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上年增幅10%,4562亿元教育经费从哪里来将花到何处?
齐齐哈尔时尚网小编提示,记得把"较上年增幅10%,4562亿元教育经费从哪里来将花到何处?"分享给大家!
在云南普洱市中缅边境,曾有这样一个小村庄,村子与外界的联系,就是一条泥泞不堪的土路,出行要不靠双腿,要不就靠比牛还慢的拖拉机,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村民们喝水都是一公里之外背回来的;照明基本靠点油灯;通讯基本靠嗓子吼。但祖祖辈辈生活在村子里的拉祜族同胞,硬是靠自己聪明的头脑与勤劳的双手,开创出了一片新天地。这个小村庄名叫老达保。
老达保位于云南普洱市澜沧县东南部的酒井乡,保距离澜沧县城约40公里,现有聪明能干的拉祜族同胞114户479人。村子里上至老人下至小孩,个个“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会喝水就会喝酒”,擅长芦笙舞、摆舞、无伴奏和声演唱,其中能弹奏吉他的多达80%。
老达保曾经是国家级贫困村,很多村民一辈子没有走出过大山,人均年收入只有一千元。以前寨子里都是低矮破旧的茅草房,臭气熏人的猪圈牛圈和露天粪坑随处可见。
村民收入来源少,生活较为窘迫,而且很多人不会说汉话,就连听都听不懂。村民认识世界的途径很少,与世界交流的方式则更少。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滞后,村民们徒有一身才艺,却苦于找不到赚钱的门路。
老达保的贫困,让很多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改变当地贫穷落后的面貌,澜沧县政府把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与扶贫开发、生态旅游、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等相结合,通过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帮助老达保的村民们在唱唱跳跳中实现了快乐脱贫。
2016年,老达保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如今,老达保村民的人均年纯收入已达到5000多元,村民们美美地享受着文化扶贫带来的幸福甜美生活。2018年6月25日至29日,“中国扶贫成就展”在联合国总部举办,老达保民族文化助脱贫成效显著受到表彰。
老达保的成功脱贫,离不开李石开、李娜倮父女俩。30多年前,李石开先生卖了猪,买回了村里的第一把吉他,有事没事就在家里练习着。受父亲的熏陶影响,李娜倮13岁时便学会了吉他弹唱,16岁便会作词作曲。在现存的300多首拉祜族歌曲里,有30多首是李娜倮写的。
李娜倮写的《快乐的拉祜》走出了大山,唱响大江南北,成为拉祜族的一张名片。然而,几乎没人想得到,李娜倮既没有上过音乐学校,也没有受过一天的专业训练。
为传承拉祜族文化,2013年6月,老达保成立了文化演艺公司---澜沧老达保快乐拉祜演艺有限公司,这是一家由农民自发自创的演艺公司。李娜倮任董事长,村民全部入股,发展到现在已经有160多人。
李娜倮带领村民们自编自演自唱歌曲舞蹈,在大山深处进行实景演出,还带领村民把朗朗上口的拉祜歌曲唱上央视舞台、唱进国家大剧院,在全国各地不断演出,还漂洋过海唱到国外,让“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拉祜音乐火了起来。
如今的老达保,风光秀丽,生态良好,一间间古色古香的拉祜族民居错落有致,村子里有着芦笙坊、青竹坊、陀螺坊、艺织坊、耕具坊、根雕坊等作坊以及老达保特色展厅,众多的民族服饰和民族工艺品,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
同时,各级政府也投入资金对老达保进行美化建设,进村路、串寨路、观景路、休闲处、购物处、文化展室、廉洁展厅、广场舞台、卫生公厕等都建起来了。
短短几年时间里,老达保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那个贫穷落后的老达保不见了。如今,村民们都住上了新房子,依托底蕴深厚的拉祜文化过上了幸福甜美的新生活,老老少少都会听汉话,还能用汉语与外界进行交流。
据了解目前村民主要的收入来源有两块,一块是旅游带动下的餐饮客栈,另一块就是拉祜歌舞表演。村民们每家每户都参加了艺术团。平时种田种地,养猪采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田园生活。
但一旦有演出,他们马上放下锄头背箩,立马从田间赶回来,换上服装打扮一番,转身变成能歌善舞的演员,如痴如醉地投入到歌舞中,表达着心中那份神圣的快乐,为人们捧上一曲曲优美的民族歌舞,生产、表演两不误。
村民参与演出的积极性很高。根据需要,每场演出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老的八十多岁,小的只有两三岁,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整个山村成了歌舞的海洋。风情实景演出的运营还带动了寨子里农特产品、传统手工艺品、民俗餐饮、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
2017年5月27日,澜沧景迈机场通航。两年以来,来老达保的游客越来越多。
每逢节假日,老达保都会迎来旅游热潮。2019年春节期间,老达保共演出10场,吸引2100多游客观看,门票收入73875元。从过去贫穷闭塞到如今的欣欣向荣,老达保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甜。
文/图 纳兰小鱼
新天地 旅游 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