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变异株会如何进化?多位国内病毒学家解读

导读: “10-12月我国通过基因测序已发现输入XBB病例199例,其中4例为XBB.1.5输入病例。共报告发现本土XBB病例16例,全部为XBB.1进化分支。”近日,中国疾控中心发文介绍目前国内监测到的奥密克

齐齐哈尔时尚网小编提示,记得把"新冠病毒变异株会如何进化?多位国内病毒学家解读"分享给大家!

“10-12月我国通过基因测序已发现输入XBB病例199例,其中4例为XBB.1.5输入病例。共报告发现本土XBB病例16例,全部为XBB.1进化分支。”近日,中国疾控中心发文介绍目前国内监测到的奥密克戎变异株XBB进化分支的存在情况。随着这一目前在国外快速传播的毒株近期在上海、杭州等地先后被检测出,引发了人们对可能出现的二次感染浪潮和病毒持续变异的担忧。新冠病毒是否会出现新的变种?病毒又会朝哪些方向进化?《环球时报》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多位国内病毒学家。

新冠病毒在三年的传播过程中出现了多种变异株。

新冠病毒大致沿三条路径平行进化

“从人类诞生之日起,病毒一直与我们共存,其中病毒的不断变异、进化起着重要的作用。根据目前的全球疫情形势推测,新冠病毒在短时间内不会被根除,而是在人类中长期存在。”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蓝柯近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介绍称,回溯过去三年新冠疫情的发展情况不难发现,全世界正在流行或已经流行过的、值得关注的变异株通常并不是从前一种占主导地位的变异株演变而来,而是来自不同的株系。

面对不断出现的新冠变异株,世界卫生组织根据病毒变异对传播力、毒力、疾病严重程度以及对现有药物与疫苗的影响,将一些变异病毒命名为重点关注变异株和一般关注变异株。根据世卫组织官网发布的公告,被列为重点关注变异株的有5种,包括最早于2020年9月在英国记录样本的阿尔法变异株,最早于2020年5月在南非记录样本的贝塔变异株,最早于2020年11月在巴西记录样本的伽马变异株,最早于2020年10月在印度记录样本的德尔塔变异株,以及于2021年11月在多个国家均有记录的奥密克戎变异株。

而被列为一般关注变异株的毒株则包括最早于2020年3月在美国记录样本的艾普西龙变异株、最早于2020年4月在巴西记录样本的泽塔变异株和最早于2020年12月在秘鲁记录样本的拉姆达变异株等八种变异株。

如今备受关注的奥密克戎变异株是世卫组织于2021年11月26日正式命名的。随后该变异株在迅速传播过程中出现多个亚分支,当前在中国广泛流行的BA.5.2和BF.7,以及在部分欧美国家成为优势毒株的XBB及BQ.1均为奥密克戎亚分支。XBB于2022年8月首先在印度被发现,是奥密克戎BA.2衍生的2个变异株BJ.1和BM.1.1.1的重组毒株。BQ.1于2022年6月在尼日利亚感染者中首次被发现,是奥密克戎BA.5在人群流行传播过程中,通过病毒的变异变迁产生的第六代亚分支,它们的主要表现为传播力和免疫逃逸能力增加。

关于新冠病毒演变方向和规律的问题一直是学界探讨的焦点问题。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蓝柯/徐可研究团队近日发表于著名学术期刊《科学·转化医学》上的一项研究就首次报道了新冠病毒的进化路径,发现在人群中存活下来的病毒分离株中,新冠病毒刺突S蛋白的突变并不是完全随机的,而是沿着三条定向路径进化。蓝柯介绍称,其中一条路径是突变导致高细胞感染性的同时保持弱的免疫逃逸能力,例如德尔塔变异株和拉姆达变异株。第二条路径是突变导致低细胞感染性的同时获得强免疫逃逸能力,例如伽马变异株。第三条路径的变异株数量相对较少,它们的细胞感染性和免疫逃逸能力同时增强,例如贝塔变异株。这说明在大多数情况下,S蛋白的突变对功能的调控是需要协调的,而不是简单增强或减弱。

蓝柯表示,“现在广泛流行的奥密克戎变异株免疫逃逸的能力最强,对大部分现有抗体的综合逃逸能力达到原始毒株的3倍以上,但其对人肺癌上皮细胞、人结直肠癌细胞等易感细胞的感染性并未提升,这说明奥密克戎变异株仍在平衡S蛋白的不同功能,需要持续观测和评估。”

难出现更“坏”的变异株大流行

新冠病毒变异问题一直是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近日,有学者提出奥密克戎的传染性比较强,但毒力有所下降,且突变已经基本饱和,变异出毒性更强毒株的可能性已不大。新冠病毒是否真的如此所言已呈“强弩之末”之势,在进化上趋于稳定?对此,蓝柯表示,新冠病毒出现新变种的可能性还是会一直存在,但我们应该理性地看待这个问题,未来应持续加强对变异株的监控。

