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的日常: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导读: 从“觉知”开始,走向自在人生。/《过好一个你说了不算的人生》强迫症、抑郁症、洁癖,还有前一阵娱乐明星卡姆的双向情感障碍,这年头,谁还没点儿心理疾病。暗红色polo衫、半旧

齐齐哈尔时尚网小编提示,记得把"心理咨询师的日常: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分享给大家!


从“觉知”开始,走向自在人生。/《过好一个你说了不算的人生》


强迫症、抑郁症、洁癖,还有前一阵娱乐明星卡姆的双向情感障碍,这年头,谁还没点儿心理疾病。


暗红色polo衫、半旧牛仔裤,左手一串小佛珠、右手一个银手镯,外加一只运动手表,心理咨询师张沛超来到了新书《过好一个你说了不算的人生》发布会现场。


现代高压社会下的我们,多少都有一点心理问题。张沛超对“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过得自在”“如何营造良好的家庭关系”等问题,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新周刊APP记者采访了张沛超,听他分享“如何过好我们说了不算的人生”。


张沛超向大家分享如何才能活出自在。/陈宇提供


“觉知”的过程:


从自我走向自在


“自在”本来是一个佛教词汇,但很早就被引入到日常用语中。“自由自在”“我一点都不自在”“你好自在呀”,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语句。


张沛超的“自在”强调人与环境的适应协调,与传统心理治疗注重“自我”不一样。在他看来,过度关注“自我”,也将使我们失去“自我”,成为自我的奴隶。从自我走向自在,是人不断成熟、不断“觉知”的过程。


张沛超在新书《过好一个你说了不算的人生》发布会现场,展示了“自在心理学”提出者的“专属自在”。



现场来了很多人,看来对心理咨询感兴趣的不少。/陈宇提供


同样做心理咨询的同行武志红先生,2019年出版了《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有媒体和读者问及这两本相近的书名,张沛超笑着回应“这不是我说了算的”。


其实这本书来自张沛超的《自在心理学》音频课,他本打算把这本书也叫“自在心理学”,但出版社的编辑认为“过好一个你说了不算的人生”更能吸引读者。这个听起来有点像鸡汤、又疑似搭人便车的书名,开始也让张沛超感到“不自在”。


在发布会那天,他说自己已经接受这个书名,“疫情一来,我们都说了不算”。如果能让更多读者注意到这本书,读完还能有一点启发,张沛超觉得叫什么书名都无关紧要了。



吸引读者注意,是书名最大的功劳。/pexels


张沛超研究“自在”,也把“自在”融进生活细节里。


在新书发布会上,话筒有一阵发出了尖利的故障声,台下有人捂住了耳朵、有人开始小声抱怨。


张沛超没什么特别的反应,“如果刚刚对我的大脑做扫描,发现这个声波送到了听皮层,但没有再进一步往里了,它不再干扰更多东西”。


张沛超的自在,既是心理咨询师的职业使然,也是多年研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果。


自在地工作:


多少社畜的梦想


普通人也许做不到像心理咨询师一样悠然自得,但我们可以在一些具体生活中做出选择,让自己尽可能处于“自在”的状态。


工作在大部分人的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因工作而引起的不自在比比皆是。“要不要换一份工作”“跟领导不对付怎么办”“受够了虚假的同事情”,相信每个社畜都遭遇过类似的心理不适。


一位从事婚姻指导的女士在现场求助,她做这份工作已经4年,总是不断地有女性来说丈夫出轨之类的事情,但丈夫又不愿来做咨询。“我最近觉得好像跟客户失去了连接,整个人都有一点麻木”,显然这份工作已经让她不自在。



只有自在地工作,才能让我们成为真正的自己。/TED演讲


在张沛超看来,职业倦怠是很正常的,我们每年都有几次想辞职,但要分清楚这是一时冲动,还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判断一份工作该不该坚持,还是要看我们是否从中获得乐趣。


“如果做一件事情不快乐,成本会很高,这个成本会把利润空间摊薄,甚至让你觉得这件事不值得一做”。张沛超认为年轻的时候可以多尝试,过了35岁,更应该去做喜欢的事情。



做喜欢的工作,收获双倍的快乐。/《圆桌派》


随着近几年996、过劳、社畜等职场亚文化的兴起,加上媒体的舆论导向,我们似乎正在与工作形成对立关系,这也是让我们痛苦不自在的主要原因。


当然我们首先是反对无效加班、无偿加班,但我们是否想过,对工作的消极情绪,正在阻碍我们更好地工作。


如果不喜欢这份工作,应该去尝试寻找喜欢的。虽然做喜欢的工作,也并不总是让我们感到舒服自在,同样压力很大,但这种压力很大程度来自于想把工作做好,而不是向领导交差。



多少人羡慕一只羊的生活。/《圆桌派》


美国伦理学家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Alasdair MacIntyre)在《追寻美德》一书中也认为,当人们为了追求权力、财富等外在利益而工作时很容易改行,“而人的美德是内在利益,意味着我非做不可,不做这个就满足不了自己内心的渴望”。


