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范“乙类乙管”措施调整后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国家卫健委回应
齐齐哈尔时尚网小编提示,记得把"如何防范“乙类乙管”措施调整后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国家卫健委回应"分享给大家!
齐齐哈尔新闻网北京12月27日电 (马帅莎)自2023年1月8日起,中国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就如何防范措施调整后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中国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27日举行发布会,国家卫健委专家予以回应。
当日,中国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就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措施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国家卫健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在会上表示,“乙类乙管”绝不是放任不管,在防控措施调整初期可能会出现新冠病毒感染病例增加,继而可能引发药品供应不足,部分地区产生医疗挤兑甚至会引起公众恐慌等现象。
12月27日,中国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发布会,国家卫健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在会上表示,“乙类乙管”绝不是放任不管,在防控措施调整初期可能会出现新冠病毒感染病例增加,继而可能引发药品供应不足,部分地区产生医疗挤兑甚至会引起公众恐慌等现象。为此,我们已经和正在积极针对这些风险进行有关准备,保障调整的平稳过渡。 中新社记者 贾天勇 摄“为此,我们已经和正在积极针对这些风险进行有关准备,保障调整的平稳过渡。”梁万年说,当前应将工作重心从防感染转移到医疗救治上来,目标是“保健康、防重症”,确保防控措施调整转段的平稳有序。
梁万年表示,特别需要关注老年人、有基础性疾病人群、儿童、孕产妇等重症高风险人群的疫苗接种、个人防护和感染后的及时救治,最大限度保障医疗需求、减少重症和死亡。
为有效防范风险,梁万年称,有必要进一步强化相关措施。如加强疫苗接种,特别是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人群的疫苗接种;加强药品供应保障,包括中药、西药以及相关的医疗设施设备等;通过在线健康咨询、科普等,鼓励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无症状感染者和轻症病例优先选择居家隔离治疗。
对老年人等重症高风险人群,梁万年表示,要摸清底数,专人负责健康管理,提供转运、住院等绿色通道,确保应治尽治、应收尽收;同时完善医疗机构分级诊疗机制,优化配置医疗资源,加强基层诊疗能力建设,统筹新冠感染者的救治和日常医疗服务保障工作,尽最大可能不影响正常的医疗服务需求。
梁万年还提到,要做好风险沟通,面向公众加强宣传倡导,围绕健康监测、个人防护、居家合理用药甚至垃圾弃置等方面给出建议,帮助公众了解如何科学合理用药、何时就医以及去哪里就医等具体问题,促成公众理性应对新冠疫情,避免恐慌。
此外,还需要关心关爱医务人员和维持社会经济日常运行的工作人员,加强病毒变异情况、疾病严重性、医疗资源使用等情况的监测,尽量避免发生医疗资源挤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