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镇馆之宝 | 徐大珍:楚大鼎何以体现浪漫楚国“最后的倔强”?
齐齐哈尔时尚网小编提示,记得把"东西问·镇馆之宝 | 徐大珍:楚大鼎何以体现浪漫楚国“最后的倔强”?"分享给大家!
编者按: 国宝之美,穿越古今,器以载道,恢弘万千。每件珍稀文物背后,都凝聚着古人的匠心智慧,镌刻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见证着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从2023年2月20日起,中新社“东西问”推出“镇馆之宝”系列策划(二),藉专家探究文物之意涵及其背后故事。中新社合肥2月23日电 题:楚大鼎何以体现浪漫楚国“最后的倔强”?
——专访安徽博物院副院长、文博研究馆员徐大珍
中新社记者 张强
1933年安徽寿县楚幽王墓出土的楚大鼎,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是安徽博物院“镇馆之宝”之一。楚大鼎亦称铸客大鼎,通高113厘米,口径87厘米,腹围284厘米,是战国后期楚国青铜饪食器,重达400公斤,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春秋战国时期最大最重的青铜圆鼎。
楚大鼎何以体现楚国人“最后的倔强”?楚大鼎经历过怎样的颠沛流离岁月?楚大鼎文化元素如何在现代传承?从事文物研究、管理、文化创意工作三十余年的安徽博物院副院长、文博研究馆员徐大珍近日就此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楚大鼎何以体现楚国“最后的倔强”?
徐大珍:夏商周时期是中国的青铜时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青铜器的使用与祭祀、战争紧密相连是这个时期的典型特征,青铜器成为国家政治权力的象征,青铜采冶铸造技术代表了中国青铜时代最高生产力。
楚大鼎也被称为“铸客大鼎”,通高113厘米,口径87厘米,近400公斤重,1933年出土于安徽省淮南市寿县楚幽王墓。受访者 供图安徽地处南北之冲,交通便利,作为中原和南方诸国的过渡地带,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皖南地区铜矿资源丰富,是中原王朝青铜器铸造原料的主要来源地之一。江淮地区古属淮夷,夏、商、西周时期,中原王朝为获取铜矿资源,与众多淮夷小国或战或和,促进了南北经济与文化的交流,中原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深深影响了安徽地区。
春秋战国时期,江淮地区成为大国必争之地,中原文化、群舒文化、吴越文化、楚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所以先秦时期的安徽呈现出多彩瑰丽而又多元包容的文化面貌。
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就是继承了许多商周文化特点的楚文化,其辉煌灿烂的文化成就举世瞩目。比如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屈原,他的作品无不体现着楚人充沛的幻想与激情、深厚的家国情怀。作为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楚器也是闻名海内外。
市民在安徽省博物院参观楚大鼎。受访者 供图楚文化所体现的楚人的政治文明、思想意识、宗教信仰、器物文化等,都对后世汉代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安徽出土的汉初漆器、青铜器等,可以看出汉代承接了楚文化元素和气质。
安徽寿县是楚国最后的都城,遗存众多楚国器物,最具代表意义和影响力的,当数国家一级甲等文物——楚大鼎。
楚大鼎圆口、方唇、鼓腹、圜底、附耳,耳的上部外侈,三蹄足。腹饰一周突起的圆箍上饰模印花纹,双耳和颈部外壁模印菱形曲龙纹,足根部高浮雕兽首纹。鼎口平沿处阴刻铭文十二字“铸客为集腏(zhuì)、伸腏、睘(huán)腋腏为之”,前足足根和左腹下外壁各刻“安邦”二字。左腹外壁近底处还有极细的刻文。
目前,关于“铸客”二字,学术界有两种解释,一为从其他诸侯国请来的工匠,说明战国时期的工匠身份比较自由;二为管理工匠的低级官吏。
楚大鼎体量巨大,造型设计上处处追求力量与气势的完美结合,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与科学价值。楚大鼎铸造时期,楚国已从称霸一时的超级大国变成强弩之末,但楚大鼎上的“安邦”二字,仍体现出楚国拔山盖世的雄心壮志和愿景,彰显了楚人“最后的倔强”。
中新社记者:楚大鼎经历过怎样的颠沛流离岁月?
