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看!通辽历史上的各种“第一”

导读: 日本人侵入通辽开办公司一事,终于被张作霖发现,1923年5月,省政府一纸文书,结束了自通辽建镇、设县治一直在通辽任职的富明哲的仕途。 在处罚富明哲的同时,通辽县招垦局聘请

齐齐哈尔时尚网小编提示,记得把"快看!通辽历史上的各种“第一”"分享给大家!

拨开岁月的神秘面纱,看看通辽历史上那些不为人知的第一次

老照片看通辽

第一次出现“通辽”这一地名

民国二年(1913)1月25日的《黄仕福为开放镇基掣签招领请备案给奉天都督的呈文》中,记载,“去年十二月,……拟即设立镇基,定名通辽。”

这一名称被奉天省民政厅下文正式批准,则是在1913年7月。就如一个孩子,从这一天起,上了户口,有了具有法律意义的域名。

第一次进驻部队

1914年7月,奉天巡防后路第七营营部驻防通辽镇,营管带张凯文。

这时的通辽镇建成的房屋不多,大多集中在城东南角,即现和平路与向阳大街交角一带。临街房屋就成了部队的营房。

此前,在黄世福带领荒务总办人员到巴林塔拉(白音太来)时,奉天后路巡防吴俊生就派人跟随保护。当时,由于科尔沁草原放垦此起彼伏,很多蒙古人失去生计,被迫铤而走险,成为打家劫舍的“蒙匪”令政府不堪其扰。

第一次称“通辽镇”

通辽刚刚建立,虽然也叫“镇”,但并未正式设治,原因之一,是草创初成,人烟稀少,不足以成为规模。一直到1914年12月才正式称镇并设治,成立设治局,局长富明哲。设治局下设承审员、农商会、警察所、文牍等机构。

第一个西辽河渡口

1914年3月,一个叫郭锡三的船户为“有利交通,方便行人”,从辽源(郑家屯)购来一只大木船,在西门外设义渡船口。“经巴林爱新农林会转呈辽源县公署,已尊请军警各界保护”。

第一个教育主管机构

1919年2月,通辽县成立劝学所,委任马希駉为所长,劝学员郭文阵、王文厚。

1923年,将劝学所改为教育公所,所长马希駉。

1929年春,通辽县教育公所改为教育局,马希駉任局长

第一所小学

1916年11月,孙宪祖、孙秀山等呈镇教育公所批准,在通辽镇设立一班初等小学校,召集学生30人。翌年3月,辽源县正式批准为镇立国民学校,租房10间,招收学生二级。

这是通辽历史上第一座正规学校。但自此后几年里,学堂与私塾并存了多年。

1918年,镇学务委员李庆函请设立镇高等小学校,於当年下半年将镇立初等小学改为县立高等小学,学制7年,校长李庆。

第一次叫“通辽县”

通辽最初建城,名曰“通辽镇”,是奉天省辽源县(现吉林省双辽县)属下。1916年,通辽镇设四个区,共63个村(屯),镇内蒙汉居民4506户,人口已达到26836人。其规模与当初主管县城郑家屯不相上下。这一年,成立试办通辽县设治委员公署,设治委员富明哲。

1918年,为防匪患,本街商民自行捐款,在四周修筑土城,分列八门。城内商铺三百余家,房屋逐渐增修,街市繁荣,大有繁荣气象。镇管辖有村屯63个,又新搭窝铺(堡)百余处,蒙汉居民约有万余户,男女六万余人。先后放荒已垦熟地22000余方。境内划四区,设警察分所一处,马步警长71名。

3月,省长任命富明哲为试办通辽县设治委员,27日携带官方到任。

1918年6月26日,通辽实行县治,设立通辽县公署,行政直属奉天省。

第一次航运

1919年,通辽县会同达旗王公议决试办辽清河运。航线由辽源县(郑家屯)码头到通辽县南海猞猁、通辽北门外鄂包(敖包)两码头。

第一条铁路

1921年12月,郑家屯至通辽铁路竣工,全长114.5公里,翌年1月正式营业。这条铁路是北洋政府拟建的“满蒙五路”之一,四洮铁路支线。全部工程向日方贷款,日方提供技术、设备。建成后控制权完全掌握在日本人手里,成为其掠夺东北及蒙古东部资源的运输线。

