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人才身份地位不高?如何突破职场“天花板”?技能大师们这样说
齐齐哈尔时尚网小编提示,记得把"技能人才身份地位不高?如何突破职场“天花板”?技能大师们这样说"分享给大家!
齐齐哈尔新闻网北京4月28日电 (记者 郭超凯)“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8日在北京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部分第十六届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和全国技术能手代表围绕“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等相关话题,与中外记者交流对话。
谈如何成长为“技术大拿”
不论是传统制造业还是新兴制造业,不论是工业经济还是数字经济,高技能人才始终是中国制造业的重要力量。截至2021年底,全国技能人才总量超过2亿人,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
前段时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组织开展了第十六届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活动,评选出了30名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295名全国技术能手。而出席见面会的北京北方车辆集团有限公司数控铣工首席技师马小光、中国船舶集团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船舶电焊工高级技师魏凤云等人,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谈及如何从一线技工成长为“技术大拿”,马小光现场分享了自己的成长历程:“工作25年来,我潜心钻研数控加工技术,在特种车辆、工装模具、液压传动、行走系统等各个生产环节,曾经首创先进工艺方法,大幅提升装备质量与生产效率,累计完成300余项研制任务的攻关,取得工艺创新成果20余项,获得国家专利10项。”他还与工作室团队共同完成北京奥运会、APEC、国庆70周年特效焰火发射装置研制生产任务。
扎根船舶行业27年的魏凤云,先后参与了液化天然气船、超大型集装箱船、不锈钢化学品船等高技术、高难度、高附加值的船舶建造;带领工作室不断创新工艺,推进高效焊接,解决诸多焊接难题,被称为“船厂花木兰”。
“在这些工作中,我取得授权专利3项,重点推进高效焊接方法3项,开展先进焊接工艺研究2项,大幅度提升了焊接质量和效率。”魏凤云说。
谈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
从“嫦娥”奔月到“祝融”探火,从“北斗”组网到“奋斗者”深潜,从港珠澳大桥飞架三地到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凤凰展翅……这些科技成就、大国重器、超级工程,都离不开技术人才的执着专注和精益求精的实干。不过,当前社会上也存在着“技能人才的身份地位不高”的声音。
对此,南方电网云南昆明供电局继电保护员特级技师李辉回应说:“我工作31年,始终相信‘工作不分贵贱’‘有作为才有地位’”,“这些年来,我们技能人员在生产实践中,这种不可替代的地位越来越能够凸显”。
他结合亲身经历说道,首先,在薪酬待遇方面,南方电网公司建立了技能、技术、管理三条相互贯通的通道,这让技能人员有了盼头。他的两位工友是南方电网公司的杰出技能专家,薪资待遇和企业副总经理持平。其次在话语权方面,他所在的企业为技能人员建立了党组织服务联系机制,技能人员和党委书记签订服务联系协议,技能人员也得以列席党委会,有了更大的发言权,也可以有更大的作为。
“社会认不认可,关键取决于学校怎么办,办得好不好。”安徽阜阳技师学院院长靳柯娟从技工院校的角度分享了其看法。她表示,建校之初,由于办学效果还没有显现,社会对学校和技能人才还不认可,不过目前已有相当大的转变。
靳柯娟表示,如今每年开学季,报名的场面非常火爆,每年招生5000人以上,现在安徽阜阳技师学院的在校生规模近2万人。每年毕业季,企业进校园招聘的场面也十分壮观,有的专业毕业生需要提前预订,有的学生同时被几家企业争抢。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8%以上,像焊接技术、智能制造等专业的毕业生,月薪可高达1万元以上。
谈技能人才如何突破“天花板”
实践充分证明,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建造的重要基础,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中国制造2025”、技能强国等战略的实施,各地纷纷采取有效措施,打破技能人才互认、上升的“天花板”,技能人才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
郑志明是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特级技师、首席技能专家,见证着我国一步一步从汽车制造大国向汽车制造强国迈进。在关键核心领域,郑志明和团队不断创新,建成了我国第一条微型汽车后桥全自动化焊接生产线,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我国技术不输国外。
谈及技能人才如何突破“天花板”,郑志明以自己经历举例说道:“如今技能工人成长的空间更加广阔了,上升的空间也更大了。”2008年他被评为高级技师,当时高级技师已是“天花板”。2018年国家出台“双向互评”的政策,打通了高技能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之间的职业发展通道。2020年,他被评为高级工程师,成为“双师型”人才。
2022年,郑志明又被评为广西首批特级技师,突破了预期的技能人才职业发展“天花板”。与此同时,他所在的公司也在不断改进技能人才的薪酬制度。“像高技能领军人才,他就可以拿到企业中层领导干部的待遇,而且公司还制定了特聘专家津贴制度,还有技能津贴补贴等。这些制度的建立,极大激发了技能人才的干劲。”郑志明说。(完)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