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投不中,第一分卫哈登又要破纪录了,这一战他太尴尬了
齐齐哈尔时尚网小编提示,记得把"15投不中,第一分卫哈登又要破纪录了,这一战他太尴尬了"分享给大家!
男人、女人、女博士?
最近,翟天临火了。学术不端被质疑到变身“葫芦娃”的他,还牵扯出一连串的学术疑云,多到连网友都感慨:“我吃瓜都吃累了”。然而,火了的除了翟天临,整个博士群体也成为热议的主角。
“博士”常常让大家望而生“畏”,不是恐惧,而是敬畏。特别是女博士,甚至被大家定义为是除了男人女人之外的“第三类人”。印象中,她们不太在乎自己的外形,说起话来也让人不知所云。比起男友,她们似乎更愿意和书本知识约会。没错!就是《生活大爆炸》里的样子。因此,“女博士”也像“处女座”一样,成为大家日常调侃的主角。
但是,你以为的“真相”就是真相吗?这次,COCO找到8位货真价实的女博士,让她们用自己的故事和经历,撕掉那些充满误解的标签,并告诉你们:女博士也可以是选美冠军,女博士也可以拥有一颗被爱情溺爱的少女心。大家都说smart is new sexy" 但COCO在这几位女博士的采访中感到了smart is always sexy。
大家说:女博士都没有“少女心”的吧......
Dr.詹说:我用幻想自己是偶像剧女主角来舒压,亲测好用。
詹青云
趁着年轻,偏要勉强
詹青云是“贷款百万求学”的“哈佛女学霸”,曾带领哈佛耶鲁大学联队获得2 0 1 8华语辩论世界杯总冠军的“最佳辩手”;也是《奇葩说》节目里“满腹经纶的睿智女神”,跟陈铭的一场关于“知识要不要共享”的开杠一战成名。有人欣赏她缜密的逻辑和快速的反应,有人佩服她强大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有人觉得她在引经据典时浑身散发着知识的光芒,还有人在智商和学识之外,从她的发言中读出了一种属于学者的理想主义情怀。拍照时的詹青云一直笑个不停,有时是被摄影师的话逗笑,有时又是被自己的话逗笑,我们只好一直提醒她 :“青云,酷一点,表情酷一点。”差点忘了这个满腹知识舌战群儒的哈佛女博士,还是个90 后的好奇女孩。
“一直以来我习惯了自己是比较好的学生,对自己很有信心,但你会发现,之所以觉得自己学习还不错,是因为没有遇到足够强的对手。在压力最大、最苦的时候,我就幻想自己是青春励志偶像剧的女主角,这招蛮好用的。”
“参加节目时对我的介绍是哈佛女博士,这是没办法的,任何节目都需要突出人的某些特点,这样大家才容易记住。大家会有刻板印象,其实不一定是非常糟糕的事情,有了刻板印象你会对新的事物有一些熟悉的感觉,认识起来比较快。我是博士,但我也不只是博士,我身上肯定还有其他的特质,所以我自己不会用博士来称呼自己。有些博士,他们是真的扎根和投身在学术研究里,就可以很骄傲地说我是什么领域的博士,但我真的不是那样的人,我觉得没有资格这样称呼自己。”
“我想成为年轻的,没有遇到乔峰之前的阿朱。因为金庸的女主角都活得太苦了,他的小说是男性视角,大多以男主人公的成长为脉络,所以女主都是牺牲型的。如果我是男的,你给我一个任盈盈,我就开心死了,但是我作为一个女生想要成为哪个女主角,就很难。阿朱后来的遭遇很苦,但天性是快乐的、积极的。比如她很喜欢萧峰,就到雁门关去等,这一是因为她很聪明, 也是因为有喜欢的东西她就去追求。”
辩论赛中的詹青云
大家说:女博士肯定都是苦行僧!
