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陪诊师:陪3000个陌生人看病
齐齐哈尔时尚网小编提示,记得把"“95后”陪诊师:陪3000个陌生人看病"分享给大家!
刘丹丹每天都背着一只鼓鼓囊囊的单肩包,但里面装的却不是她自己的东西。
包里,一沓病历单被分类打包,整齐地装在牛皮纸袋里,夹层里有几盒常用药、若干医用口罩和消毒湿巾,最上层是饼干、面包和水,用来给做完空腹检查的患者垫肚子,有时为了便于低温保存药物,还会塞个冰袋。
刘丹丹是“95后”,今年27岁,在广州当全职陪诊师。她的单肩包像个“百宝箱”,里面总能掏出患者需要的东西。
今年是刘丹丹当陪诊师的第5年,她给超过3000人做过陪诊。陪诊师,顾名思义,就是陪人看病,包揽挂号、排队、看诊、取药、拿报告等就医流程的细枝末节。但在刘丹丹看来,陪诊要做的,远不止这些。
在医院当“导游”
对刘丹丹来说,广州各个医院的楼栋分布、就诊流程几乎都刻在了脑子里。
每次陪诊前,刘丹丹都会提早去医院踩点,理清患者的就医流程和路线。跑得多了,各医院放号时间、就诊流程、不同科室的诊室位置甚至专家的擅长方向,她基本了然于胸。
“做到这些,还只能算是入门级陪诊师。”在刘丹丹看来,做陪诊,更关键的是要帮患者把病情同医生说清楚。
刘丹丹每次都和患者约定提前40分钟碰头,帮对方慢慢捋清患病历程、症状、病史、可能与疾病相关的因素等,形成清单。见到医生时,若患者还是讲不清楚,她就马上补充。
有的人久病成医,而刘丹丹则是“久陪成医”。
4月30日这天,刘丹丹陪诊的患者钟伯说耳朵里有疼痛感,她马上想到,这和之前自己陪诊过的几名患者情况相似,可能是异物进入耳道导致发炎。后来,医生果然从钟伯的左耳掏出一小团棉花球。
事实上,刘丹丹的专业背景与医疗完全无关。2019年,她所在公司的老板创办了陪诊师机构,她才跟着入了行。
自那时起,每接触不同疾病的患者,刘丹丹都会记下症状和诊断结论。积累多了,她也能对大多数患者病情有基本的判断。
“临时子女”和“陌生朋友”
“丹丹,我们老两口请你吃顿饭吧,今天多亏你在。”医院里,看完病的钟伯非常感激。
像这样的老年患者,刘丹丹经常遇到。他们的子女或在外地工作,或不便请假,无法陪他们看病。尤其是外地来的老年人,本就因病焦虑,面对陌生环境更加紧张。
这时,刘丹丹成了他们可以依靠的“临时子女”。
她娴熟地帮他们处理好所有手续,看诊结束时仔细询问医生注意事项、用药及复诊要求等。随后,刘丹丹会把情况发给他们的子女,并不忘安慰几句:“放心吧,医生都说是小毛病,很快就好了。”
在疾病面前,脆弱几乎不分年龄,刘丹丹的客户中也有不少年轻人。
不久前,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联系上她,说自己痔疮发作,疼得没法走路。她赶紧拨打120,并马上赶到患者家里,帮他收拾随身物品,一起去医院,治疗结束后又把他送回家中。
在她看来,独自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生病了家人不在身边,又不想麻烦同事、朋友,付费的陪诊师可以让他们接受到来自陌生人的照顾。
陪诊远不止“跑腿”
在做全职陪诊师的第5年,刘丹丹明显感受到,需要陪诊的人越来越多了。
在她看来,这反映出人们的健康意识在提升,对就诊效率的要求也更高。
“就患者而言,陪诊师对医院更熟悉,也更清楚专家擅长领域,能打破信息差,让看病少走弯路。”刘丹丹说。
随着市场需求增加,不少人开始关注这一新兴行业,在社交媒体上,刘丹丹经常收到私信,希望她能够带他们入行,其中不乏医学专业毕业生。
“这说明,陪诊师正在成为不少人新的职业选择。”刘丹丹说,但她总会提醒对方:陪诊远不止“跑腿”这么简单。
“陪诊师要勤快、细心、有责任心、有同理心,有能力帮患者解决各种细枝末节的问题,同时更要好学,熟悉每家医院及医疗常识,如果有医学背景更好。”在刘丹丹眼里,这是一个有温度的医疗服务行业,要学会和不同人打交道,要有足够的社会经验和心理学常识,能看出患者和家属的情绪状态,及时沟通安抚。
入行5年,即便已经成为机构里的陪诊负责人,但刘丹丹依然督促自己要不断学习,“朝着更懂医学、更懂患者的陪诊师努力”。
南方日报记者 吴雅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