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失落五千年的古城(3)

导读: 由于之前的条件所限,学术界仅仅对最大规模和最小规模的城址进行了系统发掘,大量中等规模的城址一直没有开展过持续的聚落考古工作,从而影响了屈

齐齐哈尔时尚网小编提示,记得把"寻找失落五千年的古城(3)"分享给大家!

由于之前的条件所限,学术界仅仅对最大规模和最小规模的城址进行了系统发掘,大量中等规模的城址一直没有开展过持续的聚落考古工作,从而影响了屈家岭古城网络体系的整体研究。为弥补这一缺憾,2012年至今,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荆门市博物馆、沙洋县文物管理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湖北沙洋城河遗址开展了系统发掘和持续研究,希望以此了解屈家岭文化中等规模城址的功能布局和社会结构。

长达7年的考古工作表明,城河遗址的保存面积约70万平方米。作为屈家岭文化在汉水西部的一个区域性权力与信仰中心,它以体量宏大的城垣、规则有序的水系、引人关注的大型院落建筑、葬俗独特的墓地等一系列相关遗存,再次实证了5000年前后长江中游地区史前社会发展的物质文化成就,为我们了解屈家岭文化中等规模城址的功能布局打开了一扇窗户。

筑城的智慧

种种考古迹象为我们描摹出这样一幅画面:5000年前的一个冬天,城河的先民们开始修筑这座古城。地点早已选定,但那里被各种杂草灌木之类的枯枝败叶覆盖着,砍伐清理太费事。于是用火,一烧了之。城墙用料显然是就近取材、因地制宜的结果。先民们把附近挖来的土进行混合加工,再一层层堆砌、夯实,城墙就一点点“长高”了。

水是生命之源,不可或缺;而南方又是多雨的,易成水患。如何处理水,体现着先民的智慧。遗址上处处可见先民对水的利用和改造。在城墙内坡的地面,有规整的排水沟渠,雨水顺着城墙流到沟渠中,再汇聚到固定区域,有效防止了水流对城墙根基的冲刷破坏。城墙的外侧,有完备的“护城河”环绕,最宽处达61米,最深处有6米以上。与“护城河”呼应,城墙东南、西北及北部中段均设立有水门,城外的河水从西北、北部两处水门进入城内,又分别从西、东两处水道汇集于东南水门,进而借助人工沟渠排至城外的自然河流。如此,既保证了城内大量人口的生产生活用水,又避免了旱涝之灾,体现了娴熟的水资源利用和管理模式。

齐齐哈尔时尚网 qqdjx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