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香港霓虹灯招牌师讲灯火阑珊下的城市往事
齐齐哈尔时尚网小编提示,记得把"听香港霓虹灯招牌师讲灯火阑珊下的城市往事"分享给大家!
香港霓虹灯招牌师胡智楷的工作室,隐于葵涌一处工厂大厦内,一进去便见到他身侧一左一右亮着两盏霓虹灯,一个是色彩缤纷的“香港正当时”,而另一个则颇具未来感,用霓虹光管扎出一个戴红色眼镜的男子。
这是他学徒时期的作品,说起来已是近30年前的事。胡智楷近日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回忆,从那时起,他脑中常有些奇思妙想,无论是图形、物件,还是某个人的想像,最终都会不由得与霓虹灯牌扣连起来,“如果做成霓虹灯也不错。”
毕竟,胡智楷成长于一个霓虹灯招牌遍地、璀璨繁华的时代,不分白天黑夜,穿梭街巷中他总会习惯性地仰头去看那些形态各异、色彩斑驳的招牌。
“从20世纪60、70年代起,香港的餐厅、戏院、银行、珠宝金行等,都会选择用霓虹灯做招牌,它们之间还会斗大,一到晚上,街道成为一片灯海,成为香港一大特色。”据胡智楷所知,发展至20世纪80、90年代,香港约有100多名霓虹灯手艺人,超过300间霓虹灯招牌制作公司。
胡智楷比旁人更在意霓虹灯招牌的原因,是他的父亲便是一名招牌安装师傅。儿时他与母亲在路上,偶遇父亲在高空作业,母亲总叮嘱他不要叫父亲,怕父亲分神会有危险。
与霓虹灯招牌的缘分许是自那时结下,入行变得顺理成章。但在父亲坚持下,胡智楷从事的是更为安全的弯灯工作。
胡智楷介绍,他的工作分为几个步骤,根据等比图稿,利用高温火头将灯管弯曲为指定形状,再通过在灯管涂抹荧光粉或灌入气体来改变灯管颜色,“我们通常用的是氖气或者氩气。”前者可令透明灯管变为红色,后者则可令灯管变为蓝色。
与许多传统手工行业相似,炉火纯青的手艺全靠边学边做的“偷师”和日复一日的自我钻研。在胡智楷制作的作品里,最受人瞩目的大抵是香港地标建筑中银大厦外墙的三角形霓虹灯。他花3、4个月的时间,制作了逾4000条灯管包裹住节节攀升的棱柱,让这座大厦在夜幕里光芒依旧。
不过,胡智楷骨子里有一种老手艺人的质朴与谦逊,在他眼里,这些作品并非值得过度渲染的荣耀,只是匠人精益求精的本分。
随着发光二极管(LED)技术于20世纪90年代出现,霓虹灯行业逐渐式微。入行30余年,胡智楷看着手艺人纷纷转行,如今仅剩约七八名,最年轻的也有40多岁。在特区政府政策推动下,霓虹灯招牌慢慢在街道上消失。至2014年,香港约有12万个外墙招牌接受屋宇署“违例招牌检核计划”,不合规范的霓虹灯招牌被清拆。
“过去十几年间,香港基本90%的霓虹灯招牌都被拆了。”一些店家和市民,或许出于情怀,会制作小型霓虹灯招牌摆放在店门口或家中,作为装饰。霓虹灯从室外走入室内,由主流走向边缘,最终缓慢地走进了城市历史。
今年4月,一部以完成亡夫遗愿制作霓虹灯招牌为主题的电影《灯火阑珊》在香港上映,胡智楷为几位主演担当技术指导,就在这块算不上宽敞、但覆满历史余韵的空间里,一步步教张艾嘉和任达华如何烤火、弯管、注入稀有气体,最后通电点亮灯管。
后来看成片,胡智楷感慨万千。时势造就人,世代更迭亦决定着行业跌宕,这些他都看得很开。只不过在那部电影里,他恍若短暂地重游青春,重游那些灯火辉煌梦一样的夜晚,实在过瘾。(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