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次流放5次逃跑,沙俄政权给了荒唐的宽容,被斯
齐齐哈尔时尚网小编提示,记得把"6次流放5次逃跑,沙俄政权给了荒唐的宽容,被斯"分享给大家!
从19世纪末期开始,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愈演愈烈;1907年,在著名改革家彼得·阿尔卡季耶维奇·斯托雷平的铁腕政策下,摇摇欲坠的俄国出现一丝回光返照,经济高速增长,表面上看,社会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不过,斯托雷平的改革是建立在掠夺性私有化基础上的,换句话说,这种做法颇有“杀鸡取卵”的感觉。总的来说,斯托雷平改革只是稍稍救了一把沙皇的统治,社会矛盾非但没有化解,反而进一步激化了。
在这个背景下,俄国革命团体或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一大批革命领袖人物也是拾级而上,大有星星之火燎原之势。沙俄军队被迫分散许多精力来镇压这些反对活动,我们以1904年2月爆发的日俄战争为例:当时,在日本政府的“帮助”下,数千支步枪和大量弹药被源源不断地送到波罗的海一带的革命组织手里。沙俄政府原本打算派兵奔赴远东同日军作战,如此一来,不得不打消了这个想法,集中精力解决眼下的祸患。
虽说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对历史的影响大多是正面的,但对当时的沙俄政权而言,这些革命者也算得上是“造反分子”。在中国古代,造反可是重罪,为了惩戒和警示,封建统治者们可以说是用尽手段,车裂、凌迟、点天灯,甚至株连九族,想想都觉得背后发凉。欧洲国家看上去要稍微斯文一些,但造反者十有八九都落不到好下场。那么,沙俄政府抓到了这些作乱分子会如何处置呢?
在许多历史书中,沙俄政权被形容为“残暴”,不过在处理这个问题上,他们却显得有点窝囊。沙俄政府将这些人定义为“政治犯”,通常对他们处以流刑。所谓流刑就是流放,将犯人放逐到偏远地区。这种惩罚制度大约始于1649年,沙皇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罗曼诺夫为了进一步中央集权,在新颁布的《法律大全》中明确并巩固了农奴制,同时将流放确立为一种常用刑罚。
那会儿,流放的主要区域就是雅库茨克及勒拿河一带,当时这一块区域还十分贫瘠,是实打实的不毛之地,缺衣少食,饥寒难耐,一旦患了稍微严重点的病,极有可能一命呜呼。流刑一度被沙俄政权视为仅次于死刑的第二大重型,17世纪中期以后,每年都有6000~9000人遭到放逐。伟大的彼得大帝也十分喜欢流刑,他曾一次性将企图推翻他的600多名射击军放逐到西伯利亚,还有不少不愿待在自己土地上的农奴也惨遭放逐。
流刑一度被当做政治斗争的手段而“风靡一时”,许多身份显赫的权贵在斗争中落败后无从处理,把他们赶到偏远贫瘠的西伯利亚地区任由他们自生自灭,绝对是最好的处置手段了。1728年,彼得二世就把权倾一时的重臣、陆军元帅亚历山大·丹尼洛维奇·缅希科夫公爵流放到别廖佐沃镇。这位女皇叶卡捷琳娜一世的宠臣,最后在孤独和寒冷中郁郁而终。除此之外,陆军元帅布尔哈尔德·克里斯托弗·米尼赫、大阴谋家安德烈·伊万诺维奇·奥斯捷尔曼也有相同的遭遇。
起初,沙俄政权还对遭到流放的犯人管的很严,犯人要带着沉重的镣铐,每天都得做大量体力活。不过,时代是要发展的,情况很快就得到了改变。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被放逐或是强制移民到西伯利亚地区,那里逐渐形成了颇具规模的城市。19世纪,一股监狱改革风潮影响了整个欧洲,从19世纪后半段开始,沙俄对流放地的管控也在不断放松,被流放的犯人不再遭受严密的监视,也不必佩戴镣铐。流放地不但建起了学校、商店和医院,许多家境殷实的犯人甚至可以自己出钱在流放地修建豪华住所。20世纪以后,随着铁路的扩张,西伯利亚再也不是“人间地狱”,被放逐的罪犯就像是换了个地方生活而已。
众所周知,许多无产阶级革命领袖都遭受过流刑,斯大林一生被逮捕7次,6次遭到流放,但5次从流放地逃跑;捷尔任斯基3次被流放,其中1908年4月被判终身流放,结果第二年就从流放地跑了出来;布哈林两次被流放,两次出逃;斯维尔德洛夫也被流放多次,他曾于1910年10月被捕后被判4年流刑,结果12月就跑了;托洛茨基在1906年底被判终身流放,结果还没被押到流放地时就成功逃脱。前脚被押到流放地,后脚就逃跑的案例更是举不胜举,简直就像是在玩躲猫猫。
在这方面,最夸张的莫过于列宁同志。列宁也是监狱常客,一生被捕并遭放逐不下五次,但他却把服刑生活过得有滋有味。1897年,圣彼得堡法庭判处列宁3年流刑,他的母亲对此十分担心,生怕儿子吃不饱穿不暖,便写信给法庭,要求推迟一个星期再执行,以便让儿子“吃得好睡得香”,法庭居然批准了这一要求。随后,列宁母亲又写信给西伯利亚总督,要求将儿子的流放地选在叶尼辛省南部,那边气候比较温和,呆在那儿比较舒服。总督居然也批准了这一要求,还专门给了2周的缓刑,让亲朋好友好好送行。
按理说,自主选择服刑地已经算得上是VIP服务了,这还不算,列宁在服刑地并没有从事沉重的劳动,相反,沙俄政府每个月还会给他发8卢布津贴。在当时,1卢布能够买几十斤面包,换成肉都能吃好几顿。列宁在家信中对母亲说不必担心自己,这边物价很低,吃穿不愁,每天起床钓钓鱼,打打猎,天气暖和还能游游泳,隔三差五就改善伙食,牛羊肉吃到想吐。平时实在闲着无聊,就跟其他老哥凑到一块,聊聊如何更加高效有力地推翻沙皇。
其实,这样的情况并不很难理解,尼古拉二世有意打造一个慈祥的“小父亲”形象,挽回他在底层民众心目中的威望,目的没有达到,却在许多问题上给出了荒谬的宽容。流刑非但没有起到惩戒作用,反而让无产阶级革命者更加蔑视沙俄政权。斯大林曾提出这是当局“软弱无能”的体现,这让无产阶级革命者们认识到,这样的政权更需要被推翻。看不顺眼一个人,他做得任何事情都是令人讨厌的;同理,看不顺眼一个政权,这个政权的任何决策都是错误的。
值得一提的是,沙皇的“宽容”并没有为他赢得好的结果,1918年7月6日,为了永除后患,苏维埃高层决定处决尼古拉二世。16日深夜,契卡人员将尼古拉二世一家连同侍奉他们的厨师和女仆一同赶进寓所的地下室,用机关枪将他们集体处决。随后,沙皇、王子和公主们的尸体被肢解并用硫酸销毁,遗骨被埋进叶卡捷琳堡一个不显眼的废弃洞穴中。
革命 列宁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