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九街十八巷的变迁

导读: 羊市巷 今青年路北起民族路,南迄叠嶂中路,北入口原有木禾殿,旧传丑地空,故象大武镇之牛,为五代林仁肇更筑罗城改置铁牛,一置此殿神前,一置济川桥跗,(两铁牛在大办钢铁

齐齐哈尔时尚网小编提示,记得把"宣城九街十八巷的变迁"分享给大家!

宣城九街十八巷的变迁

奚本金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微信版第055期

宣城是一座古城,古名宛陵,自战国时期就见诸于文字记载,距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时,于此设立丹阳郡,此后历代均为郡、州、府的治地。据史籍记载,宣城城池最早见于东晋时期,咸和二年(公元327年),宣城内史恒彝营建城池,后称子城,至隋开皇中刺史王选拓城,以宛陵西北形势,别筑罗城,广轮三十里,跨越宛溪河,不仅建有济川、凤凰二桥外,还在河上增建两水门以御敌。唐末,罗城毁于战火。到南唐刺史林仁肇更筑城池,省龟为形,内藏七窍,历史上称为新城,一直沿用至民国时期。清末民初,城墙总长九里十三步,高二丈五尺,厚三丈,共设城门五座,均为双城门。它们是东门阳德门,小东门泰和门,南门薰化门,西门宝城门,北门拱极门。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曾三次占领县城(伪政府治地在城外东头湾余三爷宅,原县公安局,现航运公司处),对宣城这一古城破坏至极,罄竹难书。1939年,为防止日军据城固守,宣城县长胡钟吾,两次发动数万民工拆除了宣城的古城墙。

宣城古城历史悠久,街巷极多。据清嘉庆《宁国府志》记载,宣城城内外计有街巷九十一条,这些街巷的名称,大多是约定俗成,有的以历史上府衙门所在地而得名,有的以当时的各种市场所在地面相称,有的以庙宇祠堂而取名,有的以地形特色而命名,有的以历史古迹和名人府第而传开,至清末民初宣城城内演变为九街十八巷的格局。九街是阳德街、木直街、福星街、锦城街、元宝街、奉公街、镇前街、迎恩街、西直大街。十八巷为孙家巷、瓦碴巷、羊市巷、九曲巷、茶叶巷、豆腐巷、低巷、里仁巷、姚家巷、萱花巷、魁星巷、孝义巷、王家巷、槐树巷、朱衣巷、古秀才巷、塔影巷、鹿巷。当时的街道多为青石板铺设,地面高低起伏,颇具山城风味,而主要大街均为红麻石横铺而成,它的下面是拱形的下水道,两边镶嵌青石块,其宽度至六米光景,临街铺面均为木板槽门或置水柜台相间,悬挂招牌和幡旗,传承明清风格,城内众多商业会馆设立,是宣城商业发达之概况。近些年由于大拆迁、大发展,这种格局又面貌全非。

现据这些街巷相连走向,找出如今相应位置何在,以及这些街巷曾有过什么故事和老字号商店特色,经耄耋老人许大荣的回想和本人儿时的记忆,简叙如下:

宣城的老街巷,是以原东门阳德街、南门福星街、西门西直大街、北门迎恩街四街接合点为老十字街,也称下十字街,东西两街为乌龟地的两后腿,向东西伸展。在十字街上有天福食品店,(现“漂亮妈妈店处”),龙云阁杂货店,佘复兴茶馆及佘复兴板鸭美食,(现欧派橱柜衣柜店处),夜晚各种小吃聚集于此,有下馄饨的、下甜酒元宵的、煮兰花干子和蒲包干子及下水子的,还有走街串巷的摇铜锣和敲梆的,一听便知是卖馄饨和下甜酒元宵的,这是他们特有的叫卖方式。

阳德街 今民族路由老十字街起,起济川桥西30米处有阳德城门,此街有高祥丰布店,鸿泰酱园,九龙池浴室,杨东来等几家大茶行,来安饭店,庞道生药店(其坐堂庞玉麟为名医),义慈医院(主治医师毛凤吾),湖北会馆原土产公司处,大华戏院(后改成宛陵剧场),汪同兴杂货店,其老板汪正宏1930年曾做过一次捐资大修开元塔的善举。当时塔拆至第五层,将塔顶上的宝珠、相轮、承露盘及一挂粗铁链一同卸下,放在宝塔北面的家宅(解放后为城关镇办公地)供奉,待修理竣工安装时,将塔顶原物抬到街上巡游展示,所到之处,满街鞭炮香案相迎,捐资领头人汪正宏,为人诚信,倾家荡产后,到东溪桥畔,盖起小茅庙当和尚去了。

