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战略、新格局、新路径,“北京国际形象建构”学术论坛在京召开

导读: 3月30 日,“北京国际形象建构”学术论坛在京召开。本次学术论坛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指导,中国新闻网、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主办,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首都对外文化传播研

齐齐哈尔时尚网小编提示,记得把"新战略、新格局、新路径,“北京国际形象建构”学术论坛在京召开"分享给大家!

  齐齐哈尔新闻网北京3月30日电(记者 何路曼)3月30日,“北京国际形象建构”学术论坛在京召开。论坛旨在进一步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与对外文化交流,积极探索助力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的可行路径。

  本次学术论坛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指导,中国新闻网、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主办,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首都对外文化传播研究院、北京对外文化传播研究基地承办。

  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徐和建在致辞中指出,深刻认识国际传播的重要责任、巨大优势和严峻挑战,是北京外宣工作需要长期研究探索、不断创新发展的重大课题。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精心打造的“爱上北京的100个理由”主题短视频大赛是一次成功的主流外宣尝试,同时也为我们厘清并坚定了工作思路,突出和紧盯北京作为大国首都的特点,着力坚持“面对面、键对键、心对心”的传播。“面对面”就是走出去、请进来现场传播。“键对键”就是用好互联网,用好移动传播。“心对心”就是要以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城市国际传播高境界。在致辞的最后,徐和建表示,用心、用情做好每一次国际传播、每一场形象塑造,构建与北京四个中心定位和国际影响力相匹配、与大国首都相匹配的良好国际形象,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需要学界、业界各方力量激荡思想、凝聚智慧。“北京国际形象建构”学术论坛为各方力量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场、思辨场,为北京国际形象的建构与传播发挥建设性力量。

  中国新闻社副总编辑兼中国新闻网总裁俞岚在致辞中结合中新社、齐齐哈尔新闻网的探索实践,从三个维度对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和北京国际形象建构进行探讨。一是善用自塑与他塑相结合的好感传播。“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全媒体时代,为我们对外传播跨越差异,突破壁垒,追求话语平权,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同时,也为我们国家形象、城市形象的自塑与他塑,提供了更多元的载体,创造了更多广阔的空间。二是巧用共性与个性相辩证的价值传播。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就应该是善于在对方的语境下诠释自己、展示个性,表达不同、促进认同,在中国故事的讲述中,阐释可供当今世界文明互鉴的中国方案、中国价值。三是活用守正与创新相统一的融合传播。我们既要守正不移,又须创新融合。“守正不移”就是坚持“内容为王”的战略定力,立足中国语境,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精髓。“创新融合”则包涵两层含义,一是产品上,促进中华优秀文化的“双创”革新;二是渠道上,要打破传受界限,综合运用借船出海、借筒传声、媒体外交等形式拓展传播边界。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副校长程维教授在致辞中指出,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扎实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提升国际传播效能。随着信息技术推动,传播媒介技术不断迭代升级,构建全媒体传播语境的步伐加快,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工作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课题,带来了新挑战。为夯实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基础,北二外始终致力于培养具有政治素养底色、专业学识本色、卓识格局成色的复合型人才,积极打造多个高端科研学术平台,促进高级别科研成果产出,服务并推动北京国际形象建构和发展,以推动中国更好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

  针对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焦点问题,专家学者们首先进行了主旨发言,提出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构建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体系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途径。

  新华社原副社长、高级编辑严文斌做了题为《传播手段技术赋能与国际传播效能提升》的主旨发言,从技术和手段方面,就如何赋能国际传播进行探讨。一是针对传播形式和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人人皆媒和永久联播的国际传播语境,积极开拓国际传播的新渠道。二是充分运用短视频作为国际传播,特别是像北京这样的国际大都市、国际形象平台塑造的重要作用。三是针对西方印象固化下的国际传播话语霸权和叙事体系,跟踪研究国际舆论斗争中技术、手段和平台的迭代演变,牢牢把握国际舆论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四是充分运用元宇宙和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新机遇,推进国际传播更好地利用人工智能提升效能,消解西方数字霸权。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周庆安在题为《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叙事体系构建》的主旨发言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国际传播应以文明、国家、党和新时代为主体来讲好中国故事。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传播叙事,第一把握主体性,所有的国际传播首先是清晰展示自己。第二具有共同性,要完成与对象之间共同话题的构建。第三具有多样性,要充分展现,传播的多样性是文化多样性的一种确认。第四是需要精准性。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姜飞发表了题为《国际传播场景化思维与话语重构》的主旨发言,他指出,传统媒体时代基于传统话语叙事结构,用一种宏观的话语方式来构建国际传播。现在,从传播媒体时代到社交媒体时代,再到人工智能,我们要把视角下沉到信息传播技术的最前沿,并将其和历史、政策、话语进行反复验证和重构,在中观和微观层面更改国际传播的环境和场景,从而实现话语权的重构。

  本次学术论坛以“北京国际形象建构的新战略、新格局、新路径”为主题,分设四个论坛,围绕北京国际形象建构核心议题,短视频与北京对外文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北京故事以及智能媒体与国际传播议题,邀请来自国际传播研究领域的30余位专家、学者相聚一堂,就相关议题展开深入研讨交流。

  “北京国际形象建构”学术论坛立足中国实践,从多元视角开展立体的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研究,探讨了北京国际形象建构的发展和创新路径,激发并探索了多学科交融的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研究的可能性,为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提供了更多思考与借鉴。(完)

【编辑:于晓】 齐齐哈尔时尚网 qqdjx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