擒获明朝皇帝的瓦剌部,后来杳无音讯?
齐齐哈尔时尚网小编提示,记得把"擒获明朝皇帝的瓦剌部,后来杳无音讯?"分享给大家!
在周王国前期,最高为周王国的国王,国王以下为诸侯,据说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即晋国、齐国等国的国君,而诸侯以下,为卿、大夫、士。诸侯的封地是诸侯国,卿、大夫、士的封地是采邑。
到了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也纷纷升级为王国。各诸侯国之中,秦国的制度比较特别,与中原国家不同,中原各国君主以下,为卿、大夫、士,而秦国君主以下,则为二十级军功爵位,必须以军功取得。
后来的刘邦,虽然是楚国人,但是他是实际上的关中王,与项羽征战,是以关中为基地进行的,因此,在不小的程度上,汉承秦制,汉帝国继承了秦帝国,秦国的军功爵位,分为二十等级,汉帝国完全继承。秦王国时期,其本身是诸侯国,在升级为秦帝国之后,则没有诸侯这一级了,而汉帝国则综合了秦王国和秦帝国这两个时期,在二十级军功爵位之上,有诸侯,诸侯当时只有国王一级,专门封给刘家皇族成员。
具体是:
诸侯:国王;
二十级军功爵位,最高为二十级,最低为一级,自上至下,分别是:列侯、关内侯、大庶长、驷车庶长、大上造、少上造、右更、中更、左更、右庶长、左庶长、五大夫、公乘、公大夫、官大夫、大夫、不更、簪袅、上造、公士。
秦汉的军功爵位,有些类似于现代的军衔,以现代参照一下,大致上,公士相当于现代军队的下士,上造相当于上士,而不更、簪袅则相当于军士长,再往上,以此类推。
军功爵位的次高级,关内侯,无封地,有食户,可以食租税。
军功爵位的最高级,列侯,有封地,列侯的封地为一个县,户数为一万户左右,因此,称为万户侯。需要说明的是,汉帝国皇族诸侯王的嫡长子,继承王位,而嫡长子以外的儿子,则也封为列侯。列侯的具体例子,如,朱虚侯刘章、冠军侯霍去病、博望侯张骞、定远侯班超等等。霍去病的侯爵封地为南阳郡冠军县,张骞的侯爵封地为南阳郡博望县,后来三国刘备火烧博望坡,就在此处。
在东汉时期,列侯又分为县侯、乡侯、内乡侯、亭侯、内亭侯,大致来说,县侯的封地是一个县,乡侯的封地是一个乡,亭侯的封地是一个村;至于内乡侯、内亭侯,意思是都市里的列侯,没有封地,只有食户,可以收租,食租税。
至于关内侯,则仍比列侯低一等。
缴租税的户数,具体是:县侯八千到一万户,乡侯四千到五千户,内乡侯两千户,亭侯五百户,内亭侯三百户一千口,关内侯三百户五百口。
县侯,以县名为封号,但称呼中不必说出“县侯”两字,而是可以直接说“侯”,比如,东汉三国时期的吕布,封为温侯,爵位是县侯,封地是温县,直接称温侯;而乡侯、亭侯,可以以所在县为封号,但必须表明是乡侯、亭侯,比如关羽,由曹操实际掌权的朝廷加封爵位,爵位是亭侯,封地在汉寿县境内,因而称汉寿亭侯。
乡侯、亭侯也有以美称或方位为封号的,比如,诸葛亮封为武乡侯,爵位是乡侯,封号为武,张飞是西乡侯,爵位是乡侯,封号为西,曹魏也有几位西乡侯和武乡侯,以及左乡侯、右乡侯等。至于内乡侯、内亭侯,则都是相应低一等,常常是没有封号的。
别小看乡侯、亭侯,他们的爵位,与县侯同样,都是列侯,是侯爵,是军功爵位中的最高一级,再上面,就是诸侯王一级了,如曹操的魏国国王,而国王再往上就是皇帝了。
