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爱要适度,过度的爱也是一种伤害

导读: 有一种现象叫做中国父母。 指1960年代和1970年代的一些中国父母,经历过特殊时期,能吃苦,所以经常存钱。就算后来情况好转,他依然过着节俭的生活,一生受苦,一生奉献,死后想

齐齐哈尔时尚网小编提示,记得把"父母的爱要适度,过度的爱也是一种伤害"分享给大家!

有一种现象叫做中国父母。

指1960年代和1970年代的一些中国父母,经历过特殊时期,能吃苦,所以经常存钱。就算后来情况好转,他依然过着节俭的生活,一生受苦,一生奉献,死后想把一切都留给孩子。

在他们的观念里,这一生的目标就是为了孩子,不断地工作,积累财富。

楼下吴姐有一个宝贝儿子,三代单身,是全家的主人。他初中毕业时成绩很差,不得不上离家很远的职业技术学校。

夫妻俩怕失去儿子,除了拿够生活费外,每天还慷慨地给儿子20元零花钱。

我儿子高中毕业后,一直不愿意出去工作。他每天都呆在家里,要么玩游戏,要么睡觉。零用钱也从每天20元增加到每天100元。有时候,根据玩游戏的需要,他会要更多的钱。吴姐要是敢少拿一分钱,儿子就会闷闷不乐,连续几天不吃东西,或者直接打骂父母。

我儿子今年35岁。他既没有工作也没有家庭,所以他日复一日地重复着他的旧生活。

我的一个熟人李姐的儿子,倒是省心多了。他想取得好成绩。一路考上理想的大学。毕业后在省城创业,开办了家教机构。听说很赚钱。

李姊妹夫妇倾尽所有,为儿子在省城买房。

夫妻俩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尽量节俭地生活以节省每天的工资。他们必须每三个月去一次儿子所在的省会。因为他们的薪水,他们每三个月最多可以节省1万元。然后他们急于给他们的儿子寄钱。看来,这笔钱只有放在儿子身上才最安全。不过,夫妻俩每次去儿子家,都会不高兴,因为儿子实在不喜欢他们过分节俭的行为,也看不惯儿子花钱大手大脚的样子。

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很多矛盾的父母:家务都做完了,一点点家务活都舍不得让孩子做。有的家庭有20多岁、30多岁的孩子,已经结婚创业,还不会做饭。一顿饭,洗一次衣服。父母渐渐老去,在抱怨孩子懒惰的同时,还要继续为孩子做家务。

不管他们有多少钱,他们都尽量节俭,但同时,他们会给孩子高标准的衣食,让习惯了花钱大手大脚的孩子无法上班后拿到足够的工资。这些父母在抱怨孩子奢侈的同时,让自己更加节俭地补贴孩子的家庭,甚至更加拼命地存钱,否则,孩子死后的家庭怎么办?

这是一些中国式的父母,他们一生受苦,付出一切,为孩子付出一切。

他们的劳动足以让他们过上舒适的生活,但实际上他们过得非常节俭,非常辛苦。但是,每每想起自己的艰难,看到孩子们花钱大手大脚,家务做的不好,他们的心里就会有很多的牵挂,难免有抱怨和抱怨。大多数时候,他们的脸上都充满了表情。悲哀。

比较常见的是这些父母年纪渐长,逐渐发现自己做不了家务,赚钱能力不如从前,也发现自己没有为退休存下多少钱为他们的孩子。如果老了病在床上,不能指望给孩子洗衣服送饭,又没有足够的钱来养活自己,老了你会是什么情况? ?结果,他们焦急万分,忍不住议论纷纷,得到的肯定是孩子不耐烦的自相矛盾。

我们还看到今天有多少旧集群被啃!

所以我们经常听到老人感叹孩子的不孝,甚至有人声称:我不指望孩子老了,那一天我只能靠自己活下去。

我们也看到了一些同样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的父母,他们对亲子关系的处理要理性得多。

他们教育孩子不仅要学习,还要热爱劳动,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当他们的孩子长大后,他们将有更强烈的独立生活意识。他们不仅会处理日常家务,还会更加努力地工作和生活。他们也知道如何量入为出。 .

这样的父母通常也脱离孩子的生活,用自己的收入合理安排自己的退休生活。他们性格开朗大方,有一大群朋友,经常见面唱歌跳舞,一起旅行。更重要的是,他们手里有积攒下来的钱,足以解决养老问题,所以他们没有后顾之忧。

可怜天下父母的心,他们无条件无保留地爱着自己的孩子。

但我觉得父母的爱还是需要理性的,可以把握一个尺度。

太多的爱会泛滥成灾,湮灭孩子的独立意识,让他们不懂得欣赏和珍惜。

爱太近了,会碰撞、挤挤,限制了孩子在世上的行为能力,也不利于他们承担起照顾孩子的责任。

所以天下父母,爱自己的孩子,请尽量保持尺度恰到好处,过分的爱也是一种伤害。

齐齐哈尔时尚网 qqdjx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