蓝柯介绍称,新冠病毒作为RNA病毒,具有RNA复制易发生随机突变的特性,这就决定了它在宿主体内繁殖的过程中,基因会不断发生随机突变。随着奥密克戎变异株及进化分支在人群中的广泛传播复制,病毒突变也会增多,出现新变种的可能性一直存在。蓝柯称,“新冠病毒S蛋白也有可能产生新的突变组合。因此,加强变异株的监控,仍然是有必要的。”

对于未来病毒的可能变异方向,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病毒系副主任陈宇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介绍称,假若在没有选择压力的情况下,包括新冠病毒在内的RNA病毒在繁殖复制过程中的突变应当是随机的,因此其变异本身是没有方向性的。但病毒进化是病毒与其生活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优胜劣汰、自然选择之后,更有利于生存的病毒变异株才能获得传播繁殖机会,而不适应的病毒变异株将被逐渐淘汰,这就会导致病毒的定向进化。

陈宇进一步强调说,在新冠病毒传播变异的过程中,由于康复者体内产生了抗体,加上疫苗、药物的使用,及人们避免接触发热患者等行为,必然给病毒的进化提供选择压力,淘汰不适应的病毒变异株,这就使病毒主要向两个方向进化:一种是倾向于更具传播性,同时低致病力的病毒变异株会获得传播上的优势;另一种是病毒也会向着能够逃逸宿主免疫的方向进化,即只有逃逸了康复者和疫苗接种者体内中和抗体的作用,才能获得感染和复制机会。这也就是奥密克戎表现出在传播能力以及免疫逃逸能力上相较之前流行的毒株已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而致病力则明显减弱的原因。

陈宇认为,未来奥密克戎大概率仍然会朝着这个方向进化。“在这个过程中,即使出现致病力更强的毒株,也很难具备传播优势,不太容易成为流行的优势毒株,因此很难出现更‘坏’的变异株大流行的情况。这也是这类RNA病毒在人类社会流行的必然规律。”

疫情防控的未来仍掌握在人类手中    

中国疾控中心4日发布信息显示,我国本土流行的新冠病毒绝对优势毒株是BA.5.2和BF.7,个体在感染BA.5.2或BF.7后产生的中和抗体,在短期内会维持相对较高水平,预期对包括XBB在内的其他奥密克戎变异株分支有较好的交叉保护作用。我国短期内由XBB系列变异株引发大规模流行的可能性低。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所长许文波也表示,XBB是奥密克戎BA.2衍生的2个变异株BJ.1和BM.1.1.1的重组毒株,主要在美国、印度、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国流行。这种新的变异分支在美国新冠病例占比迅速上升,上周达到40%。近三个月以来,我国已经监测到BF.7、BQ.1、XBB传入,但BQ.1和XBB在我国尚未形成优势传播。

未来,随着我国逐步恢复通关,国内外流动性的持续增加,国内优势流行株是否会出现变化?蓝柯认为,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从世界范围内各国疫情流行统计分析可发现,美国、欧洲各国以及我们的邻国日本等,变异株流行的种类和周期都非常相似,这充分说明新冠疫情是全球化同步的过程。随着国内防疫政策的逐步调整和国门放开,全球当季流行的主流毒株大概率也会成为国内的优势毒株,我们需要做好监测。

近期有国外研究显示,在美国大肆流行的XBB.1.5变异株免疫逃逸能力更强,这也引发了国内许多民众对于“二次感染”的担忧。对此,蓝柯表示,目前国内新冠疫情的流行毒株主要为BA.2和BA.5的分支,都属于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亚型。有研究显示在感染奥密克戎后4-6个月内康复者体内持续存在较高水平的抗体,虽然对于一些奥密克戎新变异株,例如BQ.1或XBB的中和效价会有所下降,但仍具有中和活性。可以合理推测,在感染后的3-6个月,“阳康”人群的抗体水平还是可以的。但这不意味着在这段时间“阳康”人群就有了“金钟罩”,在人员密集等场所,一些常规的防护如口罩、洗手等措施还是必要的。

蓝柯提醒称,“目前很难预测今年乃至未来的疫情形势,是否会出现疫情高峰也不得而知。对于个体而言,出现一些反复感染的情况是完全可能的。但我相信新冠疫情防控的未来仍然掌握在人类手中,一方面是因为疫苗在更新迭代,接种覆盖率持续完善;另一方面则是新药在持续研发问世,人们的防控经验也越来越丰富,还有免疫屏障的加持。国内已颁布了第四针疫苗的实施方案,未来根据新冠病毒的变异速度,定期的免疫接种可能会常态化。”

齐齐哈尔时尚网 qqdjx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