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志超在朝鲜战场上奔逃五百里,败军之将下场

导读: 太平天国失败后,清廷有意裁撤湘军,淮军趁势崛起,相比较来说,淮军将领没有经过如湘军将领那样的激战死战,他们的对手除前期一些对太平军的战斗外,最强的就是对手就是捻军

齐齐哈尔时尚网小编提示,记得把"叶志超在朝鲜战场上奔逃五百里,败军之将下场"分享给大家!

文/张屹

一支军队的溃败,无非有两点,一是军队实力不如人,二是主将昏庸怕死,按照当时中日甲午两军在朝鲜战场上实情来看,军队实力可能还比日军稍强,而且给养充足,那问题肯定是出在主帅叶志超身上了。

狂奔五百里,朝鲜战场上的败军之将,这就是叶志超在我头脑中的印象。按照现在主流意识及我们原来所受的教育,他就是一名贪生怕死的庸才,在同日本军队作战时,好像是一触即溃,然后扔下部将和辎重不顾,弃城而逃,连夜狂奔五百里,逃回中国境内,把朝鲜拱手让给了日本。

不过时至今日,不同观点和新资料的出现,持反对意见的翻案论点也常现于各报端和不同媒体,孰是孰非令人莫衷一是。

叶志超,淮军将领,字曙青,安徽合肥人。早年跟随刘铭传镇压捻军,从一名士卒积功至总兵。赐号额图浑巴图鲁,并得李鸿章赏识,留北洋。光绪初,擢直隶提督。后镇压热河金丹道教,被清廷赏穿黄马褂。中日甲午朝鲜战事起,奉命带兵入朝参战,败退回国,清廷下令夺叶志超职,李鸿章奏请留营效力,不许。械送京师,下刑部审讯,定斩监候。后赦归家乡。1900年获释,次年去世。葬黄老郢。

太平天国失败后,清廷有意裁撤湘军,淮军趁势崛起,相比较来说,淮军将领没有经过如湘军将领那样的激战死战,他们的对手除前期一些对太平军的战斗外,最强的就是对手就是捻军了,至于对那些各地叛乱的镇压,应该都不称其为战斗。中间这二三十年的太平时日,对这些淮军将领意志上的消磨那是比较大的。

叶志超在淮军中并不是扛鼎之人,他出身贫寒,早年给人放牛,但从军后还是一拼死敢战之人。他骁勇善战、有勇有谋,很快脱颖而出,成为淮军的重要将领和李鸿章倚重的心腹。叶志超能成为淮军高级将领,虽然有李鸿章提拔的因素,但主要还是靠他一路摸爬滚打敢玩命换来的。

及至甲午之时,这些将领们大都年近花甲,没几人愿意还去经战阵冒死命了,或者是如刘铭传那样,看清了形势,尽管被排斥在家,也多次拒绝朝廷召命,不愿去冒此风险。于是,李鸿章只能将这百般不愿去的叶志超赶着上阵去了。

至于战争的过程就不细述了,一是史书多有记载;二是出入较大,如我等之人是根本分辨不出真实情况的。只是从当时的情况看,无论从军力还是后勤补给,中国都不在日军之下。唯一缺乏的就是军心和斗志,这两者相较可谓是天上地下。

明治维新,日本全国上下一心,“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是当时日本所有国民的努力方向。他们节衣缩食,捐钱购舰,以我们现在不可想象的狂热支持政府的国策;而反观当时之中国,尽管有当时亚洲最强大的海军和陆军,但在观念上,打赢打败是皇家之事,是淮湘之争,是帝后间的党争搏弈,与民何干。从后来刘公岛丁汝昌被困近两个月的时间内,无一援兵前来相救就很能说明问题。

日本想吞并朝鲜并以此作为跳板继而侵略中国,这个是肯定的。其狼子野心路人尽知。但作为决策层,明知这点却心存侥幸,以为日本在甲午之战还如上次一样,最多派几百兵丁去保护他们的使馆,对日本出兵规模等重要信息一无所知。以至于上阵时尽显仓促之态而不敌,从而遭致失败,可以说,这场战争从一开始便埋下了失败的祸根。

我们一直在说是日本是不宣而战,其实,如果要认真起来,还真不能这么说,中国出兵朝鲜之时,按《天津条约》规定:“朝鲜若有变乱重大事件,两国或一国要派兵,应先互行文知照。”对这重大的条款,怕是朝中没几人能记得或重视。所以,日本出兵朝鲜也并非是没有依据的,怪只怪当时签订这条约之时,没人想到会埋下祸根,从而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至于两军会在朝鲜兵戎相见,开打前是否还应该通知对方,那就真是好笑了,因为去,肯定是要战的。

叶志超作为朝鲜战场的陆军前敌主帅,对朝鲜战争的失败肯定是要有不可推卸责任的。首先他就不是报着必死报国之心去的,而是被逼无奈才去应个景儿的,在战前便三番五次电告李鸿章要求回国,请李鸿章换将,只是中堂大人不肯。他只有勉为其难,然此时的他早已不是当年的淮军悍将了,而是一个贪生怕死之人,加上年事已高,一心只想着如何能早点回国。在这样统帅带领下的清军,一战即溃的结果是很容易想到的。

但,军心涣散,人尽思跑却是当时的实际情况,除少数如左宝贵这样的忠勇之人外,绝大部分人是不愿意效命抗敌的,所以,要把这责任全部推在叶志超的头上,怕也有点不是太合适。

现在为叶志超翻案的文章重点是在于这“如何跑”,他们指出这“狂奔五百里”是不实之言,叶志超并没有过鸭绿江,而是边退边防,先是退到安州北部防守,然后又防守于义州。跨过鸭绿江回国是接到了朝廷的命令,回国也不是修整,而同样要在九连城防守。当然,还有其它更多不同的说法,以说明叶志超是被冤枉的。

其实我觉得,败就是败了,跑就是跑了,至于如何败,如何跑这都不重要,都是五十步笑百步。只是采信的史料不同而得出不同的结论罢了。至于还有一种是为李鸿章保存实力,免遭步僧格林沁后尘的说法,我觉得那真是想多了。

关键是败了总要有个人出来担责任,海军自有丁汝昌担,陆军当然就应该由他叶志超来担了,除非你如左将军一样的战死殉国。就如同当年崇祯杀熊廷弼一样,命令是你发布的,大家都是遵照你的命令撤退的,你不担责任谁担?至于后来一大堆的盆子扣在你头上,那也是你活该。

这其中有个张冠李戴的故事,不妨叫作“叶冠卫戴”。叶志超到朝鲜后曾收夫人的来信,嘱咐他“勿身先士卒”。不幸的是这信落到了日军手中,被日人写进教科书广为宣传,以说明中国军队就是由这样一帮将领所统帅,其贪生怕死之状,一堪一击云云。搞笑的是他们弄错了对象,将这安在了卫汝贵的头上,以至于卫汝贵留下了这“勿当前敌”的段子,最终还顶了叶志超的缸,被朝廷处斩,成为陆军被处斩的最高将领。

叶志超是幸运的,尽管他被判为“斩监候”,毕竟是没有“斩立决”,这就如同今天的死缓同立即执行一样,有本质的区别。最终朝廷还是要倚重李鸿章去马关签约,看在李中堂的面子上,叶志超在蹲了几年小牢后被赦回家,最终在家乡病逝。至于他狂奔五百里之事,怕是万世也说不清楚了。

报国 日本 朝鲜齐齐哈尔时尚网 qqdjx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