曹操将诸侯和军功爵位做了不小的改变,诸侯本来只有国王一级,他增加了公爵一级,他就是先当的魏公,又升级为魏王的。
曹操建立了魏公国,然后又升级为魏王国,后来,曹丕篡汉,汉帝国结束,魏王国升级为魏帝国,取代了汉帝国。曹魏在国王和军功爵位之间,增加了五等爵,即,恢复了周代的公侯伯子男,而军功爵位则被淡化处理了,不但等级下移,降级,并且只剩了几个级别,而且还改了名,已经不再重要了。至此,曹魏建立了新的统一的爵位体系,其主体是,王公侯伯子男。
曹魏的爵位等级:
国王、郡王、县王、郡公、县公、乡公、大国侯爵、次国侯爵、大国伯爵、次国伯爵、大国子爵、次国子爵、男爵、县侯、乡侯、亭侯、关内侯、名号侯、关中侯、五大夫,等等。
比如,晋王司马昭,爵位为国王,沛王曹豹,爵位为郡王,而起兵反抗司马氏的魏帝曹髦,他即帝位以前的封爵是高贵乡公。
晋帝国时期,基本上继承了曹魏的爵位制度。晋帝国的爵位等级:
大国国王、次国国王、小国国王、县王、郡公、县公、大国侯爵、次国侯爵、大国伯爵、次国伯爵、大国子爵、次国子爵、男爵、县侯、乡侯、亭侯、关内侯、名号侯、关中侯,等等。
比如,琅琊王司马伷,就是大国国王,赵王司马伦,就是次国国王,太原王司马辅,就是小国国王,南宫王司马承,就是县王。
南北朝时期,北魏帝国,首次出现亲王的爵位。北魏帝国的爵位等级:
郡王(亲王)、郡王(始蕃王)、郡王(二蕃王)、郡王(三蕃王)、开国郡公、开国县公、散郡公、开国郡侯、散郡侯、开国县侯、散县侯、开国县伯、散县伯、开国县子、散县子、开国县男、散县男、乡男、名号侯,等等。
之后的北周帝国,将以前“军功爵位”的残余彻底清除,即,与北魏帝国相比,去掉了残余的“名号侯”,爵位体系首次完全彻底地变为王公侯伯子男。
隋帝国,首次将亲王和郡王列为不同的两个等级。隋帝国的爵位等级:
亲王、嗣王、郡王、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县侯、开国县伯、开国县子、开国县男。
比如,晋王杨广,爵位是亲王,唐国公李渊,爵位是国公。
唐帝国的爵位等级基本上继承了隋帝国:一曰亲王,食邑万户,正一品;二曰嗣王、郡王,食邑五千户,从一品;三曰国公,食邑三千户,从一品;四曰开国郡公,食邑二千户,正二品;五曰开国县公,食邑一千五百户,从二品;六曰开国县侯,食邑千户,从三品;七曰开国县伯,食邑七百户,正四品上阶;八曰开国县子,食邑五百户,正五品上阶;九曰开国县男,食邑三百户,从五品上阶。
宋帝国的爵位等级继承唐帝国:亲王,正一品;嗣王、郡王、国公,从一品;郡公、开国郡公,正二品;开国县公,从二品;开国侯,从三品;开国伯,正四品;开国子,正五品;开国男,从五品。
元帝国的爵位等级继承宋帝国:亲王,正一品;郡王,从一品;国公,正二品;郡公,从二品;郡侯,正三品;郡侯,次三品;郡伯,正四品;郡伯从四品;县子正五品;县男从五品。
制度的继承,后者继承前者,特点很相似,因而,在历史上,因制度相似,从而,秦汉合称,魏晋合称,隋唐合称,唐宋合称,宋元合称,而接下来则是明清合称,因为,这两个帝国与之前各帝国都不一样,明清以变态的专制统治著称,因而,其爵位体系也颇具其专制特色,出现了凌驾于各级官员之上的超品。
明帝国的爵位体系分为两套,一套为皇族爵位,一套为功臣爵位,其中,功臣爵位包括公侯伯三等,而封给朱明皇族的皇族爵位则复杂很多,朱元璋时期,皇族爵位:亲王、郡王,这两级为超品;亲王世子,一品;郡王世子,二品;镇国将军,三品;辅国将军,四品;奉国将军,五品;镇国中尉,六品;辅国中尉,七品;奉国中尉,八品。
