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研究成果登《自然》 专治氮素“吸收不良”
齐齐哈尔时尚网小编提示,记得把"浙江大学研究成果登《自然》 专治氮素“吸收不良”"分享给大家!
齐齐哈尔新闻网杭州1月5日电(童笑雨 吴雅兰)氮素是植物生长发育必需的营养元素,目前氮素利用效率还不足50%。如何在保障粮食产量的前提下控制氮素污染,一直是全球农田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
1月5日,记者从浙江大学获悉,该校科研团队提出通过建立氮素信用系统,来解决农民支付氮素减排成本而全社会享受减排收益的错配问题,从而帮助农民有效实施氮素减排措施。据悉,该项研究成果于北京时间5日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上刊登。
氮肥是农田的主要营养来源之一,但就如人的肠胃功能不佳一样,农田对氮肥的消化吸收也存在“补不进去”的问题。这些流失到环境中的氮素导致严重的氮素污染,引发了全球学者的关注。
为此,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徐建明教授团队长聘教授谷保静、张秀明博士等与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江苏农科院、荷兰环境评估署、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国内外高校院所合作开展研究。
他们首先筛选了全球现有可行的减排措施库,并量化了它们在2015年的全球农田中实施而减少氮素污染的潜力。
通过对过去20年的1521个田间观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团队研究确定了一组氮素减排“药方”,主要包括增效肥料、4R养分管理、灌溉优化和豆类轮作等11项氮素管理措施。
经过模拟计算,研究团队发现,以2015年为基准,如果在全球农田实施这些措施,每年可以多收获1700万吨作物氮,同时能减少2200万吨氮肥使用量,减少2600万吨氮素污染。这些变化可以带来总社会收益高达4760±1230亿美元。
当然,这些减排措施的实施需要额外的设备、人工、材料和服务投入,估算下来,总实施成本约为340±90亿美元。
通过成本效益分析,研究团队揭示了采取这些措施的潜在社会效益,但如何通过政策来支持这些措施的实施,以实现多赢,是一个开放的研究问题。
研究团队的对策是将减排成本社会化,并提供农民获得资金支持的途径,即农业氮素信用系统,从氮素优化管理中受益的全社会各方来筹集财政预算,用来激励和补贴那些实行最佳管理措施以减少污染和提高产量的农民,从而减少氮素污染。
评审专家认为,该研究将全球田间实验与多模型模拟结合起来,实现了跨尺度整合分析,同时强调社会经济方面的激励机制,具有典型的交叉学科特征和价值,对推动全球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据悉,该项目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和国际合作项目、联合国环境署基金(国际氮素管理系统、INMS)等资助。(完)
【编辑:姜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