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推出青年艺术项目《去蔽》 呈现一种表达与
齐齐哈尔时尚网小编提示,记得把"太和推出青年艺术项目《去蔽》 呈现一种表达与"分享给大家!
2019年1月5日下午4点,由贾廷峰出品,贺艳荣、张路联合策划的太和艺术空间青年艺术项目《去蔽》开幕。本次展览邀请了十位70后、80后艺术家参展,展出作品近30件,涵盖了绘画、装置、影像等方向的多元创作,较为清晰地呈现了青年艺术家群体基于当下艺术语境和现实遭遇的感受、认知及思考脉络。
青年艺术家是最具有创造力的群体,他们经历了从学院体系到社会体系的认知和建构,对当下社会的感知和批判具有非常敏锐的嗅觉,再加上他们接受新的技术及表达形式的多元化和立体化,让我们能够更加全面的了解其艺术思想的呈现,这不仅仅体现在视觉语言上,更多的时候是体现在心灵感应上,我们很容易进入到他们作品预设的语境中与其对话,产生碰撞思考。
“去蔽”作为一种表达与行动的主观状态,表现在应对外部世界的复杂与变化时,将僭越的附加物从本质的骨架中剔除。在当代艺术的创作中,去蔽的释义得到进一步延伸,指涉为一种内化的践行方式,——去除外在冗余的遮蔽,直面生命内在能量的诉求,用单纯的语言,完成自我认知的超越。
太和艺术空间将本次展览收录的10位艺术家作品有序地并置于展厅,通过多重感官对同一时空的感知经验,塑造观者不同维度的阅读体验,激发观者借助想象力对现场作品形成二次解读,所要表达的是,去蔽并非形而上地要求创作者按照既定单一的语言去刻意简化作品格式,而是在开放的状态下,不拘泥于语言的束缚,注重个人内省精神的重拾,去蔽,是一种革命,其意义在于撕裂某些既有的拙劣标签,推翻形式主义的巢臼,将自我从混乱的集体经验中解放出来。
受邀参加本次展览的艺术家,都是在艺术创作中具有去蔽精神的践行者,他们的作品从不同时间维度和空间概念上展现了个体基于复杂社会文化现实的敏锐思考,在剧烈的碎片化的现代主义浪潮中,笃定保持内在的作用力,不受外物干扰,以一种近乎质朴的心灵感知去关照和参与当代艺术的文化重构,在自我真实感受的艺术体验中谋求一种本质上的精神自由。去蔽,恰如佛家偈语“脱了衣服去”的棒喝真言,只有褪去皮囊的沉重枷锁,方能从愚钝中跳脱。而当下艺术家的最大责任亦在于此,破除笼罩在庸常世界的精神雾霾,以反躬自省的姿态重拾艺术的根本价值。
本次展览作为太和艺术空间自主筹划的艺术项目,旨在发掘并推出有独立思考与原创语言的青年艺术家,他们拥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念,敢于击破那些看似坚固实则脆弱的惯性壁垒,一方面在精神空间中求自我认知的深刻,一方面在创作中往启迪未来的方向演进。“去蔽”只是一个开始,我们希望以此展为契机,力图持续提供一个青年艺术家的展示平台,以不断更新中国当代艺术的思想、方法与动向,并自觉催生出一块全新的版图。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19年2月10日。
|作|品|解|读|
黄 镇 HUANG ZHEN
这个作品,是基于前面的作品当中的一些感触和感悟,无法在前面的作品进行实施。所以,才单独的进行尝试。开始实施制作的时间是于2013年初,用了近七个月的时间告一段落。当然,这中间也是因为没有达到我自己认可的那个燃点。所以,反复的调整所造成的。后来,又陆续的因为运输中工人的参与,以及其他因素。当然,也有像类似今天这样情况,再次的“创作”性行为。所以,目前的作品状态,跟最早的已然不同。就像给到您的这个作品图片,跟现在的感觉,已然不同。所以,基于这些因素,从对作品进行实践的时间上讲,前后有近5年的时间了。
李 娜 LI NA
通过隐喻、象征、通借等艺术手法寄托生活中聚积的情感并假以笔墨的独特性达到自然载体、个性语言、意境意趣的统一客观地表现对象形态同时也给予观者某种联想空间。
李 泽 民 Lei ChakMan