羊市巷 今青年路北起民族路,南迄叠嶂中路,北入口原有木禾殿,旧传丑地空,故象大武镇之牛,为五代林仁肇更筑罗城改置铁牛,一置此殿神前,一置济川桥跗,(两铁牛在大办钢铁时被熔炉)木禾殿也称铁牛庙,是清嘉庆辛酉(1801)重修。巷内还有国民党卍字救济会,后改县医院,也就是现中心医院的前身。

木直街 又称陵阳路,仍用古名,今锦城北路至青年路。此街与豆腐巷相接为上十字街,是宣城乌龟地的两条前腿,原街上以制作木制家具为显著,故名。清顺治初募建纪念宋建炎间知府张果而设陵阳土地庙祭祀,乾隆六年又建大殿门楼,于1923年谭素元等合股集资利用陵阳庙改建戏院,取名“宣舞台”,为城内有剧场之始,此街还有与全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城关粮站和南菜市场,在50年代是较为规范的菜场,后一直发展到整个木直街,都挤满了各种肉食和菜类的大菜市场。此外还有南陵会馆,最早的电报局也设此街。

瓦碴巷 也曾称鱼市巷,今民族路至木直街阳德广场的城市小公园。现有路无名称。解放前曾是宣城的红灯区,因巷内有多家装饰考究,环境清幽的旅馆。

孙家巷 今木直街上的宣城市医保中心巷道,原是鸿泰酱园和县老十字街百货公司之间巷道。今为无名巷道。

九曲巷 原由木直街进城关粮站沿外围墙几经弯曲通向羊市巷,故名。今在民族商城浪淘沙网络会所旁至青年路天源寄卖行北首巷道口,仍是弯道多曲。今为无名巷道。

福星街 今为锦城北路一段,由老十字街至锦城花园门楼处(原佑圣阁处)而与木直街和豆腐巷交接点为上十字街主街。此街有庆庆布店(今“新华书店”处)为了招揽生意,凡在此店购买一定数量的布匹,就可获得一次在此处观看黑白无声电影,时在1926年可谓宣城有电影放映之始。他的对门大顺祥布店(现工商行处)门头上福禄寿三星彩雕,特别引人注目。此街还有中西合璧式的“远东饭店”, 此店时为举行新式婚礼最佳场所,男着黑西服,女穿白婚纱,并有童男童女相伴,一派新潮景象,一改中式全红的场面。解放后这里先后为宣城行署、县党校、县财税局办公地,现已改建成为广播大院住宅区,门前一株百余年老荷花玉兰树,至今仍枝叶繁茂,花季时荷香四溢,依然立于1号楼处,监视着宣城沧桑变化。佑圣阁北,1919年李蔚山在此处开起“蔚山照相馆”,为宣城首家照相业。还有汪氏开办的龙泉浴室,那门头的金字牌匾记忆犹新,今锦城路邮局正是建在被日军炸毁的龙泉浴室遗址上。佑圣阁旧名清爽阁。元至正丁酉(1357),明军入城改名,后知府鞠腾霄重建,自为记,曰“宣为郡襟山带溪,在江左号称清凉高爽,郡之子城,晋内史恒彝筑焉。后人于子城之北,上建重阁,扁以清爽,与樵门南北对峙,下为通衢,为郡一奇观。在东南下二十步为屋三间,命道士武静居士之以奉祠事。”此阁在我就读皖南小学时(现“宣州区妇幼保健站”处),每日必经,阁内石碑众多。1954年在修建街道时被毁。

锦城街 今为锦城北路和南路部分路段,由佑圣阁起至龙首路口交叉路口,此段有周氏宗祠,后改建复旦中学,现为政府机关宿舍处,此街尽头是通往鳌峰公园的必经之道,众多商业会馆也云集此处,有湖南会馆,太平会馆,旌德会馆,泾县会馆等。与此街相连的巷道有:

