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后期的东林党和复社是什么关系?
齐齐哈尔时尚网小编提示,记得把"明朝后期的东林党和复社是什么关系?"分享给大家!
明朝后期,朝政日趋腐败,百姓生活愈加困苦。一些忧国忧民的士大夫都希望朝廷能改变现状,但却苦于个人力量不足,无法实现抱负。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被罢职回乡的原吏部文选司郎中顾宪成在家乡无锡创办了东林书院。顾宪成办书院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从事讲学;二是宣扬政治主张。顾宪成虽然没有当过什么大官,但在士大夫阶层中却有很高的名望,因此他的讲学活动很快就得到了一大批有识之士的支持。同年十月,顾宪成、顾允成、高攀龙、安希范、刘元珍、钱一本、薛敷教、叶茂才等人共同发起了东林大会,并制定了《东林会约》,东林书院正式成立。
东林书院除了日常讲学外,更重要的工作就是通过清议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顾宪成等人积极提倡开放言路,反对宦官干政,反对征收矿税。由于这些主张都是当时大明王朝的积弊要害,所以深得人心,东林书院很快名声大噪,许多有识之士纷纷赶来加入。不过,东林书院的主张在当时的既得利益阶层中显然是不受欢迎的,因此这些反对者就认为东林书院就是一群不得志的士大夫相互勾结组成的团体,他们把所有支持东林书院的人士统称为“东林党”。
由于东林党在朝野上下发挥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一些持不同政见的士大夫为了与之对抗,也纷纷组建了不同的“党”,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山东人组建的齐党、湖北人组建楚党、浙江人组建的浙党。此外,明朝天启年间的司礼监秉笔太监魏忠贤权倾朝野,许多士大夫都依附到魏忠贤门下,这些人被称为“阉党”。这几个不同的“党”为了各自的政治诉求和利益,相互抨击,甚至到了要将对方置之死地的程度。
在激烈的党争较量中,其他几个“党”逐渐落败,退出了政治角逐。因此,明末党争最后演变成了东林党和阉党的“决战”。天启五年(1625年),魏忠贤利用手头的权势给予东林党致命一击,东林党的大本营——东林书院,被勒令拆毁。东林党的核心人物杨涟、左光斗、袁化中、魏大中、周朝瑞、顾大章遭到杀害。一时间,东林党人个个自危,名震天下的东林党被迅速瓦解。
两年后,天启皇帝病逝,崇祯皇帝即位。崇祯帝早就对阉党深恶痛绝,因此在他登基后不久,就将阉党钦定为“逆案”,魏忠贤和他的党羽们迎来了末日。之后,崇祯帝下令为东林党人恢复名誉,并下诏修复东林书院。
明末时期,江浙一带有许多读书人组建的社团。崇祯二年(1629年),在江苏太仓学者张溥、张采的领导下,江浙地区十几个社团合并组成了“复社”,意为“兴复古学,将使异日者务为有用”。
复社的成员主要是青年士子,先后共计有二千二百多人。明末清初的许多著名学者都出自复社,比如黄宗羲、顾炎武、方以智、陈贞慧、吴应箕。
复社提倡砥砺品行,社友之间切磋学问,但更重要的是它还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复社的政治主张和东林党高度一致,复社成员都视东林党人为前辈,东林党后期的重要人物,如钱谦益、黄道周、马世奇、刘同升、陈子壮等人都被复社推为宗主。因此复社被冠以“小东林”之名。值得一提的是,复社成员中还有部分“东林遗孤”,如左光斗之子左国棅、魏大中之子魏学濂、顾大章之子顾玉书。
清朝入主中原后,不少复社成员在各地坚持抗清斗争。清廷想起用一些复社著名成员,但他们中的大多数选择归隐山林,从而保全了自己的气节。
参考文献:《明史》、《剑桥中国明代史》
崇祯 魏忠贤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