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一去不复返——“拾粪画家”黄鹤的悲欢人
齐齐哈尔时尚网小编提示,记得把"黄鹤一去不复返——“拾粪画家”黄鹤的悲欢人"分享给大家!
黄鹤一去不复返
—— “拾粪画家”黄鹤的悲欢人生及其画作
汪立军
黄鹤(1893—1957),号松仙。宣城东南乡张家桥人。……自幼酷爱绘画,尤善画人物,笔法生动、设色淡雅,并富有浓郁的时代特色,深受里人喜爱。
他一生清贫自守,从不趋炎附势,常用画笔直抒胸臆,表达其爱憎之情。……他一生默默作画于民间,当地乡亲尊其人,爱其画,并敷陈出许多带有传奇色彩的美好传说。
——节选自《宣城县志》
一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夜读县志,惊异于宣城近现代画史上走过的这位高人,生逢乱世,埋没于乡里。文字的描述很简单,就像画家简单的生活和生不逢时的命运,叹时也、命也。在黄鹤先生离世半个多世纪后,我们有幸走近他,尽管昔人早已骑鹤去。2011年3月6日,王景福、张敬波、程晓文、曾国胜、汪立军,一路风雨,寻访画家黄鹤先生遗作。那一天,冷雨、凄风、浓雾,我们看不清前路,也看不见后尘。车行驶的异常困难,恶劣的天气,让我们几乎有放弃寻访的念头。可是,想着这位身世坎坷的画家,便立即坚定了前行的勇气和决心。
孙埠镇张桥村,黄鹤先生侄子黄志坚一家都在等着我们。八十四岁的黄志坚老人是黄鹤三弟的儿子,正生着病,但听说我们来看大伯的遗作,很主动地和我们说起过去的那些记忆中的事。
黄鹤侄黄志坚接受电视台采访
宣城电视台在黄家采访
黄鹤,谱名黄承道,号松仙,单字鹤,以字行,祖籍安徽桐城,1893年出生于宣城孙埠张家桥,父亲黄以文精通阴阳学,家境清贫,黄鹤就出生在这样一个普通农村家庭。年少时的黄鹤读过几年村里的私塾,十三岁时,被父亲送到孙埠一家张姓粮行当学徒。枯燥和单调的学徒日子他开始对画画产生兴趣,甚至着迷到一发不可收的地步。一年的学徒时间下来,他对粮行的生意之道几乎一无所知,甚至连基本的算盘都拨弄不了。在粮行学生意的那些日子,他将业余的时间几乎全用在学画上,每到夜晚粮行关门打烊之后,他就躲在粮行住宿的楼上沉迷于他的绘画世界。粮行的管事看到深夜的楼上还亮着灯光,就上楼来探个究竟,一看原来是学徒的黄鹤躲在楼上临摹古画,好心的管事多次提醒他说:“你是来学生意的,不是来学画的。”可是,“不务正业”的黄鹤似乎着魔了一般地屡教不改。无奈中,16岁那一年,父亲遵从黄鹤自己的意愿,把他送到泾县一位名画家章绍眉门下学习绘画。
章绍眉,字汝祺,号齐云山樵,泾县茂林人。生于同治八年(1869年),其人虽家道贫寒但聪颖好学。艺术活动在光绪到民国初期。擅长人物、花鸟,兼作山水。常作人们喜爱的“四爱图”(“四爱”是指王羲之爱鹅、陶渊明爱菊、苏东坡爱砚、林和靖爱梅),仕女,水浒、三国人物等。贯用秃笔作画,线条古拙,构图新颖。还擅长以泾川风光绘入山水作品,如《大蓝山图》、《水西风光》、《桃花潭》、《待渡图》、《深山观瀑》以及《西施浣纱》、《李白醉酒》等历史人物图,作品用笔精到,风格独特。其叔父章介眉(1821—1891)也长于绘事。所作山水、人物笔墨简练,偶作花卉,颇得时誉。他所作的“虬髯客”人物画,着墨不多,但气象不凡。在泾县民间,这两位叔侄画家的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很多地方的住宅、店堂、书院中经常看到他们的画。
章绍眉作《山水图》
章绍眉作《吉星高照》
章绍眉在50岁时曾应清末举人、泾县安吴人王颂文举荐,到汉口朱家花园朱重庆处画画。朱乃是泾县黄田人,与王有同榜之谊,出身巨商。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娶茂林人、山东巡抚吴廷斌侄孙女为妻。老乡之间存在的关系让章绍眉与朱重庆的交往没有障碍,汉口之行对章绍眉很有益处,也成为他艺术创作道路上的新起点。这一时期,他看到了很多绘画高手的作品,以此促进了自身艺术水平的提高。这时,除了皖南的一些知识分子、商人、寻常百姓向他求画外,厦门、上海、南京、安庆等城市也常有人来信索画。由于时局不稳,去汉口不到三年的章绍眉仍回到泾县,以后常住宣城孙埠。此后章绍眉作画常常落款为“作于宣城”。
当我们把章绍眉的艺术之门打开的时候,我们意外发现年过半百的章绍眉和年少的黄鹤长期相交的生活节点,从16岁到29岁之后的几年,黄鹤都可能断断续续地追随章绍眉的左右,并奠定了他的绘画风格终生受其师章绍眉的影响。
二
黄志坚老人让家人小心翼翼地打开一幅尘封已久的画作,这是一幅黄鹤创作的《关圣夜读》的大幅人物画,画面展开后,让风雨背景下的农家堂屋一下子鲜亮起来。
《三国演义》中描述关羽:“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若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眉卧蚕,相貌堂堂,威风凛凛”。 画中关圣人一手捋髯,一手捧书,画家精心刻意地描绘了关羽非同一般的丹凤眼和卧蚕眉,那凤眼不怒而威,卧蚕似立,英气逼人。关羽有美须髯,万人之敌、忠义双全,画面中人物须发苍髯,丝丝如针,手捧《左氏春秋》若有所思。再看那身后手持青龙偃月刀的周仓,身材高大、黑面虬髯,两臂好似有千斤之力,这关西大汉怒目圆瞪,一脸茫然,与关羽的神态自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画中色彩鲜明,细节的刻画精微工致。