茶叶巷 此巷由锦城街进,无巷尾,今宣州区工会南首,仍无巷尾,巷口在锦城北路,尽头是满意大酒店和锦城排挡餐饮。今为无名无尾巷道。

奉公街 今宣城中学西院墙外至购物中心商场南首巷道紫藤宾馆门前。此街原有庐和会馆,河南会馆,与上叙几家会馆隔街相望,紧密相连。今此街已不通,又无名称。

鹿 巷 今鳌峰旱桥北至宣城兴鼎建安公司处。今为龙首路北端部分路段。

古秀才巷 今宣城中学西大门至北京百秀眼镜店处。古为宁国府学后墙巷,故名。

镇前街 今为叠嶂中路一段,原供销大厦至海城大酒店,此街古为皖南镇驻所前的大街,故名。抗战胜利后,县政府由周王迁回旧皖南镇衙门旧址,其四周建有围墙,四角还设碉楼,所用砖材是拆除古城的砖头,故墙壁厚达50公分以上。五十年代曾在此展出过13辆国产“解放”牌汽车。此处一直沿用到八十年代,后改为敬亭山宾馆(前身为县政府招待所),2011年已建成丽晶大厦,有三幢独立的高层组成。

豆腐巷 仍用古名。今邮电宾馆至海城大酒店。此巷原有津津酒家(现木直街停车场处),另有大观园浴室,宣城高等小学堂(1902年开设,后改建三小分部)。五十年代,县工会设于此巷内,每逢周六,华灯齐放,琴声悠扬,翩翩起舞,热闹非常,好多人在此喜结良缘。

元宝街 今市烟草公司旁至第一幼儿园。原为由薰化门进,其城址今在宣城南天电力公司至宣城建行间的状元路上。然后右转左拐接上镇前街,即现时由南天宾馆大门进穿宾馆内建筑至力达公司上元宝街。此街南北两端地势较高,中段低,并有古井一口,形似元宝,故名。此井在八十年代还为附近居民提供方便,时至元宝小区建成,铺成柏油路面时才被覆盖。今日元宝街是经过降坡,破除城墙拉直所为,而另一段则划归叠嶂路了,似乎短了许多。

低 巷 今粤花鞋业北首巷道至中心菜市场二楼,向南几十米即高巷口。1924年,以宣人章元生为董事长的几家股东,在此开起了宣城第一个“城厢电灯公司”,用60匹的柴油机发电,供一千多盏25瓦的电灯,只营业10年宣告停业。现市六中东,丰原大药房处,相传为慈禧启蒙老师、宣城教谕齐德纯住所。后宣城邮电局设于此。

里仁巷 今中心菜场9幢楼旁小巷进,顺花鸟市场围墙南至法制路。现有巷道,但无名称。巷内原有孙氏古井,井衣系八角整石,郡内诸井无。原巷道南起豆腐巷腰部至沟沿头中段通往解放剧场(1952年,为了迎合宣城越剧迷的要求,王柏森等合股集资筹建,为宣城劳动越剧团演出基地)。

西直大街 今中山路十字街旅社至宣州区敬亭农村信用社,而宝城门址则在此信用社门前处。明清两代宣城县衙,在现宣城市实验小学处,原为元万户府旧址。大门面朝大街,衙前有一驮碑石龟,寓意宣城乌龟地,县衙门坎石为到宣城各地里程的起点标志。西直大街上还有宛陵桥横跨珍珠河。另有张义兴菜馆,后改为工人食堂,其菜馆早点最有特色,就一个字,大。油条足有一尺二寸长,烧卖、狮子头有姑娘拳头大,糍粑有巴掌大。菜馆还为婚、丧、寿礼订席,由抬厢送整桌酒席。国际饭店,后改建为二营部队驻地,现此处开辟为状元北路大街。

天然池澡堂是当时全城唯一有楼的浴室(遗址在现中山路停车场),建材全为香榧树和银杏树优质木材结构,其座位分优座,雅座,正座和普通座几等,而优座提供茶叶不仅为上品,还有香烟,水果,糕点等,冬季生炉取暖,夏季有专人拉板扇纳凉,入池有两条浴巾,一条围身,一条披肩,脚穿很柔软的拖鞋下池,出浴有人帮擦身上的浴液,堂内还有提篮叫卖的小贩,俗称拎花生篮子的,这种篮子是深度很浅的圆形的直径约80厘米的竹篮,中间有很宽的竹把子。专门提供茶料食品,香烟还可按根卖。军界和达官贵人经常光临于此,他们大都是采取包堂的形式(即他们在洗浴时,不许再对外营业),军界有警卫站岗,达官贵人采取关门劝告方式谢绝来洗浴的人。有钱人洗浴的衣物,专请浴室人员上门取,付小费。在没有自来水的年代,浴池用水全靠人工用木桶到宛溪河挑水,尤在严冬季节,脚穿草鞋,行走在结了冰的石板路上,殊为艰辛。

