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 欧铁永久降价最低63折:原来中国人最爱搭乘火车去德国
齐齐哈尔时尚网小编提示,记得把"好消息 欧铁永久降价最低63折:原来中国人最爱搭乘火车去德国"分享给大家!
梅府军
微信版第361期
这不是一个大家族,本文也不是所谓传记,仅仅是钩陈几笔家族史迹。——题记
宣城梅氏在宣州一带为名门旺族,出了众多的名人,如梅询、梅尧臣、梅守德、梅鼎祚、梅文鼎、梅庚、梅清、梅光迪等,在文化领域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千余年来传承清晰,其支系也遍及全国各地,现有梅姓人口100余万人。从其影响与历史地位来讲,梅姓可谓是宣城第一大姓氏。本文就梅氏的一个小支系在郎溪县姚村山区的生活繁衍状况作一点调查,力求真实展现该支系生存图景。
安徽郎溪县姚村乡陈梅村一带梅氏始祖不详,估计应是宣城梅氏分出的一支。从位于姚村社区罗家冲梅氏祖坟山碑刻文字记载有梅守龙、梅守敬字迹(“守”字辈),据此判断,其应为正宗宣城梅氏分支(如宣城有较著名的明代文学家,“宣城心学”奠基人梅守德等),应该和梅守德同出一系一辈。从当地流传故事来说,梅家在当地为一显姓,可能是很有钱的财主一类。如村庄陈梅村之冠名,即应为陈、梅两姓的居住地。
陈梅村现为一自然村,人口有300多人,山区人稀,属于较大村落。上世纪30年代该村曾为国民党郎溪县政府所在地,地处郎广两县交界处,有冲田山地,长溪河从村脚绕过,四周群山围绕,适合隐蔽、游击。国民党县政权选址于此,(以及苏维埃政权选址姚村乡夏桥)当是如此考量。上世纪40年代,郎溪县中学堂曾迁址姚村,可见陈梅村、姚村在当时的影响。现存古建筑除石桥、石井外,余几无保存;国民党县政权信息,除档案照片资料外,实物也不多见。
郎溪县天子湖
一、姚村梅氏来历
梅姓出自子姓,为商汤后裔。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殷商时,君王太丁封其弟于梅,为伯爵,世称梅伯。殷商时,见纣王荒淫无道,冒颜进谏,被纣王残忍杀害。其后世子孙遂以祖先的封邑为氏,尊梅伯为其得姓始祖。梅伯为宣城梅姓始祖业已据实确认。还有一说,是梅姓起源于殷姓,殷姓祖先曾在朝为官,因受迫害追杀,逃至宣城某地,时忧恐如惊鸟,寻思解脱。一日晨起,见手心有梅花图形,遂悟,乃改姓梅氏(可能源于文化心理学有“梅报平安”之说)。梅姓宋显于宛陵,代表人物有翰林侍读学士梅询、诗人梅尧臣等。
梅氏子孙在陈梅村一带生活比较确信的信息可追至清代中期。当地传说梅家人曾以金盆洗脸,金碗盛饭,可见其为有钱财主是十足可信的,应该也比较有势力。加之因为宣城梅氏的兴盛,按现在说法就是家族里有“人”吧,他们中的少数过得应该是比较骄奢淫逸;但也不全然是不劳而获,勤劳也是其传家的本色,当地曾有梅家“十八条扁担”的传说,可见一个个皆为勇武精干之后生。
因陈梅村村庄据史实考证存在有五六百年了,应该是元末明初时,其某一世祖梅某某从宣城柏砚山迁徙至现在的陈梅村。为何放弃家族兴盛、人才辈出的宝地而深入到这山野深处,我们已无从得知,或许是出于“不知秦汉,无论魏晋”之见吧。
二、“十八条扁担”的传说
