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京赶考之路”(北京段)三大展陈亮点打造沉浸式体验
齐齐哈尔时尚网小编提示,记得把"“进京赶考之路”(北京段)三大展陈亮点打造沉浸式体验"分享给大家!
“进京赶考之路”(北京段)之亮点
三大展陈亮点打造沉浸式体验
历史文化保护利用系列报道之一
北京青年报记者纵览清华园车站旧址和颐和园益寿堂,两项新展均融入大量场景化展陈布置,嵌入多媒体影像资料,让观众在观展过程中更有代入感、沉浸感。两处红色地标还不约而同地推出老火车票、印章等文创新品,丰富和延续了展览内涵。
亮点一
场景化展示定格历史瞬间
北青报记者探访清华园车站旧址和颐和园益寿堂发现,两项红色展览均打造了大量场景,还原历史,让观展更有代入感。
步入清华园车站旧址,首先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段京张铁路老钢轨,也是这座旧址的“镇馆之宝”。京张铁路是中国第一条不使用外国资金及人员,完全由中国人自主设计施工的干线铁路,被誉为“中国人的光荣”,彰显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颐和园益寿堂也通过大量场景化展现,为观众多角度还原了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其中,最珍贵也最具历史价值的一件文物,是当年人民解放军代表与傅作义代表在景福阁开会时使用的谈判桌。这是一张晚清时期的柚木花卉纹五腿拼桌,造型典雅大气,使用了浮雕、镂雕等多种雕刻技法,并采取了桌板拼合及五腿支撑的独特造型。1949年1月29日,国共双方在景福阁召开了共商和平接管北平的第一次会议。这次会议所使用的谈判桌,正是这张五腿拼桌。这张珍贵的桌子,仿佛将参观者带回到了那个谈判的现场,见证了和平的诞生。
益寿堂展览中还展示了益寿堂晚宴场景。1949年3月25日晚,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同志在颐和园益寿堂宴请先期到达北平的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和无党派民主人士代表,诚心相待,共商国是。两张圆桌上铺着白色的桌布,上面摆放着五个盘子,装有老北京小吃,通过这个场景,参观者对当天的晚宴有了更加栩栩如生的感受。
亮点二
多媒体影像为展览“扩容”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清华园车站旧址的面积并不大,展厅内每一面墙都被充分利用起来,大量采用投影展示、影音播放等方式,为展览“扩容”。不仅给观众带来沉浸式体验,还充满了文物价值的延伸感。
在清华园车站旧址第一展厅,拱门上方的投影展示格外醒目,滚动播放10张老照片,展现进京“赶考”路上的重要事件,包括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3月25日中共中央进驻香山、在西苑机场阅兵、在颐和园益寿堂举办晚宴,1949年4月指挥渡江战役等。海淀区文物保护中心保管陈列部主任马明杉介绍,第一展厅讲述的是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向北平进发的历史进程。通过投影上的一张张老照片,将进京“赶考”的历史背景铺陈开来,烘托整个展厅的氛围,让观众身临其境。
继续往里走,有两间独立的小房子,每间面积仅有十余平方米。布展时将其打造为影音体验区和书籍体验区。走进影音体验区,正对门口的墙面上有一块互动大屏,滚动播放与中共中央进京“赶考”相关的10部影视资料,包括《列车晚点》《西苑阅兵》《颐和园益寿堂晚宴》等,每段视频大约1至3分钟。其中有一部沙画作品,通过动漫的形式回顾了中共中央进京“赶考”的历史征程,让观众眼前一亮。
影音体验区左右两侧的墙面上,各有两块互动小屏。其中一块屏幕可供查询清华园车站历史影像,集纳了与清华园火车站、进京“赶考”之路沿线解放和接管相关的历史影像资料;另一块屏幕可以参观虚拟展览,涵盖在清华园车站旧址、颐和园益寿堂、中共中央香山革命纪念地旧址、香山革命纪念馆内正在举办的专题展览和基本陈列展。
在书籍体验区,陈列了七届二中全会确定的12种干部必读书,包括《社会发展史》《政治经济学》《共产党宣言》等。一旁摆放了一块多媒体互动屏,将书中的重点章节进行扫描,游客可以点击观看。
在颐和园益寿堂专题展中,也设置了不少沉浸式体验的环节。第一展室内展示了一张“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颐和园内工作地点分布图”,上面展示了六个主要的活动地点。值得一提的是,分布图上,6个地点除了标明在颐和园所处的位置外,还通过光标引申到一旁,详细介绍了这个点位所发生的历史事件。
