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制茶技艺申遗成功后:匠心续写新茶事
齐齐哈尔时尚网小编提示,记得把"中国传统制茶技艺申遗成功后:匠心续写新茶事"分享给大家!
齐齐哈尔新闻网宁德12月3日电 (叶茂 林榕生 陈泓)“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消息传来,现年82岁的福鼎白茶世家“梅山派”第三代传人梅相靖直言,“在有生之年,能看到福鼎白茶制作技艺也列入名录,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
白茶是中国六大传统茶类之一,始于唐宋,盛于明清,因成茶芽头肥壮、满披白毫、如银似雪而得名。福建宁德福鼎市素有“世界白茶在中国,中国白茶在福鼎”之美誉,是中国白茶发源地、中国白茶核心产区和出口基地。福鼎白茶已连续13年进入“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十强”。
福鼎白茶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林振传在制茶。 福鼎市委宣传部 供图走进“中国白茶第一村”福鼎市点头镇柏柳村,古街、老厝和翠绿茶园在云雾缭绕间忽隐忽现,格外迷人。一间“白茶作坊”中,福鼎白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梅相靖继续沿用古法制茶,“匠人要有匠心的精神,所以一直坚持古法制茶,传统制茶技艺是任何机器也比不了的。”
福鼎茶人在采茶。 郑镇 摄“利用日晒进行自然萎凋,不炒不揉、文火足干,沿用古法加工较好地保留了茶叶最天然的形态和丰富的活性酶、多酚类物质,又使得白茶具有素雅清幽的口味。”白茶制作七分晒、三分焙,看似简单,却暗藏玄机。梅相靖说,手摸其干、眼观其色、鼻闻其香、口尝其味,四关过后,方得一杯好茶。
为推动福鼎白茶制作技艺得到更好的传承,梅相靖自2012年起每年定期举办福鼎白茶技艺传承班,将古老制茶技艺传授给后辈们。他相信白茶产业会越来越好。
12月1日,“世界白茶发源地”授牌仪式在福鼎市举行。 林榕生 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刚刚申遗成功,以“绿色发展,白茶有福,世界共享”为主题的2022国际白茶论坛就在福鼎登场,把脉国际白茶产业发展,而且“世界白茶发源地”“世界白茶中心”落户福鼎。国际茶叶委员会主席伊恩·吉布斯在视频致辞中表示,此次论坛有助于搭建一个交流合作的国际平台,将白茶文化推向世界。
此次成功申遗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还包括宁德福安市的坦洋工夫茶制作技艺。坦洋工夫茶创制于清朝末年,1915年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成为当时欧洲最流行的饮品之一。如今,坦洋工夫茶已先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家证明商标”“中国驰名商标”等称号。
福安市社口镇坦洋茶山绿意盎然。 福安市社口镇 供图“焙干后的毛茶还要经抖筛、撩筛、扬簸、拣剔、拼配、复焙等各项精制工序,方能成品。”坦洋工夫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郑培明熟练掌握坦洋工夫茶手工制作技艺,领悟萎凋、揉捻、发酵、烘焙各个工序中茶性的转变。
在福安市社口镇坦洋村,“坦洋工夫”红茶传统制作技艺依旧传承。 郑健雄 摄“红茶制作从萎凋、揉捻、发酵、烘焙到精制加工,最后拼配出成品,这一流程虽然有一定的操作规范,但有些制茶过程是无法用文字表述的,只能靠实践经验去摸索、去体会。”郑培明的儿子郑国“子承父业”,研习和挖掘各味茶的制作与品鉴,在传承中独创“养和醒”制茶工艺。
对此,郑国告诉记者,“养”茶之清鲜,“醒”茶之色亮、香清、味醇,就是强调传统经验加上合理创新,并回归山水本色,让茶来诉说山水的故事。
福安市社口镇坦洋村村民在采茶。 蒲允静 摄“坦洋工夫茶不仅有历史,更有繁复精细的劳动智慧。”毕业于商业设计与市场营销专业的“90后”陈晓,参加坦洋工夫非遗技艺班学习,对坦洋工夫茶外包装进行优化设计。她以福安市社口镇坦洋村的百年廊桥为设计元素,寓意传承与连接;将产品定名为“有福同安”,寄予美好与吉祥。她希望能呈现一个多彩、有趣的茶世界给年轻人,让更多的年轻人爱上茶。
在匠心传承中,“福鼎白茶”“坦洋工夫”等中国茶续写着新茶事。此间知名茶文化研究学者夏良玉认为,申遗成功将助力中国茶文化守正创新,在技艺精髓的传承保护和工艺流程的合理利用中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