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耀中华|第九集《赓续文脉》

导读: 文化遗产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与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1月7日,大型

齐齐哈尔时尚网小编提示,记得把"文耀中华|第九集《赓续文脉》"分享给大家!

文化遗产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与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1月7日,大型通俗理论节目《文耀中华》播出第九集《赓续文脉》,解读分析如何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历史文化遗产的方式方法,探寻研究让中华文脉绵延赓续、文明薪火代代相传的创新途径。

积极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近些年来,古城古镇的旅游越发红火。2024年国庆节假期,古城苏州的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游客量超过119万人次。各地文化旅游部门越来越重视历史文化遗产和旅游的结合,充分挖掘自身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不断开发更加丰富的旅游业态,打造各具特色的历史文化旅游品牌。

在有着两千两百多年历史的福建福州,完整地保留了一片特殊的古老街巷——三坊七巷。在这浅浅的坊巷之间保存有二百多座古建筑,曾涌现出一百五十位进士、三百多位举人,走出了林则徐、严复、沈葆桢、陈宝琛、林觉民、冰心等三百余位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士。“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在这里,每一个拐角都能邂逅一段历史,和一个动人的故事相遇。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福州城市正在开放发展,三坊七巷面临拆迁,刚到福州任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了解情况后,立即召开了现场办公会,将福州市旧城改造中需要保留的名人故居做了妥善安排。三十多年过去,从“保下来”到“活起来”,千年古厝焕发出新的生机。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期间到访三坊七巷。他强调:“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

三坊七巷从“拆”到“修”,仅仅一字之变,却给文物保护带来了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张红军觉得三坊七巷和广东潮州在文物保护方面做法十分相似。二者都属于“微更新”和“微改造”,既注重保护文化的精华和古城风貌的多样性,也注重发展和创新,吸引了各类文化业态的进驻,成为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窗口。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王学斌强调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要秉持敬畏历史、热爱文化之心,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和最小干预原则,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要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愁就是承载在这些历史文化遗产之中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

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任万平通过数据展示出文化遗产不可估量的历史、艺术、科学的价值。我国现在有76.7万处的不可移动文物,国有的可移动文物是1.08亿件(套),它们像星星一样散落在中华大地上,也绵延在岁月长河里。

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

在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中,数不清的精美的文物和历史遗迹,鲜活地展现出三千多年前璀璨辉煌的中华文明。用来祭祀祖先的酒器“亚长”牛尊、作为下水管道使用的陶三通、把中国有据可考的历史向前推进了约一千年的甲骨片、考古队用小刷子一点点清理出的马车……小到指甲盖大小的工艺品,大到八百多公斤的青铜器,每一件文物似乎都在向我们诉说着三千年前人们的智慧与生活。

张红军谈到殷墟考古发掘工作表示,史前文明,主要是依靠考古成果来建构的,即使是有文字记载以后的文明史,也是需要通过考古来印证和完善的。在考古发掘之前,人们对商代的了解仅限于古籍里的记载,并没有更多的实物来证明商的存在。所以,有学者形容殷墟考古挖掘前的商王朝是文献里的商王朝。

任万平则强调了殷墟考古在整个中国考古年代框架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以殷墟为出发点,上下求索,可以追寻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年的文明史。考古既是在不断地发现遗存、探索历史,也是在不断地传承历史、弘扬文化。与考古文物每一次的相遇,都能让我们直观地去了解先人的生活习惯、思想情操、审美趣向。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坚定文化自信重要的物质载体。

王学斌认为,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文化事业。通过考古工作,将埋藏于地下的古代遗存挖掘出土,将尘封在历史中的文化基因揭示出来,延伸了历史的轴线,增强了历史的信度,丰富了历史的内涵,活化了历史的场景。要加强考古成果和历史研究成果的传播和转化,引导人们更好地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的历史脉络,认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以及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不断地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民族的自豪感。