Dr.夏说:青春无论怎样都是拿来浪费的,一直学或一直玩都是。
夏笳
“输得起”不一定比“赢”差到哪里去
王瑶还是一名北大本科生时,用“夏笳”的笔名在论坛上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科幻小说《关妖精的瓶子》,一举拿下当年中国科幻最高奖“银河奖”最佳新人奖,于是“夏笳”这个名字,在科幻迷中红了。四年的大气物理读完,夏笳发觉自己并不想成为一名物理学家,她最想的事情是——把科幻小说拍成电影。于是一名物理系的学生,靠突击学习电影史,顺利考上了中国传媒大学电影学硕士,入坑后才发现,科幻作品的复杂程度远超过她的想象。然而学霸的人生岂能轻言放弃,在旁听北大戴锦华老师的公开课时,她又找到了新方向。狠拼两年,她回到北大进行科幻文学领域的研究。从物理学士到电影学硕士,再到文学博士,既理性又感性,既深沉又好玩的夏笳,成为中国第一个研究当代中国科幻的比较文学博士,她的论文也成为分析 90 年代以来中国科幻文学与文化现状的一部重要文献。
“博士是什么呢?想象一个由无数同心圆组成的图片,代表了人类知识的总和。里层的圆中有很多人,是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通识知识。然后一部分人从某个方向突破到外面的圆,成为研究生。只有一小撮人独身上路,继续向外层推进,直到触及整个大圆的边界,然后TA与那个壁垒死磕,三年、四年、甚至更长时间,终于在某一刻TA磕出了一个小小的坑,这就是博士。”
“我爸对我说过一句话,‘青春无论怎样都是拿来浪费的’。一直学或一直玩都是浪费 ,关键是要用什么比较有趣的方式来把它浪费掉。他对我说这话的时候,我正在因为考博而压力重重。后来我听到戴锦华老师说过的另一句话,‘希望你们将来能够学会输得起’。这两句话的背后都是很深刻的东西,这个时代被全球资本主义的逻辑所裹挟,任何人都无法与之抗衡。而作为生命本身,不应该拿成功或失败来衡量,输得起不一定比赢要差到哪里去。”
夏笳代表作品:《你无法抵达的时间》《Nature 杂志科幻小说选集Ⅱ》
大家说:女博士都是“一路躺赢”。
Dr.陆说:我不过是比你多了点运气。
陆盈盈
读博的每一天都面临着小剂量压力
在康奈尔大学顶着优秀毕业生的荣誉提前博士毕业,手握锂金属电池的发明专利,博士论文研究的是困扰能源储存领域 40 年的学术难题,基于她的研究贡献还被授予院系最高荣誉的 Austin Hooey 研究奖,紧接着又成功入选 2015 年“千人计划”回浙大执教,27岁一毕业就成为博士生导师,陆盈盈的履历,一路开挂。但人们习惯了一名学者用尽十余年历练慢慢熬成教授的晋升轨迹,这么年轻就享受这么高的待遇,还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美女,恶意揣测扑面而来。面对这些,她选择了沉默和无视,一头扎进实验室——这是一个研究者最好的反击方式。三年后,大家对陆盈盈的关注重点,从“最年轻的归国女博导”,变成了“新型电池研发者”,她和她的团队潜心研发的金属锂电池一旦实现量产,续航能力可以达到目前所使用电池的 5 倍。
“我一直都不是一个特别拔尖的人,把我放在任何一个圈子里,我都觉得有比我强的人,我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他们比我更有天赋。高考是超长发挥上了浙大,学化学是因为相对其他的科目,我能花比较少的精力就学得比较好,对擅长的事,也就会慢慢喜欢上。读博的想法其实很单纯,就是想去国外的好学校。当时硕士、博士都申请了,最后比下来,选了康奈尔的直博项目。现在回头看,刚好这条路也是不错的。”
“读博不像以前的应试教育,应付完期末考试可以放一个长假,你可以把之前的课本都抛掉。它要求你不仅课业要过得去,还要做一部分的研究,每天都会给你小剂量的压力,哪怕你完成了这个项目,发了一篇很好的论文,转头第二天就又开始一个新的项目,我觉得这很像一个人一辈子走来的过程,你有很多角色,方方面面都会让你有压力,读博的心路历程就是人生的一种模拟。”
“博士的认知边界比普通人广,如果想在亲密关系里有一些精神上的互动,产生共鸣的情况要难一些。”
陆盈盈在实验室检测电池测试仪