黄鹤作《关圣夜读》
据黄志坚家人回忆,黄鹤每次画“关圣人”都会沐浴更衣,严肃认真对待,每有创作,必先以废宣纸卷成笔捻,先燃后灭,以作打稿之炭笔。勾稿落笔稍不如意,必先弹擦干净,不留一丝痕迹。然后反复勾勒点染,待到画作即将完成,便将作品悬挂细细推敲,调整完成后题诗落款,极尽经营之讲究。此幅《关圣夜读》款题“丁亥夏四月上旬,松仙黄鹤薰沐敬写。”(1947年农历四月上旬),薰沐敬写,这是黄鹤的作画状态,更是他对画中人物由衷敬仰的真实写照。
由于黄鹤所作的关公生动传神,很受邑人喜爱,一时求画者众。当地流传这这样的故事:有一天夜晚,乡人夜起,见堂屋夜放灵光,近看乃黄鹤所作之关圣,大惊,遂拜而再拜。民间的传说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黄鹤的画雅俗共赏,具有“造化入画,画夺造化”的艺术魅力。
1936年,在好友、宁国籍画家鲍凯教授的引荐下黄鹤前往上海哈同花园,准备在此筹办画展。在上海,黄鹤有机会结交了不少书画同行,趁机向他们请教画艺。
哈同花园是犹太人哈同夫妇在上海兴建的最大的私人花园,1904年始建,占地数百亩,建筑闳丽,是典型的中国式园林,为当时沪上私人花园之冠,被誉为“海上大观园”。近代的历史名人孙中山、蔡元培等人都曾来过园中,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从海外返国曾在哈同花园小住,之后到南京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哈同夫妇还热衷于中国古典文化,在园内开办了仓圣明智大学,这是一所从小学到大学的全日制学校,学生的膳食、住宿和学杂费全部由园内提供。课程则侧重于中国古代文字、古董和典章制度,聘请的学者包括王国维、章一山、费恕皆、邹景叔等。他们还曾出巨资收集河南安阳出土的大批甲骨,并请著名学者罗振玉等在此整理。1916年,刚刚来上海不久,同样生活拮据的画家徐悲鸿在报纸上看到哈同花园仓圣明智大学征集仓颉画像的启事,便着手创作,想以此挣点稿费,结果在众多的应征稿件中,徐悲鸿创作的稿件脱颖而出,不仅得到了一笔高额的奖金,而且还受邀住进哈同花园作画,同时还被聘用为哈同花园的美术指导和仓圣明智大学美术教授,走进哈同花园,改变了徐悲鸿一生的际遇。
上海爱俪园(俗称哈同花园)
哈同花园的画展是黄鹤一生中最重要的机遇,联系好画展的期限后,黄鹤闭门谢客,倾心创作展览的作品。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作品,现在我们还可以看到的有1937年春创作的《关公读春秋》和7月上旬创作的《麻姑献寿》。
作品完成后,黄鹤陪同好友鲍凯同游水东三天洞,鲍先生赋诗一首,黄志坚老人至今还能背诵:“记得当年从此过,屈指已有五六年。三天洞府依旧在,世间人事起变迁。”
这之后,黄鹤的人生果然起了“变迁” !正当他信心满满地将展览的作品送往上海的时候,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了,抗战的烽火很快燃烧到上海,画展夭折,成为他永远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对于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来说,命运有时候就是这样,总会在意想不到的时刻来一个急转弯,而那时候我们能做的只有认命。
时运不济,打碎了黄鹤的梦想,为躲避战乱,黄鹤回到家乡,在宣城、宁国等地颠沛流离,尽管生活窘迫,朝不保夕,但他对绘画的痴情一点都没有改变。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些堪称精品的画作,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创作于1942年的《戏猴图》。
黄鹤代表作《戏猴图》
《宣城县志》上详细记载了这幅画:“民国33年(1943)作《戏猴图》(笔者注:应为1942年,图上有壬午年年款),长104厘米,宽42厘米,画面上画有男女老幼43人,描绘一位民间艺人于村头池边耍猴卖艺。锣鸣猴跃,人聚围观,形象生动,笔法清新,人物各具神态,充满时代气息。尤辅以画龙点晴的题词,堪为妙趣横生、意味深长。其词曰:‘衣冠楚楚,不似人君像猴王。登台未久,戏剧好在旦净丑。设圈套你钻,假面具他有,装腔作势,毛脚毛手,沐猴而冠,弄钱就走。笑骂听其笑骂,无非是挂着羊头偏卖狗’。”画中有商人、军警、学生、农民,老人、妇女、小孩各色人等,无不神形必现,栩栩如生。不难看出,画家借 “玩猴卖艺”抒发其对当时政局腐败的愤懑之情。
(作者系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宣城市政协文史委委员,宣城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人物 关羽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