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恋形成的心理成因
齐齐哈尔时尚网小编提示,记得把"同性恋形成的心理成因"分享给大家!
同性恋形成的心理成因
导读:同性恋至今为止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论题,同性恋心理产生的原因也并非单一,也许是因为家庭因素,也许是因为自身经历,诸多因素汇聚在一起。
同性恋形成的心理因素1、与同性父母的关系疏远:同性恋者也与母亲的心理相一致,寻求受男性的庇护。这些心理学家及精神病医生的统计也显示男同性恋者的母亲大都是属于过份溺爱他们、独立性强的一类。父亲则多数都是属于内向,与自己的孩子的关系不怎么亲密。而同性恋者则希望通过同性恋性关系或恋情来弥补缺少关爱这个缺憾。
2、在接受同性恋心理辅导的人员当中,有大约87%的男性及67%的女性在十二岁之前就已受到了性侵犯。这与同性恋的产生有密切的关系。他们一旦受到了应保护她们的人的侵犯,便会对这些人及世上所有的男人失去一切的信任。为了保护自己,不再对他们有任何的信任。因此她们便会转向同性。
3、而很多受到性侵犯的男同性恋者,他们都来自破碎的家庭,与父亲的关系尤其疏远。如果有另一男人与他们做出亲密的行为,虽然有时他们知道这些都是错的,但因这些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们内心所渴慕的关怀及爱,能得到另一男人的青睐就已经是足够了。这会导致他们得出一个错误的结论,那就是要得到爱。
心理学界的解析精神分析学说认为,儿童期3~5岁是人类性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幼儿对自己的异性生身亲长即父亲或母亲产生特殊强烈的依恋之情,特别是怀有本能的性欲渴求,同时伴随产生的是对同性生身亲长的敌对感。这就是恋父情结或恋母情结。在此阶段,双亲对儿童的性本能既不采取过分抑制,又不采取过分刺激的合理态度,儿童就会顺利通过这一阶段。相反,如果儿童在此期间心理遭受创伤,那么恋父情结或恋母情结就会潜藏在意识里,并持续影响个体的心理发育,个体将可能产生性欲倒错,例如某些和母亲关系格外亲密的男性,比较后找到一个类似于父亲角色的同性做自己的伴侣。
从行为主义的角度,同性恋的形成更多的是一种适应和学习的过程,特别重视的是伙伴关系、偶然的机遇以及特殊的经历。一个人在与异性交往中受挫,有过不愉快的经验,异性恋情感得不到正常的发展,而同时又受到同性的引诱,就会产生同性恋的倾向。比如童年时期的性别认同错误,家庭教育中性教育被忽视,或者被拒绝,或者被歪曲(异性化教育环境),乱伦行为等这些偶然的机会或者特殊的经历会改变一个人的性取向,形成同性恋。这个理论可以很好的解释一些人突然发生性取向转变的现象。
如在单性环境中也容易促使同性恋的形成。单性环境一般指那些与异性完全隔离的小环境,比如监狱、修道院、军队、睡大通铺的民工。在这些环境中,异性往往很少或根本见不到。因此,当人们有性发泄的要求时,目标就会转向同性。
可以说,同性恋的形成有着复杂的生理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由单性环境因素引起的同性恋不稳定,一旦脱离这种环境,多数同性恋者会终止同性恋伙伴关系。恋母情结或恋父情结引起的同性恋通过心理治疗如精神分析可能会有所改善。而遗传因素所致的同性恋多半从儿童期就形成,且难以矫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