做着喜欢的工作,和喜欢的人在一起,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才能愉悦自在。


中国式家庭:


不断寻找平衡


根据一些非虚构写作平台的数据统计,发生在家庭这个场域的故事投稿是最多的。在张沛超看来,人的烦恼也多半来自家庭,“家就像一个不可撤销的无限责任公司”。


人们很容易在有关家庭的一些阶段性时刻发生情绪紊乱,例如结婚、为人父母。


无论多么情投意合的两个人,也很难避免婚前焦虑。因为中国社会的结婚,通常是两个家庭、甚至两个家族的连接,“一张婚床上躺的不只是两个人,还有双方的父母,甚至更多人”。



中国人的婚姻,从来不是两个人说了算。/《喜宴》


另外,代际矛盾在中国的家庭中也较为普遍。


中国家庭很少是核心家庭(家庭成员只有父母和孩子),特别是当家庭中的孩子处于幼年时期,通常需要来自上一辈的帮忙照料。


一位妈妈向张沛超诉苦,“我的潮汕婆婆只求孩子吃好喝好睡好,我认为还是早点养成良好学习习惯重要”。从这类典型的教育理念冲突中,我们经常发现儿童的“缺位与失声”,没有人问过这个孩子是怎么想的。


我们除了尊重儿童的主体性外,还需要在家庭中营造一种平衡感,而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碾压性的胜利,“但平衡感是要天天调的,没有一劳永逸的大平衡”。



家庭需要平衡感,不门当户对的婚姻更需要。/《新结婚时代》


随着近年来的婚恋观日趋保守,比如讲究门当户对,“要嫁就嫁马文才,傻子才选梁山伯”等更为传统的婚恋观在年轻人中流行。


在张沛超看来,门当户对除了指物质财富上的匹配,更重要的是心理精神层面的匹配。


无论是恋爱结婚、婆媳相处、教育子女,中国人的家庭内部从来都是复杂且动态变化的。这个避风的港湾既给人休整再出发的力量,也需要家庭成员的共同维护。


心理咨询师的日常: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一位长期患病的读者分享自己和疾病共生的经验,张沛超认为这位读者已经在通往自在的路上。


很多癌症患者得知自己的病情以后,很快变得意志消沉,病情迅速恶化。那些完全看开,然后四处旅行或仍然保持以前生活状态的人,反而活得更长久。


把糟糕的状况(例如身体欠佳、情绪低落)看成属于自己的一部分,这是心理治疗常采用的一种方法。



引导来访者学习接纳自己,是心理咨询中常用的方法。/pexels


当问及生活在大城市的年轻人如何应对压力时,张沛超建议保持阅读习惯。唐诗宋词、中外经典,书籍是最好的避难所。


张沛超戴佛珠、做禅修、研究“儒释道”。他最喜欢以豁达著称的苏轼,“苏轼一被贬就出好诗,你看古代文人自杀的很少,他们在诗词中抒发了愤懑的情绪”。


西方的心理学、心理咨询一般以实证分析、测量为主要方法,张沛超被业界评价为“西方精神分析学和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代表。


我问他务虚的中国文化和注重实验的西方心理学是否冲突,他回答说数据并不能解释一切问题,“做这一行越久,发现想要深刻理解中国人,需要理解中国人的思想传统”。



读懂《红楼梦》,就基本理解了中国人的思想传统。/《红楼梦》


美国医生特鲁多的墓志铭: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张沛超也认为他只是提供了帮助,但并不过分帮助。


无论是一般的器质性病变,还是心理困扰,人类的身体和精神还存在很多隐秘的角落,医学和心理学也无能无力,虽然人们不愿意接受这一点。


作为心理咨询师的张沛超靠走路上下班,来消散从咨询室接收的负面情绪。因为行业的特殊性,心理咨询师也需要接受治疗,“前一个小时还是病人,下一个小时就开始出诊给人看病”。


和谐的家庭、满意的工作、自在的人生,这些都是不容易达成的,连心理咨询师也不例外。需要毕生的“修行、觉知”,也许才能过好 “说了不算”的人生。



张沛超的新书也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心理自救方法。/花城出版社


(张沛超,资深心理咨询师、精神分析性心理治疗师。武汉大学心理学硕士、哲学博士,参与编写《临床心理学》,译著有《人类本性》等。本文凡未标明出处的引用,均来自张沛超现场分享内容及他的新书《过好一个你说了不算的人生》)


齐齐哈尔时尚网 qqdjx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