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观热点:“新”书院所在的“老”地块,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
齐齐哈尔时尚网小编提示,记得把"世界观热点:“新”书院所在的“老”地块,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分享给大家!
徐汇区全新文化地标、坐落于徐家汇源景区核心地带的徐家汇书院,已于近期揭开神秘面纱,以徐汇区图书馆新馆的身份精彩亮相于广大市民面前。
徐家汇书院大楼,是徐家汇源众多建筑中最“年轻”的一位。与她紧邻的徐家汇天主堂、观象台,以及不远处的徐家汇藏书楼、徐汇中学、圣母院旧址等,都是百岁上下的“前辈”。那么,徐家汇书院所在的地块,又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发生过哪些历史故事呢?
图片说明:左起依次为徐家汇藏书楼、徐汇中学、圣母院旧址
(资料图)
在天主堂、气象博物馆、圣母院旧址这些建筑坐落地长期固定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在各种绘制于二十世纪初到八十年代之间的交通地图或教区指南图上,基本框定现在书院的位置,再结合各种专业方志和教区文献记载,以及老照片实证,摸索出一些较为清晰的线索。
图片说明:二十世纪初的徐家汇
01
书院所在的教堂广场南侧、漕溪北路西侧一带,历史上曾是徐家汇观象台最早所在地。1872年观测机构初建时,位于一幢今天已不存在的二层西式洋房中,这处房屋比现在的徐家汇天主堂还古老,只是后来和天主堂共存过很久,我们今天才能基本确定它所在地点——所谓“一个半世纪不间断气象播报”的传奇,它的真正起点,已融入了书院大楼偏南部分的某一处空间中。
图片说明:徐家汇观象台
1901年,观象台因为业务拓展迅速,迁入位置偏西的新建大楼(今气象博物馆所在建筑)中。
02
空置了不长时间后,老楼迎来了同样颇具盛名的新主人:爱国教育家马相伯创立的震旦大学。这所“东方巴黎大学”与同在徐家汇的南洋公学并驾齐驱,并于1908年东迁卢家湾地区,开始了日新月异的校园建设。震旦和徐家汇的缘分,也就维持到此了。
图片说明:马相伯与震旦大学
随后,观象台老楼继续作教育用途。由天主教会附属的“蒙学班”发展而来的“类思小学”迁入。
图片说明:类思小学
到了1925年,同样是由教会创办、之前四年曾经暂借不远处《圣教杂志》社房舍的“徐汇师范学校”,因为招生范围扩大,便在小学和暂借处之间的空地上建造起新校舍——这个校舍所在地,基本相当于兼容了今天书院大楼的北半部分和楼前部分广场地块。
图片说明:汇师小学 图源:汇师小学官网
几乎同时,类思小学按当时的办学规则,成为师范学校的附属,新的校名“徐汇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简称便是“汇师小学”。据记载,师范学校在1934年成为徐汇公学一部分,但在许多抗战胜利后至解放前夕的地图和文献中,还是能够见到“徐汇师范”“Normal School”等字眼。
在建国初期50年代的院校大改革中,这一学校正式退出历史舞台。一度隶属于它的小学,校名几经变迁,在成为蒲西路小学、徐汇区中心小学、徐汇区第二中心小学后,在1998年恢复了“汇师小学”之名;而小学校园,仍长期扎根于徐家汇源地区,使用蒲西路221号门牌,后来为配合地区改造,学校搬迁至文定路、蒲汇塘路路口今址。
但蒲西路221号这一门牌现在依旧存在,指向“徐家汇源停车场”,换个角度说,已成了书院B2地下空间的一部分。如此也映证了书院坐落地块偏南部分为汇师小学旧址的事实。
图片说明:汇师小学今址(图源:汇师小学官网)
03
在1968年至1989年间,约摸是现今书院大楼最北侧部分(紧挨教堂广场处),存在过一排候车室。在此期间,沪西南重要的长途汽车客运站点——西区汽车站,曾设立于天主教堂前、漕溪北路畔,历经20余年,才搬去更靠西南的吴中东路、中山西路路口今址。
图片说明:1980年代尚未迁址的西区汽车站,右侧小楼即用作办公室的原本堂神父住院(图源:公众号“思原编译馆”)
另外,在2006年至2013年间,徐汇区档案局(馆)曾在差不多同一位置建成办公场所,使用过漕溪北路100号门牌,后来迁往康健街道的浦北路。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教堂广场中间及偏北的部分,也就是之前提及的徐家汇天主教会权威刊物《圣教杂志》社旧址处,早在19世纪60年代也曾建起一幢三层老楼。它的最早使用者,是中国自然博物馆的鼻祖、也是如今上海自然博物馆“官方认定”的前身——1868年建立的徐家汇博物院(1883年始建房舍)。
图片说明:博物院方位图(图源:公众号“思原编译馆”)
图片说明:博物院标本陈列室
在博物院1930年迁往今交通大学医学院所在地、也就是曾经的震旦大学新校园后,《圣教杂志》社才作为第二任主人迁入。1938年后,这幢老楼又成为教区神父住所,一度使用漕溪北路240号作为门牌,在附近还曾短暂建立过一些慈善诊疗所。
博物院旧址老楼最后的用途,是西区汽车站办公楼。之后,在90年代配合地铁一号线建设的洪流中,老楼轰然倒下,挥别了一个时代,也正式开启了这一地块的“广场时代”。
“新”书院所在“老”地块的变迁脉络中,应该还有不少影响力较小、存在时间较短的单位和机构,因为种种缘故,暂时被遗忘在了历史的尘埃中。也许,还有赖更多史料的发掘和补充,或者等待更多记忆留存者、历史见证者去将它渐渐充实、完善。这份长期在行进中的“动态”记忆库,属于每一个热爱徐家汇书院、热爱徐家汇、热爱上海这片永远充满生机热土的新老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