高度赞扬。从“江西此去传新派”可知,杨万里是到江西去任职或公干。

在宁国县城,杨万里又赋诗《过宁国县》曰:

薄日烘云未作霞,

好峰怯冷著轻纱。

绝怜山色能随我,

政用花时不在家。

骑吏那愁千里远,

牡丹各插一枝斜。

细看文脊空多肉,

不似青阳看九华。

杨万里离开宁国县城后,向西南行去,到宁国县云门乡蟠龙村(今属竹峰街道桥头铺村),咏《紫牡丹》一首:

岁岁东风二月时,

司花辛苦染晴枝。

夜输百斛蔷薇水,

晓洗千层玉雪肌。

寒食清明空过了,

姚黄魏紫不曾知。

春愁蹙得眉头破,

何处如今更有诗。

宁国蟠龙牡丹栽种历史久远,素有“北洛阳,南宁国”之称。从诗中可知,宁国的山美水美,牡丹花更美。

杨万里,一路向西南进发,到云门乡桑树坑、茶树茶坑(今属甲路镇枫山村,两村之间距离仅2公里,均为古老村落)时,写下《桑茶坑道中》八首:

蚕麰今岁十分强,

催得农家日夜忙。

已缚桁竿等新麦,

更将了木撑欹桑。

晴明风月雨乾时,

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著,

一牛吃过柳阴西。

两边山束一溪风,

尽日行程在井中。

犹喜天围能里许,

井中那得个宽通。

山根一径抱溪斜,

片地才宽便数家。

漫插漫成堤上柳,

半开半落路旁花。

沙鸥数个点山腰,

一足如钩一足翘。

乃是山农垦斜崦,

倚锄无力政无聊。

田塍莫笑细于椽,

便是桑园与菜园。

岭脚置锥留结屋,

尽驱柿栗上山颠。

秧畴夹岸隔深溪,

东水何缘到得西。

溪面秪销横一视,

水从空里过如飞。

下山入屋上山锄,

图得生涯总近居。

桑眼未开先著椹,

麦胎才茁便生须。

《桑茶坑道中》写出了农民生活的艰难和疾苦,以及农民乐业的喜悦和企盼安稳的生活,是描写南宋时期农村农民生活的典型诗歌,朴实真切、贴近生活、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然后向西南行,经云门乡云门村入徽庆乡,到达周村弯(今为甲路镇周湾村),杨万里夜宿周村弯,留有诗歌《明发周村弯》曰:

不住宽卿住瓮门,

那知世上有乾坤。

环将峻岭包山谷,

围出余天与别村。

茅屋相挨无著处,

花溪有摺不教奔。

江淮地迥寒无价,

宣歙山寒更莫论。

杨万里不但描述周村弯的景致,还道出了皖南山区初春昼夜温差变化大的特征。

杨万里从周村弯过麈岭(今胡乐镇境内,又名主岭,介于周湾与胡乐之间),赋诗《过麈岭》曰:

昨日山行尚有村,

今朝岭塞更无门。

仰攀苔磴上绝顶,

却倒篮舆下峻峦。

身觉去天才寸许,

岸临无地不堪看。

前头尚有芙蓉在,

此岭难登未是难。

《县志》载:麈岭在县西南八十里,《方舆纪要》云:岭高险,与笼丛山相峙。隋末,汪华造反,驻兵于此。山上有藏马洞、卓戈泉等名胜地。清康熙版《宁国县志》云:以山多麈(古书上指鹿一类的动物,尾巴可以当佛尘)得名。此诗描写了麈岭山高峻险,难以攀登之境况。隋末,汪华造反,攻打宣州,驻兵于此岭上。山上无水,汪华令士兵用长枪在岩石上凿洞,凿开的石洞中一股清泉喷涌而出,泉水因名为“卓戈泉”。将800名骑兵藏于山洞中。宣州知州率领1500名士兵赶到麈岭下阻击汪华的军队,发现汪华兵不多,就大胆地展开进攻。激战中,汪华令800名骑兵冲出洞口,杀向敌阵,宣州兵瞬时不战而降。“卓戈泉”、“藏马洞”成为宁国麈岭上的两处名胜。