在当代中国画家迷恋和崇拜着历代传统中国山水画的同时,他们也能感受到这些作品从技巧和‘意境’上所带给他们的创作焦虑和压力。举个例子:从事墨文化研究及创作的艺术家不会将山水画的创作仅视为墨水在纸上的聚散和渗透--这种‘浮于表象’的理解怎么能体现传统中国山水画的‘博大精深’呢?但反过来想,深刻有力的直言指出是否有可能从‘浮于表象’中直接体会到呢?1985年李小山的文章《当代中国画之我见》中提及传统中国画的“停滞现象”到目前为止还是有道理的。当下的水墨艺术家都希望有渐进的突破并继续做有意义的探索--这包括探索中国山水画这一题材。但真正要这样做,我们必须要先卸下我们对中国水墨文化固有的思维和潜在的偏见才能真正着手开始有意义的水墨材料创作。现在是时候忘却技巧,摆脱习惯、解散‘意境’、过滤掉那些没有实质意义的迷恋和崇拜了。
刘 军 利 LIU JUNLI
作品“万象”系列探讨绘画空间的生成问题。即:如何将实践个体的独特经验与中国传统美学相合以产生具有现代性与传统美学双重基底的绘画空间观。万象生松,松生万象,有无相生,空色不二;炭火黑,茶色沁。松间云雾,婆娑迷离,明暗交替,物象与意境,彼此归属;入目有松,而心似无物,风过松涛,心耳弥静。光与影化为黑白,仿佛没有了世界。
姜 迪 JIANG DI
这次参展的4件作品以铅笔为主要材料来转换传统的水墨,从而达到视觉上的错位跟欺骗。希望能够引导观众进入一个精神世界中的感知试验场,新的视觉体验跟经验将帮助人们探索未来。
任 伦 REN LUN
任伦将目光投向互联网时代新技术对艺术创作产生的影响,着重于创造氛围和浸入式体验去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悟,用纯视觉影像装置和无意识的语言对互联网世界进行提问。
杨 新 收 YANG XINSHOU
经由静谧虚空的冥想,艺术家心性得以自由抒发,将逸山、云隐、浅溪、庙堂、枯木,融合为一首诗,给观者以一种诗意的禅境。运用泼染,繁复皴染等手法表现云雾广阔之象,外精于神,内求于心,巍峨凛凛中不乏大雅之致。让人仿若置身万物生长的灵性仙境,正是此系列作品要追寻的意境,希望能为大家带来对水墨新的体验和感受……
张 春 迎 ZHANG CHUNYING
吾于画中,漫步竹林,细听风雨。跏趺坐,纷扰散去,树无语无言示六度。俯首叹,无常到,浮生只若一梦。塔已非塔,花已非花,万物之灵,原本如莲花般纯净。每每手握画笔,时间却步,坐着便忘了尘世。六道之轮转转不息,因因果果秒秒钟钟里幻像无穷,时时刻刻沁浸其中,留连百转,舍难?离难?却被佛陀一语道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屡屡迷,何以堪?
张 明 明 ZHANG MINGMING
我借用水墨和宣纸的特性"用一种自然的方式来转换光影和形象,通过自然界一些微观事物来表现出我在当下时代的一些记忆。图像转换过程既是绘画,又像摄影。在一定时间和空间里,外部世界在纸面上可视化形迹。在这突飞猛进,强调视觉化的时代。纸本水墨依然是我创作的主要材料。我想它还可以做得更加极致。在传统的材料里面挖掘出更多的可能性,来进行表达。《南山游梦》《荒草》本质上都是围绕个我个人感受、生态和环境来进行创作,拓印大地。高低起伏、肌理不同的地面和事物;它们之间发生的反应水墨在宣纸上随机洇渗开来,产生丰富的变化,形成复杂的视觉效果。从而在痕迹中体会到时间的流逝和大地沧桑。
曾 扬 ZENG YANG
修行是人类刻写于基因层面最大的惯性思维。人从出生那一刻起就开始了无穷尽的修行过程,甚至出生本身就是修行成就的产物。这导致了人对修行本身的迷恋。于是产生一种错觉,修行可以解决世出世间一切问题。然而作为修行的你有没有严肃的问过自己一个问题,佛法最终的指向——真理(本体)是修行直接导致的结果吗?几乎没有人严肃的问过自己这个问题…“净土”这一隐藏于显宗中的密教直接跳出了“修行”与“能量”二元体系命题。打通了另一条通向本体的通路。不得不叹服,这是脑洞大开的法门。就好像当你还认为两点间直线距离最短时,虫洞已经把两点间的距离缩短为零。在通向真理的道路上,人永远回避不了“修行”,然而也是“修行”的惯性思维,阻碍了人最终的回归之路。
文化 艺术家 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