比如,1号点位是1949年1月20日的南湖岛。当天,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简称“北平市军管会”)接收颐和园,北平市市长、北平市军管会主任叶剑英在园内南湖岛上设立“指挥部”。
2号点位是1949年1月21日的益寿堂。当天,叶剑英移住颐和园益寿堂。
3号点位是1949年1月26日的南湖。当天,叶剑英在颐和园南湖岛向接管北平市的全体干部作《关于目前形势和入城工作的报告》,进一步说明时局及进城工作问题。
4号点位是1949年春节前夕的石舫附近餐厅。当天,担负北平警备任务的第四野战军第41军在颐和园石舫附近餐厅举办招待会,叶剑英出席。
5号点位是1949年初的霁清轩。北平市副市长、北平联合办事处委员徐冰曾在颐和园霁清轩养病、办公,时寓颐和园益寿堂的柳亚子曾多次探望。
6号点位是1949年1月29日和2月1日的景福阁。当时,按照《关于北平和平解决问题的协议》第二条“过渡期间双方派员成立联合办事机构,处理有关军政事宜”的规定,联合办事机构在颐和园景福阁先后召开两次会议。第二次会议决定联合办事机构名称定为“北平联合办事处”。
地图上的6个点位会轮番点亮,便于参观者更加沉浸式感受当时的场景。
亮点三
文创老车票承载红色记忆
参观完清华园车站旧址,游客可以带一张独一无二的老车票回家!
北青报记者发现,车站“候车大厅”里设置了一处购票“打卡点”,观众点击屏幕,输入自己的名字后即可打印出一枚书签。书签分为左右两部分,右侧是一张老车票,有身份证的一半大小,参照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硬板的京张铁路火车票复制而来,上写“涿县—清华园,硬座,全价3.50元,按票面日期、车次乘车2日内到有效”。书签左侧印有观众名字,以及“走向新中国的步伐 中共中央‘进京赶考之路’清华园车站专题展览 参观留念”字样。海淀区文物保护中心保管陈列部主任马明杉说,“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观众把博物馆文化带回家。”
颐和园开发了三款印章文创,便于参观者游览之余对这段历史留下更加深刻的记忆,也让红色精神的承载更加具体。
三款印章文创包括“益寿堂车票款印章”“益寿堂匾额款印章”和“和平桌款印章”。其中,“益寿堂车票款印章”采用长方横章形式,整体仿照老式车票造型,比喻在“进京赶考”这趟红色路线中,“益寿堂”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站”。印章设计元素包含益寿堂正门景观,并将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到达益寿堂的日期作为“副券”编号,希望带领参观游客通过展览内容了解“益寿堂”站的红色历史。印章在实际使用中可发挥“打卡盖章”属性,且依据喜好可盖在合适形状的卡纸上快速制作成书签。
“益寿堂匾额款印章”采用长方横章形式,整体复刻益寿堂正门匾额,希望以益寿堂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元素,成为前来参观游客的红色印记。
“和平桌款印章”仿照召开谈判会议的谈判桌设计,将“和平”二字掩藏在长方形的桌面之中。同时将益寿堂匾额内嵌在和平二字当中,宣传“进京赶考”路线中,在益寿堂中发生的重要红色历史。 文/本报记者 王斌 赵婷婷
故事
清华园火车站何以成为重要一站?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中共中央机关开始筹备从西柏坡迁往北平的事宜,决定由周恩来主管迁移工作。其实早在北平正式解放前,1月19日,中央办公厅就曾派中央直属机关供给部副部长范离和工作人员刘达等前往北平,为中共中央选择驻地。2月5日,中央社会部部长李克农一行从西柏坡出发到达北平,开展中央迁平准备工作。2月7日,李克农和北平市警备司令部司令员程子华一起到香山。经过实地勘察,最终决定将香山作为中共中央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驻地。为保密起见,中央机关驻地代号使用“劳动大学”名字,简称“劳大”。
中共中央高度重视迁平工作,决定成立中央转移委员会,由周恩来、杨尚昆、曾三等组成。3月21日,北平市军管会主任兼市长叶剑英牵头成立迎接中央迁平组织委员会,成员有聂荣臻、程子华、刘亚楼和李克农。委员会对中共中央移驻北平的沿途警卫、对空警卫、阅兵活动等都做了严密安排。
为迎接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进北平,先期抵达北平的李克农与军委铁道部部长滕代远召集平津铁路局局长郭洪涛等有关同志开会。会后又赴西直门、清华园两车站实地查看,认为西直门车站复杂,汽车过多,清华园车站虽小,但适合于警戒,比较安全,最终确定中央领导人乘坐的列车直达清华园车站。3月21日,叶剑英、李克农就赴平沿途工作部署给周恩来发请示密电,建议中共中央到达涿县后改乘火车到北平。24日晚,叶剑英、滕代远从北平赶到涿县,迎接中央领导人。
参加益寿堂晚宴的最后一位客人是谁?
