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饺 也叫发财饺 平底锅就能做 注意这几点 饺皮金黄不怕破

导读: 大家好,我是丹姐。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个蛋饺的做法。蛋饺是不少地方过年必不可少的美味,虽然现在外面卖的速冻的很多,但是和自家做的比来还是差太远了。 蛋饺,如其名,就是用

齐齐哈尔时尚网小编提示,记得把"蛋饺 也叫发财饺 平底锅就能做 注意这几点 饺皮金黄不怕破"分享给大家!

细说糖尿病: 这些比吃药更重要!

文章

已授权《中国临床营养网》转载

作者:李红梅,上海铁道医学院临床医学本科,同济大学医学院心血管学硕士,复旦和杜克联合培养遗传学博士,博士后,现任强生中国感染和疫苗临床研发负责人。

糖尿病是一个需要综合治疗的疾病。其中饮食和运动调整是所有糖尿病治疗的一线疗法,只有做好了这两项,药物治疗才有意义。如果做不好这两项,再好的药物也差强人意。

饮食和运动的治疗简单地讲就是“管住嘴、迈开腿”,也称为生活方式的干预。

饮食治疗

吃在中国是文化,但胡吃海喝并不是中国真正的饮食文化。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的饮食建议遵循中国文化的中庸之道,中庸指均匀分配、适可而止,均衡和适量的饮食可以帮助机体重新建立并维持动态平衡, 减少高血糖、低血糖发生和血糖的大幅波动。

糖尿病既然是相对的能量过剩,就要限制高能量饮食的摄入,尽量避免食用高油高糖等食物,每日根据活动量和现有体重,限定每日的进餐总量。

一个中等身材(在我国一般指女1米6左右、男1米7左右)、每日工作或运动量不多(以坐为主的工作或每天业余运动量少于半小时)的患者,每日约5-7两的米、面等碳水化合物、2-4两的优质蛋白(瘦肉、禽、鱼、蛋、牛奶、奶酪和豆制品等,肾功能受损时则尊医嘱严格限制蛋白摄入),足量的新鲜蔬菜和少量油即可满足机体所需。如果身高不同,从事体力劳动或每日运动量不同,则因适当增加或减少进食量。

每位患者的每日最佳进食量可以通过血糖监测,以控制正常或至少基本正常为标准来调整。

特别说明

1. 薯类(如红薯、马铃薯等)、芋头、板栗和南瓜等高淀粉类的食物最好归为碳水化合物,食用后需相应扣除米面的摄入量。

2. 油在血糖控制正常且不合并高血脂的情况下可以适量食用,否则尽量控制食用量,少吃油炸、煎炒食物。

3. 坚果类食物,如花生、瓜子等因油脂含量高食用时应有所限制,每日最好不要超过一小把,血糖高时尽量不食用。

4. 大多数动物内脏以及鱿鱼等无骨头的鱼类和蛋黄、蟹黄等因胆固醇含量高,在血糖正常时可少量食用, 血糖高时尽量不食用。

5. 蔬菜中黄瓜、绿叶菜的含糖量较低,食用量可不限,西红柿、甜椒等的含糖量较高,需限制。

6. 含糖饮料和甜食除非发生低血糖时,否则应避免食用。

7. 对于水果,如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可适量食用。原则一:每天不超过一种的一个, 比如一个苹果、一根香蕉、一小串葡萄等;原则二:食用水果时需要扣除当日碳水化合物的量,一个中等大小香蕉的热量大概相当于一两米饭,另外某些含糖量高的水果,如西瓜、火龙果、甜瓜、菠萝、芒果等只可少量食用或血糖控制不佳时不食用。

8. 市面上卖的糖尿病饼干或点心等只是因为使用代糖所以含糖量低,可以食用但也要扣除当日碳水化合物的量,粽子、无糖月饼等食用后也要扣除当日米、面的食用量。

9. 不鼓励糖尿病患者饮酒,如果血糖控制平稳的话,也可以饮用,但建议每天不要超过一种的一杯(啤酒350ml,红酒150ml, 白酒45ml), 每周不超过2次,而且适量扣除碳水化合物的摄入。