大家说:女博士都把男人踩在脚下(瑟瑟发抖)。
Dr.张说:男女平等,众生皆苦。
张怡微
如果你不知道该做什么
读书不会辜负你
张怡微从小就是那种“别人家的小孩”:中学时在人气很高的《萌芽》上发表作品,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也接连拿奖,因为写作年少成名,最后也真的以此为业,尽管拥有比同龄作家更多的赞誉和追捧,她却总是带着一股诚惶诚恐的谦虚和谨慎。她说自己一路读到博士是因为“人生没有太多选择”,潜心写作是为了“赚够生活费”,而自己的博士论文也只是“没有太多硬伤”。在每一天只想尽快毕业的焦灼中,张怡微用四年多的时间快速获得了博士学位,并凭借这个博士学位和写作经历的“硬实力”,成为复旦大学创意写作专业的教师。张怡微以前小说里那个不开心的少女,现在长成了让小时候的自己满意的样子。所以她相信,如果不知道该做什么就去读书,读书很辛苦,但也很值得。
“写作、艺术和谈恋爱很像,花钱、花时间却不一定有结果。没有结果,你为什么愿意付出?因为这当中一定有美妙的东西,有获得感、有回馈,让你觉得精神愉悦。写作和艺术不一定让你更有钱,但会让你更自主,能跟自己相处得更好。女孩子应该写作,要有能见度。”
“女性在年轻的时候很容易受到提携和帮助,做得好就会受到很多鼓励。没有人要听男人抱怨,男生更寂寞、更孤独,他面对的压力更大。女孩子遇到什么问题,至少有一伙女孩子会来听,真正的平等就是不要双标。男女的智力差不多,男性压力很大,我们眼睁睁看着他们的发际线退后了,老师还说不要怕,休息好了会长回来的。你会发现男人也和你一样,被同样考验着。”
“说到焦虑,男女都一样,不只是30岁的女人在焦虑,40岁的男人也很苦闷的,我们所有的人生计划其实都只制定到40岁,40岁之后你对自己的要求是一片茫然。有孩子要抚育,有老人要照顾,我的人生就这样了吗?他们特别特别苦。人活着就是越来越难,生老病死的难题不是针对你一个人的,大家都这样,现在的年轻人以后也不会更好。有段子说,你感觉到难就对了,说明你的路是正的;不然你会奇怪怎么什么妖怪都遇不到,说明这路不对,就是西天取经的感觉。”
张怡微代表作品:《新腔》《 细民盛宴》
大家说:女博士都是时尚绝缘体(双重肯定)。
Dr.于说:不美怎么做美院学霸!
于婉莹
读博很美好,我才不焦虑
本硕博八年多,于婉莹一直被一根命运的红线与清华紧紧连在一起。像她这样的学生有个标准叫法——“三清团”,本科、硕士和博士都是清华出身,当年美院只有3个直博名额,她就是其中之一。于婉莹的《手绘清华》系列水性笔创作,在网上引起不小的关注,也因此被校园内外熟知。她用朴素的黑白线条去勾勒千丝万缕的校园生活片段——人流涌动的二校门、依偎交叠的自行车、荷叶簇拥的汉白玉拱桥、爬满青藤的图书馆……她希望在2021年的这个时候,画出110幅作品,运用更多的绘画创作形式庆祝清华的110周年校庆,同时也作为自己的毕业纪念作品。“如果画不完也没关系,我的作品数量总可以赶上清华的年纪。”
“美院的学生也许跟别人不一样,对我们来说,穿着装扮都说明自己的审美水平。所以想做学霸,应该先从审美开始。”
“我今年27岁,是艺术创作的大好阶段,可以说我的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才刚刚开始,对我来说最需要的是体验和感受,为什么要用美好的博士阶段去焦虑呢?”
于婉莹作品:《青藤画语》 系列
大家说:女博士没人敢追。
Dr.潘说:不好意思,我们相爱七年~
潘鹏路
农学博士做辅导员浪费吗?为了爱
潘鹏路的度假必备娱乐项目之一,是钻进大山抓虫子,在夜里支起一块背景布,打开探照灯把各路虫子都吸引到周围,挑了好看的回去做标本,朋友搬家或者过生日,她会精心装裱成礼物送人。博士期间她还完成了另一件大事,和相恋7年的男友结婚。俩人从大二就在一起,在一个导师门下,还一起署名发过论文。毕业后老公留校做博士后,潘鹏路转去了行政岗,在学院做辅导员。在旁人看来这是个让人大跌眼镜的决定,似乎为了读博耗费的那些心血都因此而不值得。有人调侃她的导师,你培养出一个博士,怎么让她去做行政?但她却笃信,读博士是我的选择,放弃科研也是我的选择。只要这种生活方式是自己喜欢的,不是被强迫的,何必论好与坏、对与错?