“十八条扁担”至今仍然被当地老辈人提及,主要有两层意思,一为梅姓家族大,干活时人手多;二为团结,协力齐心。五六百年前,某一梅姓氏祖来到此地,这里应该已遍及了很多姚姓子民了,那时的姚村先叫砖桥,后改名为妙泉。他们是如何争得这一带的山林地域的,可见也是历经千辛万苦。因为来得人口肯定不会太多,是逐步逐步才得以繁衍壮大的。
始祖苦心经营,节俭度日,过了些年,这一带几乎都是梅姓的天下了,他们和宣城梅氏走得也挺热乎。据讲后来有陈姓人口过来给梅姓人口作长工,年长日久,自然陈、梅两姓间互通婚配亦多,于是梅姓割让了很多山产田地给陈姓落脚,由此,村子里也有了一些陈姓人口了。终于到了某年份,陈姓在人口或某些方面超过了梅姓,自此村庄被唤作“陈梅村”。直至今日,当地梅姓已经没有传人了,但陈姓家族人谈及往事,仍有感激梅姓先人之意,这也成了他们一代代传下来的祖训。
“十八条扁担”,即十八条好汉,故事源于陈梅村。现版本很多,有说是梅姓劳动时场面壮观,也有说是用十八条扁担驱散土匪豪强,还有说法是他们在徽商古道上形成了自己的运输队,即押镖,替商人护送财物。还有是邻近广德有石灰窑,有专职梅姓“十八条扁担”从事石灰挑运等。不管属于哪一种,即他们人多势众,俨然形成了自己的帮派品牌。
“十八条扁担”声名远扬,邻近宣郎广三县无人不知。“十八条扁担”及其流传的故事,距今应该有两百余年了,那时还是清朝的姚村乡,曾生活过一个强盛的梅氏家族!
郎溪县石佛山
三、梅氏在陈梅村所遭遇过的战火
世事变幻,陈梅村并不是一方桃源世界。
明天启七年,一股流寇突然光顾了泾县大梅村。勇士梅景选高呼“大丈夫宜用马革裹尸而归”,与堂弟梅景迎挺身而出,生死不顾,勇往直前,直至战死。御史杨春茂、县令李士谦联合旌表其“激烈如生”,勒石于通衢大道以供万人观瞻而流芳千秋。从此,梅景迎兄弟就成了梅氏家族心目中的保护神。传说每当外人入侮时,保护神都会现形在天空保佑他们作战。
此壮举也曾影响了建平(现称郎溪)陈梅村之梅姓子弟,故子弟间时有习武者。不求科举进仕,但求自保。
咸丰六年,为激励地方与太平军作战,泾县县令崔琳敕建忠义祠,将梅景迎之神位列入中享,又赐“忠义可嘉”匾褒奖。这大概也说明了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太平。梅景迎事迹曾激励鼓舞着姚村的梅姓子弟,泾县、建平皆有梅姓大家族,梅姓自古诗书传家,维护朝庭正统也溶入了其子孙的血液,这也为他们日后惨遭不幸种下了祸根。
大约在咸丰十年正月前后,太平军李侍贤部曾进袭陈梅村。据说太平军事先打探了消息,听说梅姓在当地最为有钱,便决定赶尽杀绝,尽占家财;还有就是梅姓族人一贯维护清政府,遭致怨恨。此时的太平军的某些组织,尽是一些无恶不作的流氓地痞收编,这些人专干坏事,狂聚钱财。起先有正规太平军组织来此,均由梅姓头人出面,适量散些钱财,提供些便利,大都能平安自保。这次不同了,他们来了约两百多兵丁(长毛子),一路杀气腾腾。除了那些已逃跑或躲藏的梅姓男丁外,长毛把在村的梅姓青壮男丁40多人,用绳索捆绑至村西至罗家冲方向一较开阔平地处,集体屠杀处绝,一时血流成河,令人发指。一时间风声鹤唳,为斩草除根和免于日后遭报应,他们连遗腹子也不放过,后来连梅家姑娘媳妇也全部被列为追杀对象。自此后陈梅村再无梅姓人口!此等屠杀事件也曾同样发生在泾县梅氏大姓......