让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

历史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精神财富。让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各地都涌现出了很多新的玩法。

山西的云冈石窟在探索文物保护与利用融合发展方面做出了新的实践和新的努力,通过数字化技术把整个云冈石窟的第12窟从大同“搬”到了深圳博物馆。首先通过手持三维激光扫描仪,多角度拍照,把文物本体的数据录入电脑并送回研究中心,下一步对数据进行集群运算一键式生成完整的模型,能够实现99%的文物细节还原。最终将十几米高的数据(模型)切割成了八百多块,通过3D打印技术打印出来,像搭积木一样搭在一起,便有了令人惊叹的复制窟。由于石窟的材质是砂岩,它的风化无法阻止的。通过数字化技术能够将文物现有的样子保存下来,可以让子孙后代感受到文物的博大精深。

科技是文物保护、文物传播过程中很大的助推力量。如今,很多博物馆、展览馆都在积极探索用数字技术开展文物的保护和传承,像“云游故宫”“云游万里长城”“数字中轴”“云上麦积”等等的应用程序,让人们足不出户就能漫游文化遗产所在地,领略珍贵文物的风采。

在江苏盐城新四军纪念馆中有一件灰色丝织、黑色锁边的旗袍。旗袍的主人叫王海纹,原名俞中和,她在国家、民族危亡之际,毅然放弃了优渥的家庭生活,投身革命,参加到当时在盐城开办的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1941年7月,日伪军集结两万多兵力对盐阜大地发动了大扫荡,鲁艺师生奉命转移。行至建湖县北秦庄一带的他们遭到了日伪军的包围,包括王海纹在内的8名女同学宁死不屈,投河牺牲。旗袍见证着王海纹作为一个年轻革命者的热血和青春,也见证着在这片大地上代代相传、永不熄灭的红色精神。

红色文物的背后,往往承载着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辉历史,记载了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它凝聚了我们的精神力量。

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柯军把三星堆的文物和昆曲的武戏结合在一起,创作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创意武戏《叱咤星河》。

柯军作为昆曲的传承人,入行已有四十个年头。作为非遗的昆曲,在当下有没有勇气去创造、如何去创造、如何面对未来,是柯军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他看来,要在保持昆曲本体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戏曲表演不是凭空创造出来的,它有着几百年的历史积淀。每一个传承者的身上,都有着一代又一代艺术家遗传下来的文化基因,每一件艺术作品都承载着老祖宗们留给今天的文化记忆和思想精髓。在保护和传承中不断地探索与创造,是戏曲发展的动力,戏曲不单要被观赏,终究要表达创作者对人和社会的思考,这也是戏曲未来应该有的样子。

近些年,一些非遗已经开始从小众变成热门了,但仍有一些非遗面临着尴尬的局面,找不到人来传承。针对这种现象,柯军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遗产,更是鲜活的艺术,跟社会是有呼吸的。只有通过传承和传播,让全社会知道它的价值,才会有更多的人去呵护它,去需要它。当非遗被需要的时候,这个非遗才能“遗”得下去。

张红军认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关键在于被当下的人们所需要。比如昆曲的发源地江苏苏州,就一直致力于把昆曲和文旅相融合,推出了一系列山水园林中的沉浸式昆曲演出,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昆曲、喜欢昆曲、爱上昆曲文化,从而实现对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任万平提出,要让非遗在现代生活中绽放出迷人光彩,必须找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代人需求的连接点。在活态传承中有效地保护,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非遗就能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展现当代价值。

王学斌认为,保护非遗需要见人、见物、见生活。要多创造符合当代人审美和需求的非遗作品和非遗产品,这样才能够真正地让非遗在我们现代生活中源源不断地绽放出迷人的光辉。

辉煌灿烂的文物古迹、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蕴含着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密码和动能。我们要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把历经沧桑留下的中华文明瑰宝呵护好、弘扬好、发展好。

齐齐哈尔时尚网 qqdjx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