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旌德刻工考略(一)
齐齐哈尔时尚网小编提示,记得把"明清旌德刻工考略(一)"分享给大家!
明清旌德刻工考略(一)
方光华
清代钱泳(1759-1844)在《履园丛话》中说:“雕工随处有之,宁国、徽州、苏州最盛,亦最巧”。钱氏这句话是从府属范围来说的。三地安徽占其二,宁国排其首,可见宁国刻工之盛之巧。在宁国府属六县中,旌德刻工又是翘楚者。
旌德刻工产生的历史背景
旌德地属黄山余脉,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与徽州府的绩溪、歙县相似。这里山区盛产林木,资源丰富。东晋南渡,北方士族纷迁来此,带来了中原的技术和文化。旌德庙首吕氏始祖唐代诗人吕从庆是从金陵(南京)避黄巢战乱迁居而来,白地镇江村始祖江韶则是宣城太守、诗人江淹五世孙。吕、江、方、刘、汤、朱等南迁士族子弟,在江南一隅追求的是耕读传家的生活。加上历代一批贤能的县宰如元代王祯、明代卢洪春等,流寓文人学者如唐代李白、明代汤宾尹、清代施闰章、洪亮吉、包世臣及本地文人学士,使旌德成为祟书重教,人文昌盛之地。
随着宋代朱熹理学的传播,各姓宗族修谱之风盛行,相当数量的刻工应运而生。元灭南宋,占据江南不足百年,对图书文化事业不甚重视,刻工刻书数量大减,但在旌德因为王祯印《农书》、印县志,使旌德刻工在木活字印刷上技高于人。明清两朝,伴随科举的发展,书院的发达,加之商品经济勃兴,市民文学不断兴起,小说、戏曲、说唱文学以及图画之类书籍大量产生,形成了浓郁的刻藏书文化,造就了一支宠大的刻工队伍。
旌德建县于唐,南宋乾道年间,全县统计人口仅24116人。明代基本上是二三万人的规模。清代以后,人口增长迅速,乾隆十四年(1749),为23万余人。到了道光五年(1825),达44.7万。山陵盘亘,可耕地少,地不养人,百姓只能靠百工技艺补生活不足。清嘉靖《宁国府志》载:“按旌德石壁以南,溪山穷峻,阻限舟楫,田贾亩至数十金,斫山叠石,筋力百陪[倍],物土之宜,尽出他邑下。故其民性啬近利,斤斤齚齚,以竞刀锥之人,陋而无制,俭而戾古,亲死必路殡,以需善地徼福利,虽暴弃中野,颡不为泚。又地杂兵屯,疆理棼错,故人是用,漓讼由此作。”嘉庆《旌德县志》同样有类似的说法:“贫之男女,幼时却令习工艺纺绩”,“百工技艺之人,商贩行游之徒,皆衣食于外郡,逐利于绝徼,亦其势使然也。”所谓“竞刀锥之人”,即谓纷纷争当刻工,盖刻书用刀,装订书用锥。
这就是造成旌德刻工之盛之巧的大致原因。
中国首部木活字印刷县志诞生旌德
刻工乃古代图书生产中最重要环节。以雕版印刷而言,是继书写上版的第二道工序。以活字印刷而言,先造就单字为第一道工序。刻工相伴于刻书的产生而产生。相对而言,耕读传家的社会环境,是产生刻工的沃土。
旌德刻工最早出现在南宋初年。刻工多为下层劳动人民,有世传其业的专门手工业者,如木匠、竹匠,多数为农闲季节的兼职农民。宝祐二年(1254)宁国知府刘震孙于宣城重刻胡寅《致堂读史管见》三十卷,记有刻工二十余人,其中刘拱、刘元吉、刘君叟等很可能为旌德刻工。至于相毗邻的徽州、池州、广德军、太平州,南宋时屡有刻书活动,各书所记刻工,当不乏旌德刻工。宁国府第一本地方志《旌川志》(八卷),就是旌德知县李瞻于南宋绍熙年间编纂刊印的。可以这么认为,当时旌德刻工就已经相当活跃了。
正是旌德有一批技术精湛的刻工队伍,加之山区盛产优质硬木,为元代农学家王祯在旌德首创木活字印刷,创造了技术和物质前提。
旌德有一个叫“版书”的地名,现在是一个乡的建制,不少文化人都认为这个地名与刻版印刷有关系。可以这么猜测,当时临近县城的版书盛产刻书所需的木纹细密,质地坚硬的枣木、梨木、黄杨、白果等,这才让它成了一个刻工集中的地方。七百多年前,王祯在旌德当县尹时印《旌德县志》和《农书》,就选在版书。看来,不是王祯成全了旌德刻工,而是旌德刻工的肩膀上立起了王祯的木活字印刷术。据版画家张国标先生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还发现了署名“旌德版书印行”的书籍和标号。
王祯印成六万余字的《旌德县志》,是元大德二年(1298),工匠们制木活字三万多个,不出一个月刊刻了一百套。没有大批熟练的刻工,那么短的时间是不可能创下如此纪录的。元贞元年(1295)至大德四年(1300)在安徽旌德、江西永丰两地,王祯又刊刻了《农书》,该书图文并茂。江西是刻版印刷,旌德则是活字印刷。书中的《农器图谱》,王祯绘制了三百零六幅各种农具和机械图。每图后附一文,说明它们的构造、演变和用法,这是比较完整的宋元时期农具和农业机械资料。靠着一批“奇劂匠”,王祯成了那个时代的“畅销书”专家。
木活字
王祯把创制木活字的方法写成《造木活字印书法》,并绘制“活字韵轮图”附在《农书》后面。王祯的木活字印刷,具体的办法就是:“造板木作印盔,削竹木为行,雕板木为字,用小细锯铰开,各作一字,用小刀四面修之,比试大小高低一同,然后排字作行,削成竹片夹之。盔字既满,用木渭榍之;使坚牢,字皆不动,然后用墨刷印之。”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先请书法名手写出字样,糊于木质很好的方木上,由刻工雕刻成阳文反体字,逐个铲修,使之大小高低完全一致。再将这些刻好的木活字,按音韵次序排列。排印时用木版作底,四周用竹片拦紧,将干活字行行排满,个个垫平,中间以薄竹处隔行,并楔紧固定。然后上墨铺纸,用棕刷顺界竖直刷印。王祯还发明了转轮排字架。用轻木造出大转轮,“立轮盘以圆竹笆铺之,上置活字版面,各依号数上下相次铺摆。凡置轮两面,一轮置监韵版面,一轮置杂字版面。一人中坐,左右俱可推转摘字。”王祯还对“写韵刻字法”“锼字修字法”“作盔嵌字法”“取字法”“作盔安字刷印法”等各项具体方法作了详细的记载。木活字的使用推广,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
刻工的聪明和王祯的智慧碰撞出的木活字印刷术,很快影响着各地的印刷业。明清时代印刷业的蓬勃发展,得益于木活字印刷和传统刻版印刷的双管齐下,尤其是木活字规格、种类、制作质量、排印技术等,在旌德刻工手中日臻完善。从王祯在旌德创制木活字起,一直到民国初年,活字印刷书籍一直绵延不断,在我国印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作者系旌德县政协文史委主任,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
金 小说 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