“浙大有一对院士夫妻,是我和老公的偶像,曾经我们也想这样,体验了几年两个人同时做科研,发现就是没有人顾家。有一次我听了女院士的讲座,才知道他们如今的成就是用整个家都是80多岁的母亲操持换来的,那个时候我有点动摇了。我问自己,科研能支撑自己做一辈子吗?我觉得不能,我很明确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是什么,所以换了个轨道,我也不觉得自己是牺牲,我们是在相互成就。”
“我不认为博士毕业后没有继续从事相关领域的行业是一种可惜或者浪费,因为这个过程中我们获取的知识会内化为智慧、外化为气质,这个过程中获得的历练同样会成为我们在别的行业中脱颖而出的资本。”
潘鹏路手工制作的蝴蝶标本
大家说:读博其实是为了逃避现实社会吧。
Dr.张说:那不如我们来聊聊“选美”。
张琬
谁说女博士就不能去选美?
高考填志愿,张琬迎来了人生的第一个叛逆时刻。在那之前她是父母面前的乖乖女,特别尊重长辈的意见。但那天鬼使神差地,等到父母上班后,她偷偷把已经填好的志愿改成了语言专业。像电影《降临》中能与外星人对话的语言学女教授一样,这门学问既高深又实用,张琬在读研时,还协助上海警方通过识别嫌疑人的口音侦破意图制造威胁破坏活动的案子。读博阶段除了写论文,她也没闲着,创立了语言工作室,甚至去参加选美比赛。朋友不解,选美比赛不是物化女生吗,都读到博士了还去凑这样的热闹。张琬却觉得,女生都想要变好看,这没有什么错。“能在选美比赛里走到最后的女孩,展现出的美好不止是身材和脸蛋,甚至不一定是同一种范式里的美,只有那些特别有毅力、有涵养、心理素质超好的优秀女生才会走到最后”。
“选美和读博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压力。选美比赛里,更多是事情多到不够睡的生理压力,而读博则是长达两三年的痛苦而漫长的过程。但我自认为适应得还算不错,因为我相信人生不应该以追求快乐为目的。生活中就是有很多压力跟焦虑,难道你要把这些忘记,硬要自己快乐吗?你的精力是有限的,你想做有意义的事情就不会那么的自在。”
“加入阿里后,我发现同龄人已经工作了很多年,有完整的一套做事方法,人际关系也处理得颇为成熟。和他们相比,从学校里出来的我没有那么纯熟。但我父亲一直教育我说,人生是个很长的比赛,每个人的时间进度是不一样的,没有可比性。比起早开始,我更愿意晚结束。”
张琬研究的是人工智能语音项目
大家说:女博士都是“死磕”书style。
Dr.孙说:不好意思,我连教科书都没有。
孙晓天
没上一节课,我拿下了博士学位
孙晓天研究的交互设计是当下非常新兴的学科,涉及到艺术与科技的融合,例如 通过一个“气味照相机”的装置,捕捉城市的光影,再融入芳香疗法的技术,用 气味感知城市的情绪。从硕士到博士的这几年,她已经习惯了没有教科书、没有专门从事研究的老师、甚至没有一门课程的学习生涯,一切都要通过自己的创造和探究,而最终的学业判定则来自于她的艺术作品。她的作品中有不少与人类环境和前沿科学合作的案例,北京雾霾异常严重时,她做了一个“呼吸避难所”的项目,想通过艺术装置去治愈城市中的压力。作品被“海伦设计奖”提名为提高生活质量的优秀毕业生项目。将最抽象的科学原理诠释为最直观的多重感官体验,就是交互设计令人着迷的所在。
“很多人都说我做的东西现在没有应用价值,但我觉得只要我是第一个做出来的就已经很开心了。我是一个在为未来工作的人,等到几十年后这个技术或产品真的普及的时候,可能与现在完全不同,但总有人会发现曾经也有人做过类似的实践,而那个人就是我。”
孙晓天交互设计作品:《呼吸避难所》
通过呼吸作用表达城市与居民关系的小型互动建筑
真女博士,真的惊艳!一场学术不端的风波,除了质疑和群嘲,还应该引起什么?我想,应该是对整个博士群体的关注,关注他们人生的精彩,关注他们专业的精尖,关注他们作为个体最真实的一面。褪去学位的加持,这八位女博士更是有着高颜值,高情商,高情趣的女性,有着一个我们都想成为的模样。知识向来不是书本上的文字与信息,还是我们人生的高度,性格的雕琢和生活的轨迹。无论男博士还是女博士,或许“博士”这个身份,才是我们最该撕掉的第九个标签。人生,无关身份,有关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