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禁十年,我在哭,我爸在笑”

导读: 在饭局上,叔叔跟李玩说“这狗肉专门是为你点的”,李玩感到了一阵反胃,但还是夹起了一块肉,说了句“谢谢叔叔”,就大口大口地嚼了起来。 不仅如此,因为选择了一个不太喜欢

齐齐哈尔时尚网小编提示,记得把"“囚禁十年,我在哭,我爸在笑”"分享给大家!

1

前阵子,网上有个“跪拜父母”的新闻很火。

跪拜仪式图片

河南一所中学在高考倒计时200天当天,安排2000多名高三学生向父母下跪磕头感恩,爆光的图片让很多人感到不适。

而更为不适的是校方面对质疑的回应:

校方回应截图

一时间,大家都炸了。向父母下跪磕头就是孝顺?不下跪磕头就是不孝顺?

还有人说,我们从小到大已经被教育要懂事了,结果现在还要被道德绑架吗?

现实真的远比电视剧还要魔幻狗血,图片里看到的是一片祥和的所谓孝道,可是图片的背后呢,那种言听计从的愚孝盛行后,谁还会去听听哪怕一个孩子的心声?

不平等关系的日月累积,由质到量,从开始的那一刻就注定会带来伤害。

管中窥豹,《狗十三》这部电影就是父母孩子间关系癌变的缩影。

而看完它,我沉默了很久。

原来,有人是这样被剥夺个体后长大的。

在很多中国家庭,对孩子的最大夸奖就是“懂事”。

但很多父母并不知道,很多时候所谓的“懂事”并没有太多道理。

《狗十三》的女主角李玩想要报物理兴趣班,但爸爸跟她说,你就是英语学得不够好,你要去报英语班。

看到李玩有着自己的坚持,他不耐烦地拍了下李玩“你这孩子怎么不懂事呢”,然后一把推开李玩,划掉了原先的志愿,填上了英语班。

在他划掉志愿的时候,她没有看到李玩站在旁边瘪了嘴,眼里噙满了泪水。

如果说,家长要求孩子的懂事,需要孩子放弃心之所想,那么比这更可怕的是,给懂事加上了一个“因为爱你,才这样对你”的虚幻光环。

家里的小狗丢了,李玩发了疯地找了好几天,心情苦闷地喝了一瓶啤酒,醉醺醺地出现在家门,和爸爸撞个正着。

爸爸直接拉起李玩拿着酒瓶的手往门上砸,李玩的手被玻璃割破了,流着血,但爸爸仍旧不管不顾地把李玩狠狠打了一顿。

打过之后,他冷静下来,把李玩拉到他的怀里说:

“爸打你,是因为爱你,长大了,你就明白了”。

但对于李玩来说,想要的是那条名为爱因斯坦的小狗,想要的是爸爸把她放在心尖上,而不是一顿是“为了我好”的打骂。

“都是为了你好”简直是家长最喜欢用的挡箭牌,只要有事情做得不符合父母心意,那么就是不懂事、不孝顺。

这样的“骂名”真的承受不起,于是李玩终究不负家人所望的,懂事了。

狗丢了,家人买回一只很像的,明知道这不是自己的狗,但为了懂事,她照常遛狗、喂狗。

和爸爸参加饭局,爸爸说“你给叔叔敬酒”,还是未成年的李玩拿起一杯红酒就喝。

在饭局上,叔叔跟李玩说“这狗肉专门是为你点的”,李玩感到了一阵反胃,但还是夹起了一块肉,说了句“谢谢叔叔”,就大口大口地嚼了起来。

而坐在影院里的我,看着李玩的青春年少被家长的不以为是、以爱为名所压制、拉扯,心里发出了长长的一声叹息。

有太多太多的父母和李玩的父亲一样,有着身为父母的权威,因此,从不试图了解、过问孩子心里的想法,也不关心孩子的选择。

他们顶着“为你好”的帽子,只希望我们能遵循他们的意志成长,不要叛逆,不要质疑,就这么在他们建立的秩序王国里学会听话。

于是,我们选择了妥协,变成了一个懂事的孩子。

2

然而,懂事的孩子是让人心酸的。

过分懂事的人可能无法和这个世界和平共处,甚至无法和自己好好相处。

知乎网友“一只不为人知的小透明”从小就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因为不懂事就会给父母添麻烦,自己还会挨骂。

所以,他成了一个很有眼力见的人。

他拼命地讨好所有人,因为讨好一个人就能不惹麻烦、不挨骂。

他也从不会主动向父母要什么东西,即便自己心里很想要,嘴上却要说:

“那东西有什么好的,我一点都不想要”。

这时他的父母就会露出欣慰的微笑说:

“孩子真懂事”。

高考填报志愿时,他选择了父母希望他选择的专业,哪怕他一点兴趣都没有。

他很懂事,但他过得并不好。

他没法心安理得地消费:

“ ‘我一点都不想要’的谎话说上一百遍好像变成了真的,我对任何东西都没有了兴趣。”

不仅如此,因为选择了一个不太喜欢的专业,他毕业后完全丧失了主动找工作的动力,最后是在妈妈的建议下找了一份所谓的“好”工作。

他说,自己没有主见,每天就是那样过吧。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当我们顺从父母的决定,变得异常懂事,却把自己的人生过得很糟糕。

“每天就是那样过吧”的人生不是我们想要的,那是父母想要的吗?

