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战鼓,古称罐鼓
齐齐哈尔时尚网小编提示,记得把"蒙古战鼓,古称罐鼓"分享给大家!
蒙古战鼓,古称罐鼓。蒙古族棰击膜鸣乐器。又称大鼓、军鼓。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一带。
历史较为悠久,早在成吉思汗时代(1162年—1227年),战鼓已广泛用于宫廷和军旅之中。《蒙古秘史》载:“宿卫掌管旗纛、鼓乐、武器”。新译简注《蒙古秘史》又载:“祭我认望之纛矣,擂我黑牛皮幔,响声冬冬之鼓矣!”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1254年—1324年)在《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述当时蒙古军旅生活 时写道:“在去打仗之前,他们一定要等待领袖的罐鼓声。等到罐鼓发声后,大半的人都要去奏他们的乐器和歌唱。”说明这种大鼓是古代蒙古族军队在战争中使用的战鼓。
古代蒙古战鼓,有长筒形和锥筒形(又称罐筒形)两种。前者适合立置于战车前部两侧,后者适于在战马上使用,将两面战鼓用皮条拴于鼓环、捆绑在战马腹部两侧。鼓框用木板拼粘制成,鼓面直径50厘米左右,鼓框高80厘米左右,两面蒙以牛皮,皮面边缘以三排鼓钉固定。鼓棰木制,棰头略大,棰尾修削出卡手之柄(防手滑脱),并系以红绸条为饰。据说使用前,鼓皮先涂油一层,稍后将油擦去,待风干后才能敲击。
明代以来,战鼓已改变原来旧制,而成为扁圆形。鼓框多用椿、色、桦、桑、杨等木材制作,双面蒙以牛皮为面,皮边用单排鼓钉固定,鼓框两侧设有两个鼓环。战鼓规格不一,大小有别,鼓面直径52厘米~100厘米、鼓框高20厘米~34厘米,发音较堂鼓低,但很响亮。主要用于民间器乐合奏、舞蹈、灯会、杂技和锣鼓队中。但遇有庄严、隆重之场面,仍要使用长腔大鼓。演奏者技艺高超,可以边击边舞。
发音较堂鼓低,但很响亮。行进中,一般由前面的人系带背负,后面一人敲击,或演奏者系带斜挂在肩上敲击。也可置于木制鼓架上演奏。
战鼓大小不一,以鼓面直径而分,有27、33、40、46和54厘米五种规格,它们的鼓身分别高17、20、24、30和34厘米。制作战鼓用材与堂鼓相同,但鼓身也可用椴木制作,中部装有2—4个鼓环。用木棰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