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外教在中国:以语言为桥 促中国学生与世界对话

导读: 保罗来自美国底特律附近的小镇,目前在中国云南一所高等职业学院担任外教老师。2008年,保罗来到位于中国西南的“春城”昆明,爱上了四季如春,繁花似锦的生活,决定与中国妻子

齐齐哈尔时尚网小编提示,记得把"美国外教在中国:以语言为桥 促中国学生与世界对话"分享给大家!

  齐齐哈尔新闻网昆明1月5日电 题:美国外教在中国:以语言为桥 促中国学生与世界对话

  作者 罗婕

  “我教过大学、职业教育学院的学生和英语爱好者,很多学生因学习语言加深了对东西方文化的认知,增进了与世界的交流交往,在推动中西文化交流的同时也丰富了自己的人生。”美国人保罗(Paul Ramsey)在中国从事英语教学27年,这是让他最有成就感的事情。

  保罗来自美国底特律附近的小镇,目前在中国云南一所高等职业学院担任外教老师。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对外开放正加速向纵深推进。“当时我正读大学,得知中国很多学校急需英语教师,就希望能在帮助中国学生的同时寻求新的发展机会。”

  通过学校引荐,保罗在上海与中国英语教育结缘。大学课堂上,他用老式磁带录像机带学生看经典英语电影,练习听力与写作,花大量时间探讨语法。“那时上海高校的学生已有相当高的英语交流水平。”在上海的6年里,保罗见证了这座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的崛起,人流、物流、信息流在此汇聚,“我时常到城市的‘英语角’,与各行各业的英语爱好者谈天说地,受益匪浅。”

  后来,他在天津生活8年,亲身经历了老工业城市的蝶变。

  保罗说,“我先后在两座城市多所高校任教,切身体会到中国高等教育的进步,教育理念和教学质量提升,高校学生的素质越来越好。”

  随着中国开放程度的加深,高质量国际化人才需求增大。“掌握一门外语有助于学生求职就业,更重要的是为他们了解世界打开了一扇窗。”保罗认为,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他结合自己多年对东西方文化的研究,多角度向学生分享他对文化差异与交融的见解,鼓励学生主动思考语言背后的文化逻辑。

  2008年,保罗来到位于中国西南的“春城”昆明,爱上了四季如春,繁花似锦的生活,决定与中国妻子定居于此,成为一名“新云南人”。

  在云南多年,保罗深入当地乡村,结识了最平凡的中国农村家庭。“我看到了中国父母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多偏远地区的学生通过教育走出大山。”随着中国完成脱贫攻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他发现更多外出求学的年轻人回到乡村,用所学知识投身家乡建设。

  保罗说,这十余年间,感受到中国教育对外开放呈现新格局,不断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容、互鉴、互通。云南毗邻南亚东南亚,是中国西南地区对外开放的前沿。保罗也跟随任教学校先后去往泰国、老挝、缅甸等国家,了解各国高校的语言教育。

  如今,保罗正通过学习中文探索更加有趣、实用的语言学习方法。“希望通过创新课外教学,让更多学生的英语学习‘活起来’,为促进中外人文交流提供更多可能性。”(完)

【编辑:叶攀】 齐齐哈尔时尚网 qqdjx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