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明月 11 魏取陶卫(公元前253年):魏冉的两份相左的评价(2)
齐齐哈尔时尚网小编提示,记得把"秦时明月 11 魏取陶卫(公元前253年):魏冉的两份相左的评价(2)"分享给大家!
之后,秦昭王终于在范睢的劝谏下,罢免了穰侯,把他赶回了他的封地‘陶’。穰侯离开赶赴自己封地的时候,车队有千乘之多。之后,穰侯就死在了封地陶,并葬在那里。在穰侯死后,秦就收回他的封邑,设置为陶郡。
在范睢的描述里穰侯就是一个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损害秦国利益的小人。而太史公在《穰侯列传》结尾是这样评论的,穰侯是秦昭王的亲舅舅。秦国之所以能够向东方扩张,削弱诸侯,秦昭王还曾经一度称帝,天下人都对秦俯首听命,这都是穰侯的功劳。等到他富贵到了极点的时候,有一个人开始游说,他就被罢免被驱逐出朝廷,最后落得一个忧郁而死的结果,何况那些寄居在秦国客卿呢?
这两人对同一个人的描述是大相径庭。范睢说因为穰侯为秦谋不忠,所以,秦国不能称霸天下。而在太史公的笔下,秦国在穰侯的辅佐下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并且还称帝了。这两人到底谁说的对呢?
如果只看太史公对穰侯的评价,那么,可以认为穰侯对秦国是有大功的。但是,太史公对于穰侯为什么会被罢官驱逐的原因一点都没有提及,仅仅说就是有一个人游说了秦昭王。给读者的感觉是,穰侯遭到了不公正的待遇。
无论是范睢,还是太史公,他们都没有说谎,他们说的都是事实。但是,他们两人为了自己的目的,都只说出了部分的事实。
范睢站在秦昭王的立场,为了要证明穰侯在损害秦国的利益,于是他专门挑穰侯的那些过失来讲。但是太史公出于什么目的,为什么要为穰侯遮丑呢?难道他不知道穰侯有私心吗?这是不可能的。他是在为穰侯鸣不平,一个有大功与秦国的人仅仅是因为有一个说客说了他的坏话就被罢免驱逐了,更别说他还是秦昭王的亲舅舅。这样的描写,让读者很容易得出这样一种结论,秦是一个不公正的国家。这符合太史公对秦的评价,他说贾谊在“过秦论”中的结论是正确的,秦是一个不施仁义的国家。可是穰侯真的是因为一个说客而失势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