10. 建议糖尿病患者戒烟,尤其是合并或并发心血管病以及下肢血管病的患者。

总之,中庸之道的饮食原则就是:

定时:与药物服用相结合;

定量:三餐尽量平均分配进食量,尤其是碳水化合物的量;

七分饱:每餐主动控制摄入量;

少油:少吃油炸、煎炒食物;

少糖:低糖或无糖,适量食用代糖是安全的;

少盐:每天6克以内,约一小匙,合并高血压时应更少;

多粗粮:粗粮含糖量相对低,如燕麦、大麦、谷麦、大豆、小扁豆、裸麦等等。

糖尿病患者总是觉得饿,但如果不纠正血糖水平重建平衡,吃得多只会使血糖升得更高,所以不能因为感觉饿而随意增加饮食量,否则就会恶性循环,加重病情;如果血糖控制基本达标、平稳,但每天的饥饿感还是比较强烈的话,可以多食用含糖量低的蔬菜,或在肾功能允许的情况下少量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量,以增加饱腹感,尽量不增加碳水化合物和油脂的摄入量。

另外,糖尿病患者还担心食物吃得少会造成营养缺乏,除了长期摄入品种过于单一,摄入量严重不足外,按照建议的饮食量,足以满足机体的营养所需。而糖尿病控制不佳的患者因机体不能很好利用能量等营养物质,更容易营养不良。

也有些患者觉得吃多了,就同时多吃一片药或多打一些胰岛素不就行了? 且不说加用的药量增加了低血糖等风险,就算两边砝码都增加了,维持了一时的平衡,但却不再是原有的平衡了。如果反复打破原有平衡,恢复到原有状态或重建新平衡对于一个相对脆弱的平衡系统来说都不是件容易的事,血糖因此不免上下波动也会加重病情并增加并发症的风险。

运动治疗

糖尿病患者因为机体利用能量有问题,所以总感觉乏力,不想运动。而缺乏运动又会使血糖不易降低,加快了糖尿病的进展。运动本身不只是帮助消耗血糖;而且可以增加肌肉对胰岛素的敏感性,相当于帮助修理细胞膜“门”的故障,使服用的药物事半功倍;还可以增加机体活力,因为细胞膜上的“门”开了,摄取的葡萄糖满足了饥饿细胞的需求,促进其恢复了功能和活力;同时使心情舒畅以减轻压力,因此而增加机体抗衰老能力和免疫力。

所以运动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是治疗的关键措施之一,和饮食控制以及药物治疗同样重要。

特别说明

1. 要坚持每天运动,和饮食一样,尽量保持平均分配,不要两天打鱼,三天晒网。

2. 尽量不要空腹运动,不要在血糖没有平稳时(如血糖高于14-16mmol/l )以及血糖波动较大(低血糖频发)时运动, 在心、脑、肾等出现严重并发症时暂时不适宜运动。

3. 每周至少保持两个半小时以上的运动,最好每天半小时以上。

4. 少进行或尽量不进行高强度比赛式的运动,对于血糖控制正常平稳的、中、青年的患者建议进行快慢跑、舞蹈、有氧健身、游泳等较强体力的运动,对于血糖控制基本平稳的老年患者建议进行快走、打太极拳、骑车、园艺、一般家务劳动等中等强度的运动。

药物治疗

降糖药物目前有许多种类,在此不一一阐述 (点击查看:细讲糖尿病的药物),建议患者谨遵医嘱,定期复查。

降糖药物的服用原则是规律服用、不要擅自调整药量。关于中药降糖, 目前已上市的中药,如消渴丸,本身的降糖效果不甚理想,降糖效果好的多是加用了降糖的西药成分。

需要提醒的是,因生产厂家较杂,某些厂家可能加用一些已淘汰的降糖成分(如优降糖)等,或加入份量不匀,服用的话需要特别注意低血糖的问题。

还有就是许多这样或那样的保健品,如蜂胶等,都打着降糖的旗号,其实这些保健品最多只是起到降血糖的辅助疗效,绝不能替代降糖药物。

即使是上市的各类降糖药物,目前也只主要起到控制血糖的作用,还没有一种药物可以真正阻止胰岛细胞的衰退,所以随着病程的延长,患者基本上需要联合服用两种或以上的药物才能有效地控制血糖。

综上所述,糖尿病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多管齐下的、自我参与的过程。仅仅靠药物治疗,患者自己不改变生活方式,不进行自我管理和监测,是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的。

降糖药可以减量或停药吗?

