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六号成功着陆月背“挖宝”,重庆80后博士讲诉文昌航天发射场背后的故事
齐齐哈尔时尚网小编提示,记得把"嫦娥六号成功着陆月背“挖宝”,重庆80后博士讲诉文昌航天发射场背后的故事"分享给大家!
6月2日,由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送上预定轨道的嫦娥六号成功着陆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开启了“挖宝”之旅。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的重庆80后博士、技术部总体系统高级工程师晏政得知这一消息后,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41岁的晏政全过程参与执行了文昌发射场的所有航天发射任务,在我国首次火星探测、探月工程、空间站建造等重大任务中作出了重要贡献。6月2日,晏政再次接受上游新闻(报料邮箱baoliaosy@163.com)记者的采访,聊起了本次嫦娥六号发射任务以及与航天结缘的点点滴滴。
晏政在工作中。
据晏政回忆,他的航天梦始于1999年——当时仍在巴南区清华中学读高中的他在《新闻联播》里看到了“神舟一号”成功发射的消息。“看着‘神舟一号’冉冉升空,我觉得特别激动,立下了学习航空航天知识,为我国航天事业作贡献的志向。”他说。
2001年高考时,成绩优异的晏政放弃了清华、北大等普通人眼里的名校,选择了一所大学的空间工程专业。聊起当时的选择,他表示:“当时父母看我很坚持,选择了尊重我的选择。”带着航天梦,晏政一路求学,先后攻读了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的硕士和博士学位。
2013年博士毕业之后,晏政不顾父母反对,放弃了条件待遇更好的机会,毅然加入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为一名动力系统工程师;随后2013年底他跟随技术部首批党员骨干先遣队转战海南,主要负责文昌航天发射场动力系统的技术总体工作。
刚到海南时,映入晏政眼帘的全是泥泞的工地,他和同事们吃住在刚建成主体结构的办公楼里。楼里没有配套设施、没有安装空调,但条件再苦、困难再大,晏政和同事们没有一个人打退堂鼓。
晏政。
聊起建设文昌发射场的日子,晏政如数家珍:总体系统工程师们一心扎在测试发射流程设计上,边干边学习、边干边探索、边干边论证,设计长征五号、长征七号两型火箭合练方案;低温加注系统工程师们奔波设计所、工业部门,历时数年自主研制出某型软件,使发射场有了加注大火箭的能力;气象系统工程师们顶烈日沐风雨,研究海岛气候特征和天气演变规律,构建热带海洋气象保障体系,使发射场具备了滨海气象预报能力;数据处理系统工程师们把熬夜加班干成了常态,向某型自主可控软件研制的各个难关发起冲锋……晏政表示:“我们正是凭着这股理想信念,才如期完成了各项任务,使大火箭的测试发射从构想走向现实。”
2016年和2020年,上游新闻曾两度采访晏政,曾报道了他加班一个月瘦了10多斤,成功护航我国最大推力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升空;参与完成“长征七号首飞”“长征五号首飞”“天舟一号”“长征五号遥三复飞”“长征五号B首飞”等发射任务。
多年之后,晏政没有再提这些成绩,在他眼里只要能够圆满完成发射任务,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他跟记者聊起了一次失利的发射:2017年7月2日,长征五号遥二运载火箭发射失利,危急时刻能攻坚克难去托底,是系统工程师的责任,更是党员的担当。
于是在随后两年多的时间里,晏政和同事们严格飞行故障的归零审查、一次次改进关键技术、一项项完善方案预案、一轮轮优化测试流程,把技术总体工作做到了极致。
2019年12月27日,当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在文昌发射场顺利升空,晏政忍不住热泪盈眶。“908天的历练和洗礼,让我们面对困难和挫折有了更足的底气和更稳的信心。这不仅是‘胖五’的‘王者归来’,更是我们的逆风成长。”晏政回忆道。
晏政和同事们。
2021年天舟二号任务,面对发射两次中止的严峻考验,晏政和同事们再次冲在了攻坚克难的第一线。他牵头排查异常,设计验证试验,第一时间将故障准确定位;火速拿出方案预案,为指挥部正确决策提供技术支撑;严格质量控制,设计增加补充测试项目,全程把脉火箭和发射场的健康状态,为最终成功打下基础……那段时间,晏政通宵达旦地战斗在岗位上。任务成功的那一刻,望着测发大厅屏幕上“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的标语,晏政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幸福。
近年来,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任务愈发密集,晏政带领团队牵头开展了大量总体论证,解决了某类型风险隐患,研究制定了多项重要发射策略,在发射场低温燃料安全应用方面取得开创性成果,实现了火箭燃料并行加注的发射应用,显著提升了任务发射日效率,向着建设世界一流航天发射场的目标砥砺前行。
看到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发射的嫦娥六号率先在月球背面开启“挖宝”之旅,晏政坦言:“我们赶上了最好的时代,祖国的航天事业如火如荼,让我这个从巴南木洞走出来的学子,也有机会站上这么高的平台,去实现自己的航天梦想。期待更多的有志青年加入中国航天,共同踏上探索星辰大海的征程。”
上游新闻记者 赵映骥 通讯员 黄国畅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