朱棣篡位后,为了平息皇族其他成员的情绪,遂将皇族爵位的品级大肆提升,改为:亲王、郡王、亲王世子、郡王世子,皆为超品;镇国将军,一品;辅国将军,二品;奉国将军,三品;镇国中尉,四品;辅国中尉,五品;奉国中尉,六品。
在制度上,清帝国在不小程度上继承了明帝国,因此,其爵位体系也是分为皇族爵位和功臣爵位,其功臣爵位包括公侯伯子男等,而其封给爱新觉罗皇族的皇族爵位,与明帝国相比,超品爵位所包括的级别更多,超品爵位,高于一品大员,凌驾于各级官员之上,而只有中下等级的贵族才是与各级官员同范围的,与官员的各等级相对应。
明帝国皇族人口很多,而清帝国,不但皇族人口很多,并且还有八旗其他成员,明清这两个专制帝国,其特权阶层都是疯狂地剥削民众、贪婪地榨取百姓血汗,相比之下,汉唐两宋要正常得多。
主要内容就是这些了,最后,再举个关于爵位等级体系的实例。专制的明清过于变态,还是回到正常的古代,具体看看东汉末期的诸侯和军功爵位,注意,所举的这个例子说的不是曹魏建国后的统一的爵位等级,此时还是汉帝国时期,爵位分封等级仍然包括诸侯和军功爵位两大类。
建安十八年,汉献帝册封曹操为公爵,曹操建立魏公国,加九锡,魏公国是汉帝国境内的诸侯国,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性质相同,建都邺城。在册封过程中,曹操自然要推辞一番,文武官员们则纷纷劝进,这些劝进的官员,都是曹操的亲信,包括:
中军师陵树亭侯荀攸、前军师东武亭侯钟繇、左军师凉茂、右军师毛玠、平虏将军华乡侯刘勋、建武将军清苑亭侯刘若、伏波将军高安乡侯夏侯惇、扬武将军内亭侯王忠、奋威将军乐乡侯刘展、建忠将军昌乡亭侯鲜于辅、奋武将军安国亭侯程昱、太中大夫内乡侯贾诩、军师祭酒千秋亭侯董昭、内亭侯薛洪、南乡亭侯董蒙、关内侯王粲、祭酒王选、袁涣、王朗、张承、任藩、杜袭、中护军国明亭侯曹洪、中领军万岁亭侯韩浩、行骁骑将军安平亭侯曹仁、领护军将军王图、长史万潜、谢奂、袁霸等。
在这次活动中,曹操的魏国公爵,是诸侯;而劝进的文武官员们,不少也是有爵位的,包括列侯和关内侯,他们的爵位,属于军功爵位,等级低于诸侯。
这些列侯和关内侯,按爵位高低,排列如下:
乡侯:高安乡侯夏侯惇,华乡侯刘勋,乐乡侯刘展;
内乡侯:贾诩;
亭侯:陵树亭侯荀攸、东武亭侯钟繇、清苑亭侯刘若、昌乡亭侯鲜于辅、安国亭侯程昱、千秋亭侯董昭、万岁亭侯韩浩、南乡亭侯董蒙、国明亭侯曹洪、安平亭侯曹仁;
内亭侯:王忠、薛洪;
关内侯:王粲。
来解读一下这些列侯和关内侯的封号,夏侯惇是高安乡侯,高安县位于东吴境内,因此,这里的高安,不是县名,而是美称,华乡侯刘勋、乐乡侯刘展,其封号也是美称;贾诩,内乡侯,没有封号;在各位亭侯中,清苑亭侯刘若,意思是封地位于清苑县境内的亭侯,清苑县,当时属于河间郡,安国亭侯程昱,意思是封地位于安国县境内的亭侯,安国县也属于河间郡,而千秋亭侯董昭、万岁亭侯韩浩、国明亭侯曹洪等,其封号都是美称;两个内亭侯,王忠、薛洪,没有封号;关内侯王粲,比列侯低一等,也是没有封号的。
这个实例,可以比较清楚地说明东汉的爵位分封等级。
曹操 帝国 战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