徐大珍:楚大鼎出自楚幽王墓,是目前为止唯一已确定为楚国国君的墓葬——寿县李三孤堆。历史上经历三次盗掘,这里共出土了4000多件文物,其中很多流落在全国各地,甚至于海外。最早被盗出土的一批文物有800余件,当时的民国政府将它们收归在那个时候安徽省的省会安庆。
-
楚大鼎。视觉中国 供图
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任安徽省图书馆馆长的李辛白,紧急将包括楚大鼎在内的700多件楚器埋在院子里,后在著名考古学家李济的帮助下,将这批楚器打包运至南京,再后又随故宫文物一起西迁至重庆,最后一路颠簸到了四川乐山,得以度过抗战岁月。
抗日战争结束后,这批文物被运回南京。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为避免国宝再次流失,楚大鼎从南京被运回安徽芜湖,1952年在合肥安家,终于结束了近20年的颠沛流离。
楚大鼎体量大,颠沛流离的岁月使其伤痕累累。1954年至1955年,安徽邀请苏派青铜修复师金氏兄弟,完成了对楚大鼎及其他重量级楚王墓出土青铜器的修复。
如今,楚大鼎能安然于展厅里,得益于无数先辈的无私奉献,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传承赓续和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这也呼应了楚大鼎上铭文“安邦”的含义。
安徽省博物院工作人员展示楚大鼎文创产品。受访者 供图中新社记者:楚大鼎文化元素如何在当代传承?
徐大珍:2014年12月13日,为纪念南京大屠杀的死难者,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公祭广场,永久设立国家公祭鼎,该鼎以楚大鼎为原型,等比例放大铸造。
如今,鼎已失去其原有食器功能,但不能低估鼎在中华文化中的分量,鼎文化已融入中国人的基因,它身上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对现代人有学习和借鉴意义,通过它可以了解历史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楚大鼎文创产品雪糕。受访者 供图近年来,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文物“活”起来,安徽博物院深度挖掘馆藏文物和地域文化内涵,开发文化创意产品,深受广大民众特别是年轻人欢迎。
其中,安徽博物院自主创意的“铸客来了——文物冶铸盲盒”,产品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古代青铜冶铸技术,品牌理念源自楚大鼎的铭文“铸客”。这款文创产品以文化为核心,以体验为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古代青铜器的制作过程,了解中国古代辉煌的青铜文化,传递中国古代匠人精神。2022年6月上市后,这款产品频频出圈,得到众多互动文创爱好者的喜爱。
中新社记者:中国青铜文明何以成为世界青铜文明中的一朵奇葩?
徐大珍:青铜文明是世界各文明的共性,世界最早的青铜器发现于西亚、欧洲等地区,而中国最早的青铜器发现于西北地区的甘肃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等遗址。虽然中国青铜文明相比西方青铜文明发展较晚,但堪称世界青铜文明中的一朵奇葩。
-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齐家文化的青铜镜。视觉中国 供图
西方青铜时代基本是简单粗糙的工具,哪怕是礼仪用品,也是很小的雕像;制作技法比较单一,主要是锻打和失蜡法,以锻制来雕刻纹饰。中国青铜器以陶质块范法铸造成形,浑铸、分铸、铸接、叠铸等制作技术成熟,所铸的青铜器造型复杂、装饰繁缛精美,同时很多青铜器上还铸刻铭文,形成一枝独秀的局面。
在上海博物馆“何以中国”文物考古系列首个特展“宅兹中国”上展出的春秋晚期镶嵌绿松石神兽。张亨伟 摄中国出土的青铜器主要以礼器为主,是国家权力和社会等级的象征,分为食器、酒器、兵器、杂器等,中国青铜器的数量和种类众多,这是西方所不能比拟的。中国青铜器以独特的器型、精美的纹饰、典雅的铭文向世人揭示了先秦时期的锻造工艺、文化水平和历史源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科学研究价值,堪称中华文明的缩影。(完)
受访者简介:
徐大珍,安徽博物院副院长、文博研究馆员,从事文物研究、管理、展览策划、社教宣传、文化创意工作三十余年;出版地域文化研究专著2部,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安徽博物院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获得国务院普查小组颁发的“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先进集体”称号;策划的《匠心—文物背后的匠人精神》《皖乐徽声--安徽音乐戏曲文物展》入选国家文物“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览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