杨万里过麈岭后,到达徽庆乡胡骆坑(今名胡乐镇),题诗《过胡骆坑》二首:

说尽山寒未识寒,

此间寒不是人间。

岩崖泉冻琉璃涧,

冰雪云封翡翠山。

一檐衣裳都著尽,

两边窗子更深关。

耸肩缩颈仍呵手,

无策能温两脚顽。

已被山寒病老身,

车徒溪涉更艰勤。

雾皆成点元非雨,

日出多时未脱云。

猿乌一声人不见,

松杉四塞径无痕。

十分晴暖侬何福,

肯借曦光三五分。

胡骆坑处在群山怀抱之中,山高林密,气温较山外要低得多,早晚雾气重,手脚受冻难忍。云开雾散,日出身暖,百鸟鸣唱,河水扬波,胡骆坑秀丽的山川美景呈现在眼前,诗人身上的寒意瞬时消去,化作优美的诗篇。

杨万里离开胡骆坑后,继续西行,有诗《未至安乐坊,隔林望见霜铿岭两峰特奇》:

天知老子厌凡山,

别放潜环伏宝看。

一行横林遮岭脚,

两峰如笋出云端。

举头瞥见还惊遯,

到骨清奇特地寒。

彼此相遭有缘法,

悔将嗔喜触漓岏。

安乐坊在今绩溪县金沙乡一带,古时名为安乐乡,归宁国县管辖(1956年划归绩溪)。宋时,安乐乡内,还为南宋参知政事饶虎臣立有西卿坊(已毁)。到安乐坊后,杨万里写诗《安乐庙头》曰:

谁遣诗家酷爱山,

爱山说得口澜翻。

千峰万岭争投奔,

一陟三休却倦烦。

堆案满前何处著,

枯肠饱后岂能餐。

残岚剩翠浑无用,

包寄金陵同社看。

杨万里见数位儿童在放牧,又随口吟诗《安乐坊牧童》曰:

前儿牵牛渡溪水,

后儿骑牛回问事。

一儿吹笛笠簪花,

一牛载儿行引子。

春溪嫩水清无滓,

春洲细草碧无瑕。

五牛远去莫管他,

隔溪便是群儿家。

忽然头上数点雨,

三笠四蓑赶将去。

杨万里的这首诗歌语言精练,音韵流畅,形象鲜明,意境优美,内容广泛,意味隽永,为歌咏童真的千古名篇。

杨万里又向西南行到安乐乡黄土龛村(又名黄土墈、黄土坑,今属绩溪县金沙乡)。有《夜宿黄土龛,五更闻子规》曰:

通宵不睡睡方奇,

梦里惊闻新子规。

秪是一声已肠断,

况当三月落花时。

不论客子愁无那,

便遣家人听亦悲。

归到江西归始了,

江东归得未为归。

“梦里惊闻新子规”,幼小的杜鹃发出的嘶叫声,似娇儿在呼唤,激起诗人归家心切的心情,又写诗《明发黄土龛过高路》曰:

又过峥嵘雨峡间,

也无溪水也无田。

岭云放脚寒垂地,

山麦掀髯翠拂天。

碧玉屏风吹不倒,

青绫步障买无钱。

诗人富贵非人世,

犹自凄凉意惘然。

诗中描写出皖南山区劳动人民将麦子种在山坡地里,为今人研究古人种麦提供了佐证;还表达了诗人不得意的惘然心情。

杨万里离开黄土龛后,上高岭,登笼丛山,过丛山关,入绩溪县,写有《新安江水自绩溪发源》,然后,过徽州,往江西而去。

宁国这个山区小县,能让杨万里这样著名的诗人驻足欣赏,并赋诗几十首,实乃罕见,真乃宁国历史文化之大幸。杨万里一路歌声过宁国,时隔八百余年后,追寻杨万里的足迹,仍能感受到宁国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

(作者系宁国市退休教师、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

诗人 金 诗词齐齐哈尔时尚网 qqdjx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