陈梅村因其地理位置,一时也成为太平军的临时巢穴。梅氏族人损失怠尽,宗祠、庵堂、房屋等重要建筑在太平军开拔时,皆毁于放火焚烧。
陈梅村遗存的古建筑并不多,值得参观的有村口古桥古树,和用整块石板开凿而成供路人饮水用的井台,当为清中晚期建筑。
四、江南瘟役之后的梅姓
先是“咸丰兵燹”,后有江南瘟役,十室九空,存人不足十之其一。梅姓就更为可怜了,在姚村一带已被赶尽杀绝。但太平军失败后,社会又逐渐恢复了秩序,毕竟在姚村一带有很多山地田产还是属于梅姓人的。其间还有本地梅和外地梅融合的事情,外地梅即从湖北、河南等地迁来的人口。
那些逃离太平军追杀的梅姓后人,虽人已无多,但还是回来接管了部分山林田产;也有零星湖北等地梅姓人口投奔过来,彼此认了祖宗。但他们人口太少,力量太小,维护不了自身的利益,把大量的山林田产拱手让给了别人。现潘村村杨村村民组土地山产就是一例,据杨姓村民讲,他们的土地和刚来时居住的房屋全部得益于梅姓家族。据讲那时虽在山区,但房子盖得极好,一看就属于大户人家的,他们祖先从湖北迁来时,见这些房子里没人,就径直住了下来。后来有梅姓后人寻来,彼此见了却没提出索回,算是慷慨拱手相送。杨姓人口很是感激,彼此结为世交,世代友好!这种友谊从形式到内容都得到体现,每年春节祭祖,杨姓人丁总是先祭梅氏祖再寄杨氏祖,每年清明“插青”,总是插满已知的梅姓坟头,代代相袭!如此交情,真的古道热肠,令人唏嘘感叹!当地也流传了不少梅杨两姓生死结义,相帮相助的佳话。
但梅姓人口在后期一直处于凋落状态,毕竟横遭赶尽杀绝,元气大伤!较近传说的他们中有走镖的,有戏子,有烟贩,有混混,有诚实农夫,均在社会下流,再也难聚当年大家豪气。
郎溪云舞
五、梅氏及今居住地概况
陈梅村位于连绵山丘腹地,与广德誓节镇七塔村界岭相距不远,近有广德腰山,为高大山体。陈梅村北不足五里即石佛山,该村也即将辟为旅游胜地,在建的一条观光旅游大道经过此村。现当地以竹、柴山为主,有茶叶种植及水田山地等,基本能自给自足。其东北不足两公里为姚村集镇。姚村古为妙泉乡,有一沙河流经;广德方向来水为长溪河,其最高源头即为腰山。
现姚村乡的梅姓人口为从“咸丰兵燹”陈梅村外逃出的一怀孕梅氏媳妇所传,其孙名梅金玉,现梅金玉夫妇及其父母墓仍葬在位于陈梅村前山的梅姓祖坟山,年年清明接受祭拜。现这一分支后辈分散在潘村村庄村岭和姚村社区张家湾两地,人口近40人。皆为普通民众,然家族团结,和睦邻里,耕读传家。
另该乡四青、袁村、妙泉等村也有少量梅姓人口,皆孤名独姓,默默无闻。
六、遗存信息
至今,在梅姓祖坟山上,不时能见到一些残碑,上面能寻见前人在此地生活的信息,也印证了和宣城梅氏的源流关系。解放后,曾和广德月湾乡(现为村)梅姓建立了联系,子孙字辈取名也曾参考用之;但事实证明,这一信息可能是不可靠的。
其它信息还有姚村乡刘家冲(因在徽商古道沿线)发现的一处碑刻,记述了某一梅姓先祖较为详细的事迹,其字辈也能与宣城梅氏家谱相印证,应该与陈梅村梅氏有较深之渊源。待考。
2008年云舞获批省级文化遗产
(作者系郎溪县姚村乡文广站工作人员、郎溪县作家协会副主席)
金 咸丰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