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洋山深水港:向海而兴,港城共荣
齐齐哈尔时尚网小编提示,记得把"探访洋山深水港:向海而兴,港城共荣"分享给大家!
中新社上海4月5日电 题:探访洋山深水港:向海而兴,港城共荣
作者 浦帆
驱车从上海临港出发,驶过32.5公里长的东海大桥,便来到了洋山深水港。在这长江和东海交汇处,洋山深水港犹如一艘扬帆起航的巨轮,讲述着“从上海走向海上”的故事。
立于小洋山官方观景平台上的洋山深水港石碑。中新社记者 浦帆 摄立于小洋山官方观景平台,朝南望去,来自全球各地的远洋货轮于码头前一字排开、靠岸停泊,一排排桥吊整齐列队、高效作业。五颜六色的集装箱在各堆场上整齐摆放,仔细观察便会发现,空箱紧密排布,堆放得严丝合缝,而重箱(即装载有货物的集装箱)则互相之间稍有间隙。整个港区呈现一派井然有序的态势。
近看洋山深水港区一、二、三期码头,白色的内集卡在港区内穿梭,负责集装箱在船与堆场间的运输工作;结构形似巨型门框的“龙门吊”跨过集装箱堆平行移动,承担着集装箱在堆场上的装卸工作;红白相间的巨型桥吊设备在码头前沿成一列,有高有低,以服务不同大小的船舶。
洋山深水港二期码头,近处的重箱堆放有间隙,远处的空箱堆放紧密。中新社记者 浦帆 摄在洋山港区西侧,便是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远看,洋山四期与一、二、三期传统码头如出一辙,同样红白相间的巨型桥吊,同样形似门框的巨型“龙门吊”;然而近看下,洋山四期内几乎“空无一人”,桥吊、龙门吊自行挥动巨臂,没有驾驶室的自动导引小车(AGV)取代了内集卡,在港区内往返穿梭,把一个个箱子放到指定位置。
数据显示,2022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4730.3万标准箱,同比增长0.6%,连续第6年突破4000万标准箱,连续13年蝉联世界第一。其中,洋山港区贡献率超过50%,完成2391.2万标准箱,同比增长4.8%。
上海面向太平洋,背靠广阔的长江流域并且位于海岸线的中点,地理位置优势使其拥有广阔的经济腹地,水网密布也使得航运非常便利。但如今水运便利的上海港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人不断努力改变的结果。
在当今世界航运体系下,集装箱运输占据了重要地位。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仅有0.8万标准箱,到1996年尚不足200万箱。此后,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一路“狂飙”,2000年集装箱吞吐量达500万标准箱;2011年实现3000万标准箱;2017年突破4000万标准箱。多年来,上海的现代港口集疏运体系、现代航运服务体系建设不断突破,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显著提升。
上海港集装箱运输的迅猛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洋山深水港的建立,它使上海拥有了15米深度以上的深水码头、泊位和深水航线。
各式各样的外集卡将集装箱运入洋山深水港区。中新社记者 浦帆 摄在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戴鞍钢看来,海运业的发展对水深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洋山港投用之前,韩国釜山港、日本横滨港、中国台湾高雄港对于上海港的挑战是实实在在的。如果上海没有深水港的话,那么很可能变成一个支线港,只能接纳从别的港口转驳过来的船。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上海正式提出到外海建设深水港的开创性思路;2002年3月,国务院批准洋山港建设项目立项;2005年12月,洋山港一期工程建成投产,东海大桥同步建成;2006年12月,洋山二期开港;2007年12月,洋山三期开港;2017年12月,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开港试运行。
现如今,洋山港在作为全球集疏运中心的同时,还被赋予了“智能化、数字化”的新含义。洋山四期是目前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综合智能程度最高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装卸运输均采用自主研发的智能系统,人工成本下降70%的同时,效率却提升了30%。
驱动这一切的是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芯”——全自动化码头智能生产管理控制系统(ITOS)。目前ITOS系统已经输出到了国内外多个自动化码头。2021年9月1日,上港集团以色列海法新港正式开港,该码头复刻了“洋山四期”的技术亮点,是中国首次向发达国家输出“智慧港口”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向海而兴,港城共荣。洋山港的建成让上海港彰显着“现代化”,更加智慧、更加绿色的洋山港也助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逐渐在全球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