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丨陈俭:犹太难民在上海,为何是人类的共同记忆?

导读: 二战时期,上海接纳了来自欧洲等国的犹太难民,战后这些犹太难民又带着中国人民的情谊去往世界各地定居。

齐齐哈尔时尚网小编提示,记得把"东西问丨陈俭:犹太难民在上海,为何是人类的共同记忆?"分享给大家!

  中新社上海4月10日电 题:犹太难民在上海,为何是人类的共同记忆?

  ——专访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馆长陈俭

  中新社记者 许婧

  80多年前,上海接纳了约2万名欧洲犹太难民。其间,上海民众和犹太难民患难相助、风雨同舟、共克时艰,一起迎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所处的虹口提篮桥地区,正是当年大量犹太难民生活过的地方。

  上海这座城市,在参与犹太难民救济事业过程中与世界产生了怎样的连结?这段历史对今天国际社会认识中国有何意义?中新社“东西问”近日就此专访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馆长陈俭。

2015年2月拍摄的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外貌。周东潮 摄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与联合国共同主办《大屠杀之后:流离失所者和流离失所者营地》展览,其最大特色和亮点是什么?

  陈俭:2022年6月,联合国全球传播部下的大屠杀和联合国外联方案的工作人员联系到纪念馆,希望将联合国已有的展览《After the end of the world:Displaced Persons and Displaced Persons Camps》放到纪念馆举办。去年该展在联合国总部、奥地利维也纳国际中心、美国斯托克顿大学等多地展出。

  征得联合国同意后,展览特别增加了上海学者关于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在中国参与犹太难民救助的内容,更名为《大屠杀之后:流离失所者和流离失所者营地》,于今年1月30日揭幕。这也是该展首次在中国展出,是我馆与联合国系统首次成功合作举办活动。

《大屠杀之后:流离失所者和流离失所者营地》展览揭幕仪式。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供图

  展览讲述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如何救助大屠杀和二战幸存者,拼凑历史碎片还原这段属于全人类的共同记忆。形式上,我们运用装置艺术在纪念馆广场上制作这个展览。

  中新社记者:据1946年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远东署第三季度报告,欧洲难民中近87%是犹太难民。其中上海犹太难民归入了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的“欧洲难民项目”,这是一个怎样的项目?

  陈俭: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最大的项目是在中国重建基础设施,提供饥荒救济,在流离失所者营地提供食物、衣物、医院和医疗资源。中国办公室于1944年末在上海成立,到1947年12月31日关闭。国民政府于1945年1月成立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CNRRA),负责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在中国的营运管理和协调。1946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解放区救济总会(CLARA),负责联合国救济总署的物资在解放区的分配。

  据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1946年9月的统计数据,中国的欧洲难民总数为1.45万人,其中上海有1.41万人,占全国97%以上。据1946年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远东署第三季度报告,欧洲难民中近87%是犹太难民。

民众参观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潘索菲 摄

  上海学者王健和韩易研究联合国档案馆资料发现,1946年初,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总部“欧洲难民项目”专项正式下派给上海办事处,并做如下分工: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中国署负责“欧洲难民项目”的政策、计划制定和项目统筹推进工作;上海办公室负责实施和运营;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难民部负责难民问题的全球协调工作。

  外部合作方面,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倡议组建非正式联席会,专门商讨上海犹太难民问题。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自1946年初为在沪欧洲难民负责提供物资,并负责协助在沪欧洲难民的遣返工作。

民众参观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潘索菲 摄

  中新社记者:纪念馆是如何介绍上海救助犹太难民的?有哪些特点?

  陈俭: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是2007年以摩西会堂(当年在沪犹太难民活动中心)为核心建立的,一直致力于保存和传播犹太难民在上海的历史。展馆本身也是中国境内现存的、唯一一处反映二战时期犹太难民在中国生活历史遗址。2020年10月,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完成扩建重新开馆,新的展陈通过近千件史料、170个避难上海的犹太难民的亲身故事,还原犹太难民逃亡上海的各方面细节。

2020年12月,完成扩建的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重新开馆。汤彦俊 摄

  纪念馆介绍救助犹太难民时,主要通过各种史料来再现历史,特别重视运用当事人的各种回忆,客观真实地还原当时上海人民,与世界各地的救济组织及慈善人士,对犹太难民的救助情况。

  当然,由于当时处于战乱的特殊时期,加之时间久远,很多史料有待进一步挖掘。联合国的这个展览,丰富了我们对当时国际救济情况的了解,对开展相关历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除展览外,纪念馆还开展了其他一系列探索,如支持小说创作、纪录片拍摄和戏剧演出等,使更多观众有机会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这段历史。我们希望在历史事件的发生地还原历史,以警示当下与未来,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努力。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通过照片和实物再现当年犹太难民在上海的生活场景。汤彦俊 摄

  中新社记者:为何要让新生代更加准确、全面地了解这段历史

  陈俭:面向青年人做好历史普及有重要意义。20世纪三四十年代,纳粹在欧洲疯狂屠杀犹太人,大量犹太人逃出。部分犹太难民获得“生命签证”到上海避难,一些没有签证的也被上海接纳。1943年,侵华日军在上海虹口设立一个不到3平方公里的“无国籍难民限定居住区”,也称“隔离区”,约2万犹太难民被限制自由。“隔离区”内有400多名犹太难民的孩子诞生,这些孩子把上海当作第二故乡,我们则亲切地称他们为“上海宝贝”。

  中国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不少犹太难民及其后代回到上海“寻根”。1939年10月出生在上海的索尼娅·米尔伯格,已成为研究这段历史的专业人士,她努力收集整理二战期间上海犹太难民的名单,如今已超过18000个名字。名单被镌刻在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的名单墙上,墙上的名字仍在增加。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的“上海犹太难民名单墙”。汤彦俊 摄

  2021年9月,纪念馆收到年逾九旬的亲历者霍斯特·艾斯费尔德发来的电子邮件,讲述疫情以来他对上海的思念。他写道:“要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懂得和平与幸福是多么来之不易。”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正与越来越多的机构和学校开展合作,请学生来参观,或送展览讲座到学校,让更多孩子了解这段历史。我们还在纪念馆内提供各种活动,如城市遗迹寻访、研学营等形式丰富的活动,激发年轻人探索这段历史的兴趣。

2015年2月7日,前美国财政部长迈克•布卢门撒尔先生参观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追寻儿时足迹。布卢门撒尔先生13岁时随父母逃离德国到上海避难。汤彦俊 摄

  中新社记者:您认为上海在参与对犹太难民救济事业的过程中,与世界产生了哪些紧密的历史连结?体现了怎样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

  陈俭:二战时期,上海接纳了来自欧洲等国的犹太难民,战后这些犹太难民又带着中国人民的情谊去往世界各地定居,包括北美、南美、大洋洲、欧洲和中东地区。在中国人民反抗日本法西斯侵略、争取民族解放和独立的过程中,也有来自德、奥等国犹太难民的帮助。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举办的展览。许婧 摄

  中国儒家文化讲究“以和为贵”,强调广济各方人士。在上海参与犹太难民救济事业的过程中,中华民族和犹太民族及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人士,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联系。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这种联系成为推动中国和世界交流合作的重要力量。(完)

  受访者简介: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馆长 陈俭

  陈俭,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馆长,工学博士。曾任上海科技情报研究所编辑,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主任科员,上海市虹口区政府外事办公室主任,上海长远文化(集团)董事长、总经理,现任上海市虹口区政协常委、文化文史委员会主任,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馆长。

【编辑:孙静波】 齐齐哈尔时尚网 qqdjx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