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佛系”的三个写作角度
齐齐哈尔时尚网小编提示,记得把"有关“佛系”的三个写作角度"分享给大家!
考题回顾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2019 年 12 月,“佛系青年”词条刷遍朋友圈,火遍网络。“佛系”的含义是一种与世无争、怎么都行、不大走心、随遇而安、看淡一切的生活方式。
该词流行之后衍生出“佛系追星”——希望远离纷扰,转而追求一种心如止水、不动怒、不吵架、不控评的一种爱与和平的追星状态,“佛系考研”——能考上就读,考不上就算了,看得进书就看,看不进就睡会儿——等一系列的词语。
印度小说家普列姆昌德曾说:在人类生活中,竞争心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东西。英国经济学家
马歇尔则说:竞争可能是建设性的,也可以是破坏性的。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写一篇论述类文章。要求: ①立意自定,标题自拟;②不少于 800 字。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命题思维
综观材料,不难看出:“佛系”的态度是“平和无争”,普列姆昌德从人类生活的宏大视角肯定了“竞争心”的积极意义,而马歇尔则辩证地指出了“争”可能产生的两面性结果。可以说,话题就是“争”与“不争”的人生态度的选择。
基于这个话题确立论点,可以有如下三个方向:
(1)不争输赢,平淡随顺过生活;
(2)锐意拼争,执着坚持守初心;
(3)掌握好争与不争的尺度,做一个真“佛系”。
细细思量,网络时代骤然产生的“佛系”文化现象之所以能够迅速蔓延,并随之产生大量的文化副产品,除了得益于互联网的强大扩散功能,还有一点就是它与每一个普通人的感受“若合一契”,“扎心了”。
于是这个表面上看起来只是个体生活态度选择的命题,实际上在引导着我们去探究“为什么我们的社会形态下会产生某类文化现象”这一社会学问题。
所以写作时,无论选择哪个立意,都应该紧扣时代背景,认真思考观点成立的条件,有的放矢地写出好文章。
名师立意
01
立意方向 1
不争输赢,平淡随顺过生活
马歇尔说竞争“也可以是破坏性的”。那么,竞争为什么会产生破坏性?本该意气风发、指点江山的青年人为什么会选择随遇而安?
物质主义时代,人人争利,矛盾丛生,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何以脱困?这些问题,是写作者理解材料时应该考虑,也必须考虑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答,会自然生发出“不争输赢,平淡随顺过生活”的观点。
“争”是为了赢,就会有尔虞我诈,巧取豪夺,纷争不断,无论是国与国之间,还是人与人之间。大争之世,矛盾需要调和,关系需要缓和,心态需要平和……人生本该如庭前花开落自然随性;如天边云卷舒,去留无意。
02
立意方向 2
锐意拼争,执着坚持守初心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这里的“奋斗”可以理解为“锐意进取”。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意味着“锐意进取”的社会风气会渐渐淡薄。年龄对一个人的锐气是有影响的,这毋庸置疑。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如果年轻人都开始追求平淡、无争,追求阔达、散淡,那么,从小的方面而言,年轻人的潜力将无从激发,年轻人的生命也将因无为而残缺;从大的方面而言,社会生机将不复存在,社会发展也将无以延续。
所以,在看破红尘般的“佛系”态度大行其道的今天,大任始承的中学学子,提出“锐意拼争,执着坚守初心”的观点难能可贵。如果能以此指导自己平时的行为,达到做人与作文的一致,就更展现了中学生作为一个公民的责任意识,这应该是每一个老师乐见的。
03
立意方向 3
掌握好争与不争的辩证法,做一个真“佛系”
云淡风轻、浑不着意固然好,但必须守住一条:总得有走心的地方。处处不坚持,事事随大流,那只能是淹没于人潮、迷失掉自我。这说的就是“分寸感”的问题。
作文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观点,每一种观点都各有成立的定义域。
该坚持什么,放弃什么;该在意什么,随意什么,是我们面对这个命题时应仔细考虑的问题。修佛者坚持“诸恶莫做,众善奉行”,放下“贪嗔痴慢,烦恼障碍”,足见真佛系奉行的是有所坚持之后的断舍离。
太过执着,事事执着,生命之重令人沉沦;太过随意,事事随意,生命之轻使人缥缈。唯有掌握好了争与不争的辩证法,才能让“竞争心”成为印度小说家普列姆昌德所说的“具有重大意义的东西”。
考场佳作
“佛系”竞争
◎ 一考生
苏格拉底曾坦言:“一无所需最像神。”确然,人生的智慧在于自觉限制对外物的需要,以便不为物役,达到精神的自由。但网传之佛系却只是对此智慧的歪曲。于我所见,“佛系青年”的随性不是淡泊而是逃避,不是通达而是自卑。他们的行为折射出的是不愿“为美丽的花浇注血汗”,更是害怕在残酷的现实竞争中面对失败。他们找到了看似高明的理由去解释自己的懦弱,事实上,也只是“为了避免结束”而“避免了一切开始”的不负责任,是永难达到追求精神之自由的圆融之境的。
我不能否认佛系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无为之哲学。但无论如何作为理性的动物,人原本就兼具神性和兽性。若说淡泊无争透射出了人之神性,那么竞争的本能就是一种野性的激励,它是我们生而为人的天性,亦是人的使命。
如周濂所言,“荣誉、卓越、至善这些概念从来都只与少数人存在概念上的勾连,它们天生就是层次概念”,既然如此“我们不可能妄求所有人都平等地分有卓越,这在概念上就是不可能的”,那么,谁该获得这些标签呢?
显然,这般殊荣是竞争而来的。有人认为,陷于竞争是一件可耻的事,它让人充斥着无尽的物欲气息。实则不然,竞争不一定是一件全然物质性的活动,它可能出于追求,也可能出于信仰,甚至,即使它包含物质的一面,为人者非神,又怎么避开物质的囚笼呢?
况且竞争,确有其推动个人乃至社会发展的效果。它让你发现自身的不足,看到社会的缺陷,并在它的鞭策下,不断完善自我,发展社会。我难以想象一个无欲无求的社会是如何前进的,那样的社会必将如一潭死水,了无生机。没有新泉的流入,它最终的结果除了腐朽,我想不出其他。
当然,竞争也必然存在破坏性。而其破坏性的降低,就需要人们以更“佛系”的姿态去比较去争抢,简言之,此处的“佛系”已不同于网传之概念,它要求人们以真正的大胸襟,为更慈悲的信念,坚守着道义去竞争,在竞争时心怀天下,无愧梦想;在竞争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对手,他也不再是完全意义上的敌人,而是你另一种形式的朋友。面对他,你不是仇恨,不是畏惧,而是怀着大气度,微笑着祝福:“去吧,但愿你一路平安。桥都坚固,隧道都光明。”
如此,在这个残酷的世界里,你也能自在地主宰自己的神性与兽性,无愧自身,无愧道义,以优雅而舒适的姿态,做一个充满佛性的竞争者了。
阅读 英国 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