原建筑公司后还有一处耶稣堂,是1890年英国传教士购地建造的。1926年商办“宣芜广长途汽车公司”于西门外,1934年改为官办,后迁址东门外,1937年公路改城外通行,车站被日军炸毁,又移至西门外西林寺内。后又移至城内孙家祠堂,即县建筑社前身。1957年又于东门建起了汽车站即现在称老汽车站。此街还有吴敬波的戏帽制作店,由于制作精细,生意兴隆,在文革时被毁。孙玉锦纸扎店。其制作的走马宫灯已被市博物馆收藏。大明铁工厂,后纳入县组建的县机械厂。街的中段有轿行一家,不但有远程的轿衣黑或兰(青)色。几顶小轿。为二人相抬。还有非常华丽的花轿是专为结婚用的。轿顶八仙塑像装饰,四角有荷灯配置。轿衣红色全是精工的刺绣品,为八人抬轿。故在民间对媳妇的尊称,有是八抬大轿接来的说法。另还有张义贵等几家糖坊。丁氏制香作坊,裱画店几家。还有回春堂国药店(现区婚姻登记处),在解放前夕之夜,国民党部队因赌博险些发生火拼事件。

萱花巷 今台客隆中山分店西边通往宣城中医院的小巷道,原为西直大街东岳庙的巷道。内有西华池浴室。现为通往状元府小区18幢楼处。此巷名现已移址借用到南方制药厂南边路上的响山路至友谊巷的道路名称。

姚家巷 今广播大院10号楼中移址通道至花鸟市场,原巷在西直大街往西五十米处,此巷原无巷尾,巷内除有姚姓大户,尚有当时稀少的女浴室。现只有移址巷道,无名。

魁星巷 今中山路至城市信用社处,原北起西直大街,南讫吴氏忠勤楼遗址(民间称此遗址为梳妆台)处。巷内有魁星庙一座,早已无香火,住的是一些乞丐,巷宽不足三米。此巷中段有1876年建的天主教总堂,下设培英中学,民强小学及修女部,其修女部后改城关三小,也就是今日市六中的前身。另在1950年时,魁星庙对门有座部队留下土墙草顶十间房的大礼堂,(此处后被县印刷厂占用这块土地做厂房)当时浙江孝丰越剧在此演出一年有余,第一次把唱腔曲调婉转优美,做工精细柔和,扮相俊秀可人,全由女子演出的越剧介绍给了宣城人民,尤其是妇女,已达如痴如醉,笑话百出的地步,为当时宣城一大盛事。也使此巷获得了空前的热闹。每当散戏时,小巷人流如潮,一天有两次。上世纪90年代,此巷已改造成40米宽阔的状元中路。

迎恩街 南起老十字街,北讫拱极城门(城址在槐树巷,朱衣巷相接的迎恩街上,原北门供电所处,现大唐开发办北120步处),今为民生路,是老宣城的商业街,其店铺林立,有大陆京货店,金城京货店,老天宝银楼,胡德和杂货店(日机轰炸时,一颗炸弹竟落到他家的防空洞口。至使全家十余人遇难,只有儿媳一人幸免),还有孟同和杂货店,刘祥记文具店(兼售图书、典籍),广大锅瓷店,宣大祥酱园,其五香茶干颇有名气,此外还有在三眼井旁,现为大唐开发办公地的始建于1829年老字号焦春阳药店,及其附近的五洲大药店。在月城内澄清池处有周老三酥烧饼、老鸭汤为宣城著名小吃。还有生产历史已有180余年的宣城名细糕点捏酥(产地已成遗址,现在大唐办公地西边之空地处)。然而过去的生意竞争也相当激烈,有遇到对手不惜成本,向购物民众抛赠加马商品,甚至还发饭票到茶馆吃饭。现交通巷对面的原成氏经营的“大中华”理发店,在当时颇为名气,店内装饰考究,座椅全是转动三叠式,冬有炉火通过管道取暖,夏有三部板扇生风,真有进门乌纱盖顶,出门白面书生之象。何为板扇:即为两块长方形木板,横排中间用绳索连接,外表用白或浅蓝色的布包上,并配以装饰,下板形成荷花叶边,上板挂在房间的顶棚上,将上块木板按上拉绳,通过杠杆原理,使用滑轮,由人拉动,下块木板摆动,产生风的效果。

这条街上有1903年建的基督教堂,耶稣堂,也称礼拜堂。此教堂第一次在宣城使用麦克风传话,引得无数民众好奇,当时门前人山人海,互传这一新生事物。另在三眼井东边,有户崔姓木行(后为县文化馆处),老板其母逝世停棺在家三年整,出殡规模在宣城可谓是空前绝后,送葬的人数足有千余人,各种纸扎、祭品不胜计数。有金童、玉女、金山、银山、青狮、白象、大头鬼、小头鬼、白老爷、黑老爷等,还有叫不上名的,都是下面按木轮子用人拖拉。

