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中国】“追光逐电” 常州探路中国新能源产业生态构建
齐齐哈尔时尚网小编提示,记得把"【绿色中国】“追光逐电” 常州探路中国新能源产业生态构建"分享给大家!
齐齐哈尔新闻网常州4月10日电 (记者 唐娟)“分布式光伏电站从试点到如今一个又一个的应用场景的实现,走过了十年。”作为国内首批民营光伏电站的投资开发商和系统集成商,常州佳讯光电负责人毛振谈及自己入行的经历,颇为感慨。
2013年,江苏省首个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常州粤海工业园1.57兆瓦分布式光伏并网,标志着江苏省对中小型光伏发电项目免费并网“敞开怀抱”。该项目的投资兴建方正是毛振与他的小伙伴们,而他们为此准备了四年。
从传统制造业转型迈入新能源产业,毛振有自己的判断,“当时,经过十多年发展,中国已是全球光伏板最大的出口国,但中国光伏产业却是‘两头在外’,即原材料依靠进口,应用也在海外。这种情况不可能一直继续,中国的应用市场迟早要起来,所以我们成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通过产学研技术攻关,常州佳讯光电拿下了光伏电站上网核心部件“逆变器”的专利,成为了光伏电站的系统集成商。
常州渔光互补光伏养殖场 张新儿 摄十年,把试点做成示范
“分布式光伏电站这几年迎来了快速增长期,但在十年前,民营企业推动分布式光伏电站建设的每一步都走得非常艰难。”毛振说,首先是技术攻关,尽管他们通过四年时间与高校产学研合作,拿下了“逆变器”的专利,但送电牵涉到整个电网的安全,且是个系统工程,对技术和安全性的要求很高,为了达到国家电网的要求,他们需要持续地进行技术攻关及研发投入。“另外,刚开始起步时,光伏组件的投入成本非常高,投资回收周期很长,如果不是试点工程,用户对光伏电站的接受度并不高。”
不久前,国家能源局官网公布了2022年全年光伏装机情况。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光伏装机87.41GW。其中集中式光伏电站、分布式光伏新增并网容量分别为36.29GW、51.11GW。而2016年,分布式光伏在光伏新增装机的比重仅有10%。
“这一数据的变化,一方面是国家相关政策支持分布式光伏的发展,另一方面则是民众接受绿色新能源替换传统能源的意愿在增强。而民众意愿的背后,则是一条完整的光伏产业链条的形成,让投入成本持续下降。”毛振为记者算了一笔账,“十年前做的粤海工业园项目,每千瓦的投入成本要近20元人民币,即便有国家补贴仍然要10元人民币。如今每千瓦的投入成本仅为4元左右,一个分布式光伏项目,节约的电费加上上网电费收入,六年左右就能收回投入。”
在常州,像毛振这样的光伏电站服务商并不少见。2023年初,《常州市推进新能源之都建设政策措施》正式出台,其中提到加快公共机构光伏应用。到2025年,公共机构新建建筑可安装光伏屋顶面积力争实现光伏覆盖率达到50%。如今,不仅是屋顶光伏,许多太阳能产品已经在常州的各个领域得到应用:太阳能路灯、太阳能公交车、光伏发电停车棚、渔光互补光伏养殖场……让城市发展更加绿色低碳,能源转型的应用案例也从常州向全国辐射。
常州佳讯光电承建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站。 武崇娜 摄追光,新能源产业的常州实践
光伏电池片及组件产能约占全国10%、变压器产品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前十的龙头企业中,有4家布局在这里、3400多家新能源配套企业聚集,产业密度位居中国首位……
在中国“双碳”政策背景下,光伏、动力电池等新能源产业迎来了爆发式增长。在长江三角洲的太湖之畔,苏南三市之一的常州,不久前公布的2022年新能源产业发展成绩单,引来了各方的关注,人们纷纷为这座江南之城冠以“中国新能源之都”的称号。
在常州,新能源产业生态蓄势发力,为中国能源转型发展提供了怎样的实践“样本”?
位于常州新北区光伏产业园区内的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创立之初,主要生产光伏组件、太阳能电池板等。早期,中国光伏产业还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但天合光能却走了另外一条路:通过获批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持续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在电池硅片等核心零部件上下功夫,先后25次在光伏电池转换效率和组件输出功率上创造和刷新世界纪录。
常州新能源领域产业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的变压器制造,80年代电线电缆产业初显雏形,本世纪初光伏产业全面发展,2010年左右动力电池加快起步。十余年来,常州在涉及新能源的多数领域深耕布局。
在光伏发电领域,常州拥有天合光能、东方日升、亿晶光电等一批龙头企业,光伏产业链覆盖除多晶硅料以外的所有生产制造环节,同时布局风光互补、高效储能、能源互联网等领域,2022年光伏规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065亿元,规模居全国前列。目前,常州已拥有天合光能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集聚中汽研、国创、南德等一批公共服务平台,上上电缆多次填补世界核级电缆领域空白……2019年以来,新能源领域专利申请年复合增长率39.7%,居全国前列。
新能源汽车工厂,等待下线的新能源汽车。 翼文杰 摄逐电,常州新能源发展步入“快车道”
20世纪60年代,常州已是全国三大乘用车制造基地之一。正因产业积淀,当常州新能源产业“发、储、送、用”产业闭环逐渐形成,在应用端,动力电池及其新能源汽车产业也步入了“快车道”。
数据显示,2022年,常州动力电池规上企业完成产值1703亿元,动力电池产量108.5GWh,全国排名前二,约占全国五分之一、江苏省的二分之一。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方面。拥有以比亚迪、理想为龙头的新能源整车生产企业,汽车零部件产业覆盖传动系统、制动系统、转向系统等10多个领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2022年,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部件产业集群完成产值3067亿元,增长68.1%,新能源整车产量突破34万辆,约占江苏省的二分之一。充电设施方面。万帮数字能源是全国最大的民营充电设施运营商,建设运营充电桩超过38万台,覆盖全国300多个城市和地区。
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院长吴辉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产业集群模式将会是大势所趋,像常州市依托动力电池和汽车工业基础,川渝地区依托锂矿开采和绿电应用的优势,珠三角地区依托工业制造资源的基础。未来,各地也将凭借自身优势来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选择适合自身的产业链条来推动相关产业深入发展。”
“我们的产值将突破2亿元。”毛振比较保守地预计着公司今年的产值。在他看来,常州在新能源产业上的扶持力度,势必会带来整个新能源产业的爆发式增长。同时,常州新能源产业集群的发展也将助推国内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十年前,我们选择了新能源产业这个赛道,并坚持到现在,我们的业务已经遍布国内多个省份。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将超过煤炭成为全球第一大电力来源,我们很荣幸能成为中国贡献力量的一份子。”毛振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