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武:家风好才能和顺美满 | 夜读往事FM·家风传承

导读: 我的母亲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讨口饭吃,也从河南老家逃到了陕西,与我的父亲成婚。我这样的家庭背景,使我从很早的时候就感受到了家的命运与国的命运是多么紧密地联系在一

齐齐哈尔时尚网小编提示,记得把"刘建武:家风好才能和顺美满 | 夜读往事FM·家风传承"分享给大家!

“家是小小国,国是千万家”。国和家、家和国总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国哪有家,离开家何谈国。家与国是一个人的根,一个人无论怎么发达,都只不过是国和家这棵大树上结出的一个果而已。

回想自己的成长经历,我把自己的家风凝练为“勤俭顺和”这四个字,而这又是与发生在自己家庭的那些家与国交织变迁的往事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家动荡不安,民不聊生。我的父亲三岁的时候,为了逃避因阻滞日军进攻的花园口决堤而造成的洪水,随着我的爷爷奶奶逃离故土,历经千辛万苦从河南老家来到了黄河北岸的渭北高原,在那里落下了脚。后来,在人民公社和“大跃进”后期,河南的一些地方又发生了饥荒。我的母亲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讨口饭吃,也从河南老家逃到了陕西,与我的父亲成婚。我这样的家庭背景,使我从很早的时候就感受到了家的命运与国的命运是多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勤劳善良是家庭和生活给我上的第一课。可能是天生的基因,也可能是生存的艰难,亦或是两者皆有,我从朦胧地懂点事开始就感受到了父母勤劳和不易。我们家兄弟多,不仅饭吃得多,穿衣做鞋还特别费布。我的母亲特别勤劳,白天上工在生产队干活,一进家门就赶快做饭。每天当我入睡的时候看到,只有母亲一人还在灯下为我们默默地缝衣做鞋。而每当我早上醒来的时候,又看到母亲早早地起来干活了。她好像一个铁人一样,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辛勤劳作着,就没有看到过她休息的时候。

我的父亲也特别勤奋,特别能吃苦。每天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埋头苦干,从不与别人计较得失。我的父亲最大的特点就是勤劳和吃苦,一年365天,没有一天是不干活的。每年的大年初一,吃过中午的年饭,下午就又到地里干活了。好像除了吃饭睡觉,就一定要做事干活,是一个永远也闲不下来的人。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有一天,父亲带我早上三四点就起床去几十里以外的窑上去拉瓮。这么早出门,我迷迷糊糊,连走路都还是闭着眼睛。本以为已经足够早了,可是没想到,路上竟然还有人比我们更早的。这个时候,父亲给我说了这么一句话:“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从此,这句话牢牢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小的时候,还有一句话同样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记忆中。这句话就是我的奶奶常给我们讲得:“不怕慢,就怕站。”我的奶奶是旧时代裹了小脚的农村妇女,一天学也没有上过,大字不认一个。但是,她有着一般农村妇女少有的广闻博见和聪明智慧。我对天下大事的了解都是从我的奶奶开始的,比如说,孟姜女哭长城、花木兰替父出征、樊梨花平乱、穆桂英挂帅等等这些故事,她总是给我们讲得活灵活现。还有她生活中无穷无尽的所闻所见的那些兵荒马乱的大事和东长西短的琐事,总能让我开阔眼界,认识社会。可以说,我的奶奶是我最重要的启蒙老师。奶奶经常对我说的一句话是:“不怕慢,就怕站。”做事不要担心自己笨做得慢,不要急于求成,只要有耐心有恒心,就一定会成功。

说实在的,“不怕慢,就怕站”,这句话当时我并不太理解它的全部内涵,但却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里。如今看来,这句话影响了我的一生。“勤”是立人之本、立家之本。一个“勤”字从祖辈传到父辈,又传给了我们。

与“勤”结伴而来的是“俭”。节俭而不浪费往往是与物资匮乏相联系的。我出生时正是三年困难时期,在物资极度匮乏和缺吃少衣的时代,家里的生活非常节俭,从未有过奢侈浪费的事。不管是好吃还是不好吃,每餐吃饭都是把碗里的东西吃得干干净净,一粒不留。现在我依然保持着这样的习惯,好像装到碗里的东西一定要吃干净才踏实。至于穿衣,都是大的穿了小的穿,穿烂了补,补了又穿。真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一点不假。

▲ 最近,在一次搬新家的时候,刘建武将“勤俭顺和”四个字写下来挂在家中,他说:这四字是家风,是传家宝,要一代代地传递下去才好

给我印象很深的是,家里很节俭,但父母为人却很慷慨大方。别人遇到困难,总是竭尽所能,伸手相助。那时候讨饭的人多,每次来到我们这个穷人家,我的奶奶、父母总是予以帮助,往往还要聊上一阵。我大伯去世留下一个独子,住在离我家比较远的地方,因为成家要给对方家里送聘礼,我父亲不仅把我们家的粮食等都送给他,而且还出去向人借款。事后,我的母亲偷偷地哭了一场,擦干眼泪又继续干活。后来我们问母亲为什么哭?她说看到你们兄弟缺吃少穿,经常饿肚子心里疼呀!生活的不易,都体现在了他们这一代人身上了。

现在,生活好起来了,家里仍然保持着非常节俭的习惯,能节约的就节约,一点也不敢浪费。

节俭是在艰苦的环境中形成的,而孝顺也是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中学到的。我的爷爷在我出生之前就去世了,对于我的奶奶,我父亲可以说是一个大孝子。那时零食很少,红枣、米糕一类都是很稀罕的,父亲每次从外面赶 “会”回来,都会买些好吃东西给奶奶,尽管最后这些东西基本上都是经过奶奶之手到了我们的口里,但感觉父亲特别孝顺。小时候我们调皮,挨打是常有的事,但只要奶奶说不能打了,父亲也只有收回自己的手。那时只知道奶奶是我们的保护伞,后来也知道了父亲的孝顺使我们免了不少的皮肉之苦。

孝顺不是说出来的,而是体现在一言一行和一举一动之中。不管什么时候,做好饭之后,父母都要先盛一碗给奶奶送上,奶奶动筷了,我们这些晚辈才可以吃。这是自然而然的习惯,看似简单,却内涵深厚。家风从来都不是靠讲成的,而是在日常生活里,通过点点滴滴的行为慢慢积累而成的。是父辈的言传身教,是潜移默化中形成的自觉和习惯。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和是一种素养,是一个人、一个家的灵魂。勤奋、节俭、孝顺等等,归根到底是要求得一个和的目标,只有和睦才是美满的。

国有大小之分,家是小小国,国是大大家,只有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家风不是个小问题,是一个家庭的立家之本,也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根基,好的家风能够培养人良好的素养,让人受益终生。同时,家风还连着党风政风,连着社会风气。习近平总书记说:“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

最近,在一次搬新家的时候,我将“勤俭顺和”四个字写下来挂在家中,觉得这四字是我们的家风,我们的传家宝,要一代代地传递下去才好。

- END -

口述︱刘建武

文 | 《文史博览·人物》实习记者 夏丽杰

转载注明:“力量湖南”(lilianghunan)微信公众号

父亲 母亲 成长齐齐哈尔时尚网 qqdjx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