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回望家乡?刘亮程、蔡崇达共话家乡与创作经验

导读: 齐齐哈尔新闻网广州5月29日电 题:为何回望家乡?刘亮程、蔡崇达共话家乡与创作经验 作者 程景伟 朱英豪 来自新疆的作家刘亮程,书写了自己生活多年的村庄;来自泉州的作家蔡崇

齐齐哈尔时尚网小编提示,记得把"为何回望家乡?刘亮程、蔡崇达共话家乡与创作经验"分享给大家!

  齐齐哈尔新闻网广州5月29日电 题:为何回望家乡?刘亮程、蔡崇达共话家乡与创作经验

  作者 程景伟 朱英豪

  来自新疆的作家刘亮程,书写了自己生活多年的村庄;来自泉州的作家蔡崇达,记录下闽南小城的风物人情。从他们的书写中,读者既能感受到他乡的新鲜经验,又能从中品读出心灵相通的情感,共同回望、认识每个人的故乡与来处。

  近日,新疆作家协会主席刘亮程、“读懂中国”文学院执行院长蔡崇达作客广州湾区书屋,以“我们都背负着家乡,在世间流浪”为主题展开对谈,共话家乡与创作经验。

  家乡既是“包袱”也是财富

  来到湾区书屋时,刘亮程留意到池塘中长着一丛蒲秧,在广州还能看到无比熟悉的植物时,让他感觉“就像遇到一位故人”。

  谈及“家乡”,刘亮程认为,每个人的家乡都很小,因而给我们留下了具体、深刻的印象:“你可以把家乡的一草一木,甚至房顶的那颗星星,都记得清清楚楚。”同时,家乡也是“种子”一般的存在,是被我们带到异乡之后,再逐渐长大。当生命到一定年龄后,家乡的重量反而慢慢回到心上。

  20多年前,在新疆出生、生活了40多年的刘亮程,随母亲回到甘肃老家,在一片棉花地中见到了祖坟,还意外得知有“小小的一块”是留给自己的。在回祠堂祭祖、翻看家谱的构成中,刘亮程忽然觉得自己不过是连接祖宗和子孙的一段链条。

  他谈到,当我们离开家乡、行走世间的时候,往往背负着一个时隐时现、时有时无的“包袱”,这个“包袱”既是负担,也是财富,它就是“家乡”。

  在泉州长大的蔡崇达也有相似的感受。在他五六岁时,曾参与过家族祠堂的一次六十年大祭,遍布世界各地的蔡姓后人都赶回老家。一时间,说英语的、说马来语的、说中文的族人齐聚一堂,“仿佛一个祠堂里容纳了整个世界”。

  这让蔡崇达深刻感受到,生命就像一条不断流动、支脉宽广的河流,而自己的生命在其中,既有来处,也有去处。

  回望家乡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许多人在十七八岁的时候,常常对远方有着强烈的向往。蔡崇达认为,那是个体探索自我的边界感、可能性的体现。“当我们试着探索出自我的可能性后,会逐渐意识到,只有越知道自己的来处,才能越笃定自己的去处。”他说,开始回望、寻找家乡,这是每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

  少年时期,刘亮程就通过听讲《三国演义》等名著的方式,实现了精神层面的“离乡”。当他开始用文字书写家乡时,他又实现了精神层面的“回乡”。他坦言,当他创作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时,突然觉得自己的生命又重新开始、在岁月中老去的人又重新年轻了。

  “当我在远方提笔书写的时候,我获得了一次重新安排万物生长、选择生活的权利。”刘亮程说,自己从小成长在艰苦岁月之中,父亲早逝,但文学把8岁、10岁乃至是15岁的自己拯救了回来。

  “像我这样的人,如果不通过写作,人生可能就剩下对漫长而苦难的童年回忆了。”他说。(完)

【编辑:唐炜妮】 齐齐哈尔时尚网 qqdjx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