由于每个患者对于不同降糖药物的反应性不同,药物剂量在开始阶段有个调整的过程,可能短期内会有所增减,一旦药物治疗结合生活方式干预将血糖控制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除非有频繁的低血糖发作,一般不轻易减少药物剂量,更不能随便停药,所以绝大部分患者会终身服药,并随着病情的进展会逐渐增加药量或合并使用一种或以上的其它降糖药。

也有极少部分患者在疾病的早期可以通过生活方式干预的方式暂时将血糖控制在相对正常的范围内,但往往随着疾病的进展,还是需要加用药物才能将血糖控制好。

如果经常漏服或多服降糖药,会造成血糖的波动。在一个糖尿病研究中,研究者发现反映平均血糖水平的糖化血红蛋白,只能解释约25%的糖尿病并发症风险变化,后续的多项研究发现短暂的高血糖即使在随后血糖恢复正常时,一些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基因仍持续表达,并使血管内皮功能紊乱,最终导致持续稳固的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因此,血糖波动可能会加快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也增加了低血糖发作的危险。

在漏服降糖药物时,千万不要在下次服药时加倍服用,也不要为图省事把本来每日需两到三次服用的药物一次服用了。

糖尿病能预防吗?

关于慢性病的预防,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

首先,糖尿病是一个多基因遗传病,其次它与生活方式和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在糖尿病的发生中都起到一定作用。如果你属于以下所列的任一个人群,都应尽早筛查是否是糖尿病患者,平时更应保持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

◆ 年龄超过45岁,之前查出过血糖异常的

◆ 有糖尿病家族史的

◆ 代谢异常,如血脂异常、血压偏高的

◆ 得过心脑血管疾病的

◆ 超重和肥胖人群,尤其男性腰围大于90厘米,女性腰围大于85厘米,或腰围超过臀围的

◆ 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肥胖女性和生过8斤以上巨大儿的女性

另外,如果你有饮食不健康、缺乏运动、吸烟、酗酒、久坐等不良习惯,即使没有上述的危险因素,也得警惕糖尿病盯上你。

美国糖尿病预防计划研究表明,适当的饮食控制和运动可以延缓或阻止2型糖尿病的发生。3234位糖尿病高危人群参与了这项研究,他们平均减轻了5-7%的体重。生活方式的改变对60岁以上人群的影响尤为突出,他们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降低了71%。

鉴于妊娠糖尿病和儿童糖尿病的增多,在此大声呼吁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要从娃娃甚至孕妇抓起。在孕妇怀孕期间,如果是单胎,怀孕前后孕妇体重的增加最好控制在20-25斤,千万不要打着给孩子增加营养的旗号无节制地大吃特吃,增重过多反倒增加了孕妇患妊娠糖尿病和妊娠高血压的风险,也给胎儿带来许多潜在的风险。

孩子出生后即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祖父母和父母在孩子喂养上的观念要达成一致,定时、定量地给孩子提供食物,营养搭配合理,尽量控制高油、高脂、高盐零食的摄入;孩子会爬行或会走路后,尽量提供安全场所让其自由运动,没事儿少抱在怀里。总之,控制(与身高匹配的)体重在正常范围内即可。

一句话:要壮不要胖!小胖墩们将来患糖尿病、高血压的风险大大高于正常体重的儿童,可以说,不正确生活方式的养成才真正使孩子输在了健康的起跑线上。

截止到 2019 年 2 月 3 号上午 8:00 时,本平台关注人数为:195140 名 。

糖尿病 月饼 低血糖齐齐哈尔时尚网 qqdjx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