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中国”重大发现!大运河考古最新成果发布

导读: “考古中国”重大发现!大运河考古最新成果发布

齐齐哈尔时尚网小编提示,记得把"“考古中国”重大发现!大运河考古最新成果发布"分享给大家!

  7月12日,国家文物局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通报了浙江省绍兴市稽山中学遗址、江苏省盐城市沙井头相关盐业考古成果、河南省开封市北宋东京城景龙门遗址、江苏省淮安市城市考古考古成果。其中,稽中遗址首次在绍兴古城内确认越国建筑的存在,景龙门遗址目前考古发现北宋时期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都城城门遗址,庆成门、新路、板闸镇3处遗址反映了大运河沿线市镇发展、人地关系演变与河道治理与变迁。

  一、浙江省绍兴市稽中遗址

  稽中遗址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是一处战国两汉时期高等级建筑遗址。为配合当地城市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24年绍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展考古发掘。

  战国时期遗存包括1组大型建筑基址和1眼水井。建筑基址分布在东西长约48米、南北宽约36米的范围内,可观察到两种不同的基础构筑形式:一是由方形立柱、长方形垫板及垫板下圆木组成;一是由多条圆木横纵间隔叠压的筏状基础。水井为木壁,直径0.82米,经碳十四检测,距今约2500年左右。根据文献记载,推测为越国遗存。汉代遗存主要为建筑基址、水井、马坑,其中最为重要的发现是确认了4组建筑基址,其中甲组、乙组建筑残存面积约387、317平方米,丙、丁组建筑尚未完全揭露。首次发现包含墨书“会稽”、“山阴”地名的汉代木刺实物,以及汉代墨书“如律令礼”文字陶片。

  稽中遗址首次在绍兴古城内确认越国建筑的存在,为探寻越国都城提供重要线索。发现两汉高等级官署建筑,出土墨书“会稽”“山阴”等墨书文字,是两汉郡县考古的重要发现。

  二、江苏省盐城市盐业考古

  “十四五”以来,围绕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江苏盐业考古”课题,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盐城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在基本建设考古相关工作中,取得了一系列盐业考古新发现和研究成果。

  沙井头遗址位于江苏盐城市亭湖区,地处江淮沿海东部的古沙冈之上,考古发现规整的汉代道路,较为密集分布的水井,成规模、多类型的排水设施,以及房址等重要遗迹,出土大量瓦当、瓦片等建筑构件和日用陶器等。同时,在遗址周围发现10余处汉代建筑遗址和墓地。结合《汉书·地理志》等文献记载,初步推测沙井头遗址所在区域为西汉盐渎县城所在地,沙井头遗址各类建筑遗迹可能为盐渎县官署性质建筑。缪杭遗址位于盐城市东台市,考古发现唐代盐业生产中的引蓄水、摊场、淋卤等工艺流程相关遗迹,实证该遗址为一处唐代制盐聚落。后北团遗址位于盐城市大丰区,考古发现南宋至明清时期盐灶、淋卤坑等制盐遗迹,表明该遗址是一处自南宋延续至明清时期的制盐聚落。此外,考古调查已发现盐城境内百余处反映盐业生产、运输管理等不同类型的遗址,初步构建了历代盐业生产体系。

  沙井头等不同时期盐业遗址的考古发现,进一步明晰了我国江淮东部盐业生产历史发展脉络,对研究西汉以来中央政府对沿海地区盐业的管理,以及不同时期制盐工艺的技术传承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三、河南省开封市北宋东京城景龙门遗址

  景龙门遗址位于河南省开封市龙亭区,是北宋东京城内城北墙中部城门遗址。2023年至2024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配合城市建设对景龙门遗址进行了全面发掘。

  根据文献记载,北宋东京城景龙门沿用了五代后梁东京城兴和门,晚期进行了重修改建,现存遗址打破晚唐五代时期的旧汴州城北墙,在金元时期被废弃。城门整体结构为一门三道式,由门道、隔墙及两侧墩台构成。城门通阔约60米、进深约19.3米。门道均宽约5.6米,为排叉柱过梁式构造,两侧保留有地栿基础,碎瓦与灰土交替夯筑。隔墙均宽约4.7米,素土夯筑。两侧墩台宽约16.7米,墩台包砖逐层错缝露龈砌造。发现有金南京皇城北墙,墙宽8—10米,残高约2米,打破北宋晚期地面及北宋晚期包砖夯土台基。此外,考古发现保存较为完整的明代周王府遗存,包括北萧墙、农田、水井、道路、祠庙、别院等,农田共发现3块,平面近似方形,部分田垄仍清晰可辨;别院叠压于景龙门东门道及东墩台之上,坐北朝南,多进院落式布局,主体建筑包括厅堂、耳房、甬路、厢房、方亭等,生动展示了明代藩王的生活图景。

  景龙门遗址是目前考古发现北宋时期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都城城门遗址,为认识北宋东京城结构布局、建筑制度提供了重要实证,也是古今城市文脉传承赓续的又一生动案例。首次发现宋内城北墙与金南京皇城北墙并不重叠,为研究金代重修南京城提供了新的认识。

  四、江苏省淮安市城市考古

  2021年以来,为配合当地城市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淮安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对庆成门、新路、板闸镇三处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收获。

  庆成门是淮安旧城的西门,发现明清时期的城门门道2处、城台1处、瓮城1座,完整揭示出了庆成门主城门、瓮城及排水系统的整体格局。主城门以东还发现有六朝至明清的连续地层堆积和建筑遗存,完整反映了淮安城演变发展史。明清时期,河下、板闸和清江浦镇为淮安城外三大集镇。新路属河下镇的一部分,因洪灾废弃于明末天启年间。考古发掘揭示出一处保存完整、格局清晰的街巷类遗址。其中最为重要的发现是长75米、宽4米的道路,内部为沙土堆筑,外部用砖包砌,截面略呈拱形,与两侧分布的排水沟和辅路共同组成了遗址区的主干道系统,根据文献记载推测为明万历淮关榷使所筑“陈公新路”。板闸镇是一处明清时期市镇遗址,因黄河泛滥毁于清代乾隆年间,考古发现院落基址、道路、水沟、古河道和墓葬等遗迹,出土各类器物3000余件,大多为完整器。遗址布局规整、结构分明,以两条十字相交的主干道路及两条平行分布的主干沟渠为轴,整体呈西北—东南向分布。出土器物以餐饮厨具为大宗,蕴含浓郁的生活气息与市井风尚。

  庆成门、新路、板闸镇三处遗址再现了明清时期大运河沿线的繁荣景象,反映了大运河沿线市镇发展、人地关系演变与河道治理与变迁,是研究运河漕运、盐运和关榷税收等问题的重要实物资料。

原标题:“考古中国”重大发现!大运河考古最新成果发布 责任编辑:郑莉莉齐齐哈尔时尚网 qqdjx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