1949年3月25日,各民主党派负责人、无党派民主人士代表受毛泽东邀请,参加了益寿堂晚宴。根据柳亚子著《自传·年谱·日记》记载:“三月二十五日夜,毛主席派车来迓,赴颐和园饭局,共两席……饭罢,冯夫人(李德全)来,坐谈至一时半,始乘车归,抵寓已二时许矣。”
参加益寿堂晚宴的最后一位客人李德全有啥来头?1896年,李德全出生在直隶通州一户贫苦农民家。京师女子协和大学毕业后,她在中学任教,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不断向学生灌输民主思想。1921年开始她在青年基督会担任干事,后在机缘巧合下结识了同是基督教徒的爱国将领冯玉祥,1924年他们喜结连理。
1926年,李德全随冯玉祥出访苏联,深入地接触了马列思想,深深地震撼了她,回国后便积极投身祖国的教育与妇女解放事业。抗战胜利后,李德全积极参加反内战、反独裁、争民主的运动,在1946年2月10日轰动全国的“较场口血案”中,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殴打。同年9月,她陪同丈夫远赴美国考察学习并参加世界妇女代表大会。
1948年,在应中国共产党邀请回国参加政治协商会议的航程中,冯玉祥在黑海罹难。消息传出,震惊中外,毛泽东、朱德扼腕叹息,发出唁电:“惊悉冯先生及令嫒不幸遇难,至深痛悼,冯先生置身民主,功在国家。尚希勉抑哀思,并为实现冯先生遗志而奋斗。”遭遇突变的李德全,克服重重困难,捧着冯玉祥的骨灰回到祖国。
1949年2月,李德全同其他民主党派人士一起抵达北平,并于3月25日参加颐和园益寿堂晚宴。同年9月,李德全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部长等职务,一直奋战在建设新中国的事业当中,直到生命尽头。 本组文/本报记者 王斌 赵婷婷
声音
铭记历史 赓续红色血脉
颐和园研究室 郜峰
古都春晓——中共中央“进京赶考”之路颐和园专题展览的策展思路侧重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的演变出发,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用图片与实物印证历史,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问题。
颐和园从封闭的皇家园林到人民公园转变是动态的历史过程,新旧两种社会制度对颐和园社会功能和发展状态的塑造,造就了颐和园起伏跌宕的历史。展览通过比较晚清、民国时期与新中国成立后颐和园门票价格以及游园人士身份,揭示了颐和园社会属性的巨大变化。
展览通过照片和文献资料对比,将颐和园在晚清、民国时期与新中国成立后截然不同的发展状态做形象展示。展览通过文字资料将新中国成立后全国人民对颐和园修缮、保护的大力支持呈现出,表明新旧两种社会制度对颐和园文物保护的差异。展览通过具体历史事件、历史线索的横向对比,让文物自己说话,生动呈现颐和园焕发新生的根本原因。
颐和园的新生得益于中国历史的沧桑巨变。从石库门到天安门,历史证明了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中国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发生在颐和园中的“赶考”故事能够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
1949年3月25日,颐和园益寿堂见证了进京“赶考”路上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协商建国、共商国是的真诚合作,将“赶考”的时代主题与统一战线的历史叙事汇聚在一起。二者相互统一,凝结成一个主题:团结奋斗。纵观党的百年历史,团结奋斗的内涵不断发生变化;团结奋斗的根本要求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团结奋斗是为夺取革命的胜利;新时代,全党同志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团结奋斗是历久弥新的历史主题,是永不过时的时代要求。展览通过党史的纵向比较,使独属于颐和园的红色记忆有了更加清晰的定位。而展览揭示的主题是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响亮回答。
中国共产党“能”,归根结底是因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政党理论、民主政治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成果,是中国政治制度的伟大创造。参加益寿堂宴会的各民主党派负责人、无党派人士为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发挥了重要作用。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上,我们要继续从历史中获得滋养,牢记初心使命,用勇毅的行动,回答好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 袁艺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