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青音|短视频】发挥青年力量 讲好中国故事
齐齐哈尔时尚网小编提示,记得把"【时代青音|短视频】发挥青年力量 讲好中国故事"分享给大家!
2017 年的冬天,我去了北极圈里的一个小城市,挪威的特罗姆瑟,体验冰原上的雪橇犬。跟我一起搭档的是一位来自英国伦敦的姑娘,她问我,你从哪里来?我告诉她中国。她忽然间停顿了十秒钟,回答道,中国我听说过,不过没有去过,听说很穷很落后。我尴尬地笑了笑,对她说,希望以后有机会邀请您到中国来看一看,可能和您了解到的信息有点不一样。当然,这世界有八十亿人,不是人人都有机会到中国来走一走、看一看。因此,讲好中国故事,我们还需要更加地努力,还需要更多的青年加入其中,特别是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可以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大使。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讨论,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个世界,应该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这些年我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虽然谈不上每个市、每个县都去过,但大多数地方我都曾经用脚步丈量过。给我的感觉是,我去的地方越多,我觉得我越不了解中国。中国实在是太大了,太多元化了——北方人爱吃饺子,南方人爱吃米饭;福建春节的游神文化火遍全国,哈尔滨也迎接了很多来自南方的年轻人。这就是多元的中国。但其实大多数中国人并没有太多机会走遍全国,走遍全球,他们所了解的世界还是以自己周边的世界为主,因此,我们容易陷入到幸存者偏差中,陷入到信息茧房之中。说到这一点,如果年轻人要讲好中国故事,首先需要跳出幸存者偏差,不能陷入到自己的信息茧房之中,这是一个基本的逻辑。
除此之外,要讲好中国故事,还有一点非常重要。中国有句古语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另外一个话题,己所欲一定要施于人吗,你喜欢的一定是别人喜欢的吗?因此,我们在讲好中国故事的时候,也应该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一想,什么样的故事他们喜欢,同时也符合我们的主流价值观,从而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这两年不仅有中国的年轻人,也有外国来华留学生参与到讲好中国故事的过程中。这一代年轻人的国际视野都非常的好,但是他们往往对中国其实并不够了解,有时候带他们到西部调研的时候,他们会有很多的新认识、新感知,所以我个人觉得讲好中国故事的过程,也是他们深入了解中国、接地气的过程,这对于来华的留学青年一代也是很好的塑造过程。他们积极参与到讲好中国故事的过程中,不仅促进了中国年轻人跟外国年轻人友谊的升华,同时促进了双方对中华文化的全新的认识。
具体到青年一代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最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现有的资源优势,能够用好新媒体平台。在对外讲好中国故事时,要注重九个字——“说人话、切热点、有态度”。
一是要积极构建符合各个国家特点的话语传播体系。我们不能一成不变地用中国式思维来讲好中国故事,而是要用不同国家的语言和他们的思维方式来讲这些故事。通俗地说,就是到什么山,唱什么歌。二是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和现代信息技术传播中国故事。新媒体让每个人,特别是让年轻人都能参与到讲好中国故事的实践中。要学会使用国内外新媒体、社交平台的语言和方式,实现走出去、走进去。
越平实的语言,越接地气的故事,越能产生共鸣。更多通过学者、民间和青年一代的力量“走出去”面对面讲故事更容易让人接受。唯有方法得当、渠道合适,才能让别人听进去,更愿意相信和分享给身边人。
我们要学会“植入”。好的故事应该是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比如我们要讲好中国高铁的故事,无需不断的夸赞,只需要邀请一些外国朋友实地体会,感受高铁的速度、安全,他们自己会得出结论。
同时我们要学会“造境”。“造境”是传播学里的一个词汇,通俗解释就是能够栩栩如生、形象生动地描述一个事物,将没有来过的人能够身临其劲地带入到环境中。比如说熊猫在海外非常受欢迎,那么要怎么来描述它呢?可以通过图片、视频、VR的方式,让更多人走近了解来自四川的熊猫,憨态可掬的花花的形象可能就深入他们的心中。
我们还要学会“共情”。前两年云南大象北迁的故事,一开始大家没有在意,但是一路跟拍的动物保护者们,逐渐让全球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云南大象的一举一动,打通了人类很多共同的感情因素。最终,云南大象在西方媒体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和传播,这让以前那些带着滤镜看中国的西方媒体换了一个视角,看待中国的自然环境保护所取得的成绩,最终实现了“出圈”。
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中国的青年一代有义务、有责任,也有能力讲好中国故事。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我们需要通过共同努力,将优秀的中华文化传播到五湖四海,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本期嘉宾: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黄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