实际上,真正的成熟是发自内心做出的一种选择,而不是被迫妥协,被迫妥协下的懂事一定包含了这两个词——委屈、不快乐。

看过一个帖子印象很深刻,上面有个妈妈说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教育方法出现问题,就是在自己的女儿过分懂事的时候。

他们一家人常常会去一家火锅店,每回火锅店都会免费赠送两瓶果汁。

懂事的女儿每次都只喝两瓶,而且会认真计算,在饭局结束时正好把果汁喝完。

直到一次家庭聚会,她的表哥很快就把两瓶果汁喝完了,接着又拿了一瓶。

这时,懂事的女儿直接嚎啕大哭,她很委屈,她难道不想喝第三瓶果汁吗?她一直都想。

只是因为她认为自己要做一个懂事的孩子,要做一个懂得替父母省心的孩子,所以她忽视了自我需求。

情感这件事,你越刻意忽视,对它的渴望就越强烈。

过分压抑自己的我们,见到居然有人可以不那么懂事,并拥有额外的东西,甚至得到长辈的关怀。

那一瞬间,所有的委屈满溢出来。

这不是矫情,无法忠于自己就是会有这样的结果。

就像电视剧《请回答1988》中的一句台词:

懂事的孩子只是不会无理取闹而已,只是适应了应该表现得成熟的环境,习惯了他人充满误解的视线罢了。

3

一个孩子再懂事,他仍旧是一个孩子。

他没有能力也没有义务,过早地去理解父母的世界。

有个名为《情感大裁判》的调解类节目,某一期节目的调解对象是一对母女。

这对母女形同陌路,妈妈提到女儿,遗憾地说:

“她在上高中的时候就和自己很生疏了。”

妈妈一直在强调,我为孩子付出了太多太多,我辞掉了工程师的工作,想让孩子去学医。

但孩子反而责怪她在最需要关爱的时候不在身边,甚至想要去学艺术。

而女儿则认为,自己非常无辜,因为自己真正喜欢的,妈妈的反应从来都是拒绝。

即便最后妈妈勉强选择了妥协,但这些妥协却成了她下次必须听话的筹码。

“妈妈的爱让我窒息。”

女儿看着监视器里的妈妈,说了这样一句话。

这就是中国家庭里的尴尬。

父母总觉得自己过得很难,为了孩子放弃了太多太多。

就像《狗十三》里的父亲对李玩说:

我一早就被老师叫到了学校,我多么重视你;我最近工作那么忙,还得处理你这破事儿。

父母总是用这样的言语,试图让一个孩子去理解他们。

更可怕的事,每一个理解后面,其实父母都加重了自己的筹码,这个筹码就是:

“我已经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再不听话,就过分了。”

于是,身为孩子的我们选择了自我压力,选择了听话,毕竟“不孝子”或“不孝女”的标签没有几个人能抗住。

但是,过早地被迫懂事,过早地理解父母,是有代价的,代价就是,我们舍弃了最为宝贵的亲子关系,变得不太熟悉。

4

所有的亲密关系都建立在麻烦的基础之上。

我认识的一个妹妹就很会麻烦家人。

她今天会撒娇说想要吃非时令菜,明天会拜托家人周末去参加她的辩论赛。

她三不五时地麻烦父母,父母也会偶尔麻烦她帮忙网购衣服或是绑定微信会员卡。

在这样一来一往的麻烦中,他们的关系紧密而温暖。

相反,那些被迫妥协、太早懂事的孩子,是不会去麻烦父母的。

父母做什么就吃什么,甚至还要赞扬两句“真好吃”,就这样,这些孩子和父母成了最彬彬有礼的陌生人。

我的好朋友阿春说,他这一辈子最大的尴尬就是和父母共处一室的时候。

阿春的人生规划全都在父母的掌控之中。

上什么样的学校,学怎样的专业,找怎样的工作,甚至和什么样的人结婚。

“好的”、“知道了”、“嗯”是阿春和父母沟通时最经常用到的三个字眼。

“大部分情况下,这三个词就够用了,他们对其他都不关心,只要我顺从就好。”

阿春说,小时候去超市的时候,很羡慕那些在玩具货架前驻足一会儿,就有家长来买走玩具的孩子。

“他们的父母有一种神奇的能力,能透过孩子的眼睛看出他究竟要什么,但很遗憾,我的父母没有。”

阿春盼望着哪一天爸妈能发现自己每次来超市都会盯着那辆小小推土机,他每次都满怀期望地站在货架前,但每一次都是垂着头走出超市。

因为要懂事,因为不敢提要求,阿春和父母之间的情感关系越来越薄弱。

直到有一天,阿春的父母发现,自己也不懂得如何关爱孩子了。

每次打电话,俩人总要面对漫长的尴尬的沉默。

现在的阿春过着父母期望他过的人生,每月按时给父母打孝敬费,但他们早已没有所谓的亲子关系。

“那是什么,能吃吗?”

阿春笑着问我,只是笑得有些无奈。

每个被迫懂事的孩子,就是一个阿春,他们心底最盼望的是被看见。

父母看见自己的需要,并及时给予自己真正的关怀和爱。

但有期待,真的是一件很磨人的事。

这样的煎熬,让懂事的我们不得不选择一夜长大,因为只有一夜长大,才不会有强烈的期待,没有了期待,就不会有一次又一次的伤害。

这就是生活里让我不太喜欢的一点,它总让更懂事的人来承担糟糕的感受和结果。

5

太多太多的中国家庭里的孩子,都没有人好好教到底该怎样更好地成长,也没有人告诉最好的成长是忠于自己。

我们都是在某个时间节点,以猝不及防的方式,为了他人,一夜长大。

只是让人心酸的是,被迫懂事的,和父母之间却只能保持着恰当的距离感和尴尬的熟悉感,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你好吗?”

“我很好。”

但作为懂事的人来说,多么希望有一天,能听到:

“爸妈以前是不是太强势了,现在想想真是对不起啊。”

“没事,过去了,也谢谢你们。”

情感 妈妈 爸爸齐齐哈尔时尚网 qqdjx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