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修小补”回归 考验城市治理的“绣花”本领
齐齐哈尔时尚网小编提示,记得把"“小修小补”回归 考验城市治理的“绣花”本领"分享给大家!
【现场·我在我思】“小修小补”回归 考验城市治理的“绣花”本领
近日,广东东莞官微“东莞发布”上线了一幅“便民地图”。当地市民只要打开地图,就能找到附近的“小修小补”店铺。当地的“小修小补”从业者也可根据地图上的指引添加相关信息,通过审核后,自己的小店便能在地图上显现。
居家过日子,难免会遇到些难处理的小问题,如常穿的鞋子开胶了、新买的裤子太长了、家里下水道堵塞了之类。记得儿时,父母解决起这些事来并不困难。家附近的街角或巷尾,总有锁匠、修鞋师傅们守着自己“面积虽小、家伙齐全”的“据点”。年头长了,周边居民还跟他们成了熟人,走街串巷磨刀人的洪亮吆喝声,更是不少人共同的童年记忆。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城市新区拓展、老区改造,那些家门口的“小修小补”摊位逐渐消失了。“哪里能剪裤脚?”“哪里能修鞋子?”类似问题不时出现在业主群或朋友、同事间的对话中。2019年,江苏一家银行因计划为客户提供免费磨菜刀的服务而引发关注。虽然活动最终取消,但这看似不寻常的策划戳中了人们的生活痛点:现代商业如此繁荣,人们却难以找到磨菜刀、配钥匙、给自行车补胎的地方。
“小修小补”看似不起眼,却往往是“用小动作实现大改变”,不仅便利居民生活、满足其日常所需,而且为掌握相关技能的群体提供了就业机会。此外,说深一些,这当中的有些服务还关乎勤俭节约品质的传承,甚至关乎一些特殊的情感记忆——有时候,人们希望修复一些物件,除了恢复其功能,还缘于其可能是某个重要的人送的,缘于一份念想。
正因此,东莞“便民地图”一经推出便走红网络,有人说它“关键时候能救急”,也有人称赞“小举措体现大民生”。
其实,“小修小补”重现江湖并非最近才有。2021年起,我国陆续在多个城市进行“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今年2月,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一句“让修鞋、配钥匙等‘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引发舆论关注;3月初,“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三年行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有序”,意味着回归后的“小修小补”有望比过去更健康、更能适应社会需求。相关政策的出台为“小修小补”指明了未来发展方向,后续有待各地推出具体落实办法,让梦想照进现实。
城市治理容易陷入“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让“小修小补”回归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比如,这类服务业本小利薄,若硬要其从门面到设备都向“高大上”转型,高昂的成本恐会让从业者望而却步,但如果任由从业者随处支摊、占道经营,又可能造成拥堵、噪音、脏乱等问题。更不用说,此类“微业态”还要守住消防、生产安全等底线。
“难管”不意味着“不管”或“一刀切”,从一件件小事入手,在一步步的积累中前进,城市治理的绣花精神,也体现于此。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以来,多地出台了利于“小修小补”发展的政策或措施。去年,上海修订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明确区和乡镇政府可以划定一定的公共区域用于从事设摊经营、销售自产农副产品等经营活动;北京多个街道在统一规划后,利用空地建起便民服务点……
在一座城市的运转体系里,像“小修小补”这种细微环节还有很多,它们与市民生活紧密相关,常被视作“烟火气”的体现。处理好这些细微环节,是一座城市管理精细化程度的体现,也是治理者智慧的体现。只有当治理者从群众切身需求出发,耐下性子、拿出实招,才能绣出便民之花、利民之花。
(工人日报 罗筱晓)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