此街上还有最著名的三眼井古井。相传,宣城宋代出了状元,状元回乡,宣城的知府大人,要到状元行宫朝拜,时间一长状元嫌烦,令家丁把状元靴子放在堂上,叫知府向靴子朝拜,知府大人遍访风水先生,在迎恩街中心乌龟背上打井治死了乌龟地,免得宣城再出大官,知府受气。这口井就是现在的“三眼井”,其实是在一块石板上钻了三个孔。此井于2010年被开发商填没,幸喜在此处开了一家“三眼井药店”得以传承,“三眼井”古老名称。另城内外尚有一眼井、二眼井、四眼井、五眼井,本文不再累述。

孝义巷 今民生路大唐开发大楼东,耶稣堂北边巷道。现有巷无名,此巷内原有旅社,是徽州商人来此三人合营的旅社,名“三友旅社”。因地处幽静的孝义巷,距水路很近,再加上服务优质,对北乡水上旅客尤为看重,故该巷又俗称三友巷。

王家巷 原“人民电影院”前的巷道,现大唐开发楼前的巷道。也是有巷无名。抗战胜利初,国民党驻军和县社会服务处募资建“同乐剧场”,1951年宣城行署在原地改建“人民电影院”,在文革后电影业曾达巅峰阶段,此巷人流日夜川流不息。“电视”出现后,电影业日趋直下,后又改为“东方旱冰场”。今已撤除。

槐树巷 原“人民电影院”后的巷道,是坐落在原城墙遗址上巷道,现此巷东段被毁,水门(槐树巷66号处)至槐树巷49号西段,仍存在180步长的城墙遗址,经我和原《宣城广播电视报》记者游庆文的共同努力,有关部门已明确表态不再挖拆,故是宣城城墙不可多得的遗址所在。

朱衣巷 今巷道已拆除一半,原巷道走向是自迎恩街向东再转向南到阳德街。现只有北至南的一条直道了。原巷内1951年由刘永泰等合股建的“大华戏院”,后改名“宛陵剧场”。那时50年代戏园子看戏,前排就坐的大都是税务局的亲友,因每场戏票都要到税务所加盖验票章,最后排都是维持场内安全特设派出所的专座。观众根据需要有茶水侍候,待戏即将结束时,还有热毛巾的服务。其热毛巾是从进场的地方,专人准确的抛到台前,而台前的人又稳当的接住,那种毛巾把子在空中来回飞舞,从未发生过砸到观众的情况,真可谓是绝活,现在是见不到的了。戏剧在演出前,都有开台锣鼓三遍,俗称打闹台。如是折子戏,都是文武搭配,名角压阵。要是整本戏,前半场大都是二流演员上台,下半场名角出演。尤其是武旦要盛夏能演穆桂英挂帅,严冬可饰盘丝洞中的蜘蛛精,才是真正的功夫演员。现朱衣路与开元塔之间曾为太平军驻地,称小营盘,现已湮没于开元小区中。

塔影巷 原东门高祥丰布店旁巷道进,绕开元塔至北门太平缸。现被开元小区重新规划,已无巷道,此巷内除有著名标志性的建筑,始建于西晋永宁间(302)时名永宁塔,唐称开元塔,宋为景德寺塔外,还有规模较大的中国饭店、中央饭店。塔下也是民间娱乐场所,大鼓平词声不绝于耳,拉洋片的、变戏法的、杂耍的、套彩的、摸虾子小鱼的也有。宝塔边的土堆称宝塔山,上面有明代古钟,50年代时,是宣城重大事件的号令处,尤其是火警,时人只要听到那洪亮沉稳的钟声响起,各路民间组织义务水龙队队员,即刻集合到水龙存放地,在众人的推拉下,各路老式水龙的铁轮子在崎岖不平的道路上摩擦,发出刺耳的响声,大水桶移动时发出隆隆声,真有催锣镭鼓之盛,拿旗的,掌灯的,扛杈的,举斧的,挑水的迅速赶往火场,那阵式真是惊天动地,为之感人至深。如若缺席者就要罚澡票数百张不等。曾有一义务救火队员,正在新婚洞房时,听到火警声,黑灯瞎火地,慌忙穿起新娘的新棉裤参加救火行列,天亮后大家一看他穿了新娘的棉裤,一时传为笑谈。

(作者系宣城市国税局退休干部,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

状元 遗址 战国齐齐哈尔时尚网 qqdjx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