第一条通往山海关、奉天的铁路打通线——后改称大通线,于1927年11月15日正式通车。全长251.7公里。

第一家“中外合资”与“外资公司”

1916年3月,日本人早间正志和中国人张明府创办公济号农场。这是通辽镇第一家“中外合资”农场。

1921年,日本人早间正志、松岗信夫在通辽开办 “华兴公司”经营垦务。用拖拉机耕地。这也是通辽地区最早见到的拖拉机。

日本人觊觎内蒙古东部已非一日。“公济号 ”“华兴公司”就是他们为实现“独占满洲”罪恶计划迈出试验性的一步。

此事是经县知事(县长)富明哲批准,他对此事应负有责任。日本人侵入通辽开办公司一事,终于被张作霖发现,1923年5月,省政府一纸文书,结束了自通辽建镇、设县治一直在通辽任职的富明哲的仕途。文件称:“富明哲操守难信,政务废弛,撤任听候查办。自民国七年二月一日到任,到十二年五月十二日交卸。遗缺由富维骥署理。”

在处罚富明哲的同时,通辽县招垦局聘请两名苏联人做技术顾问,开办火犁公司。火犁,即拖拉机,是当时人们的称呼。后来,“火犁公司”成为当地村名保留。

第一家工业企业

1923年,由军阀吴俊生投资65万元修建“通辽电灯厂(长记)”,主管该电灯厂的是吴俊生的侄子吴长麟。

第一位在通辽创业的“海归”

1925年1月,留美农业科学硕士张鸿钧在通辽距通辽县城西60公里的排山达建“忠义农场”。农场所有农具均购自美国,有12马力、20马力拖拉机、垦荒马犁、耕地马犁、16片圆盘耙等。奉天省长公署发训令,予以推荐。

第一个植树节

植树节,始于中华民国。1915年,孙中山向袁世凯大总统提议设立植树节,以鼓励民众植树造林,得到袁世凯认可,定于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指定地点,选择树种,全国各级政府、机关、学校举行植树节大典并从事种树。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民国政府农矿部公布了《总理逝世纪念植树式各省区植树暂行条例》,规定每年3月12日为全国植树节,各省必须举行仪式和造林活动。

从通辽镇建立第三个年头的1915年开始,通辽每年都有了植树节庆典,届时,县知事训话,公布当年植树任务。机关、街道及周边各村普遍种树。如1928年清明节,“县知事齐乡率僚属及各学校职教员、学生并各乡绅,在城北苗圃举行植树典礼。”

1923年3月6日,县公署决定在县修道种树,并制定《修道种树办法》。全年修县道3条,250里。乡道两条,36.5里。无论县、乡、里道两旁均栽植柳树墩。

“柳树墩”,是当时特定情况下植树的权宜办法。因为没有苗圃,栽种树木只能砍柳树枝条。为保证成活率,每一个树坑内栽种十几根柳树枝,所以称“柳树墩”。好在当时地下水位高,柳树易成活。后来,在通辽城北建苗圃,城里种树不再栽种柳枝,改为以株作为计算单位。如:1925年3月16日,县公署训令:清明在即,各区补种栽树亟应进行,每区本年应种树50000株。

第一次体育运动大会

1926年5月5日,通辽县召开体育运动大会,县师中学生徐洪勤获1500米和5000米冠军。

第一次大规模“合法”种植大烟

1923年3月,通辽县“遵循东三省临时筹集总局训令”,各区摊派任务种植“烟苗”(鸦片)。一区8000亩,二区15000亩,三区15000亩,四区15000亩,五区13000亩,六区13000亩,七区8000亩,八区15000亩。而就在前一年3月,通辽县上行下效成立禁烟局,并在各区设立检验所。在发布种植大烟训令之后的7月份,又成立通辽县禁烟善后局。

第一家汽车运输公司

1924年2月,陈铭三募集资本30000元,购进新式汽车,成立汽车公司,运行在通辽——开鲁之间。但因当时路况太差,特别是春季翻浆,难以行走。日军占领通辽后,该公司停运。1934年5月5日,日本人池田吉郎购进6辆汽车,开办通开长途运输公司,运行区间为通辽至开鲁。(王玉涛)

第一个飞机场

1934年,日军在通辽县城北门外修建飞机场,沥青铺设飞机跑道,可起落小型飞机。1945年日本投降,欲将伪满洲国傀儡皇帝溥仪劫持到日本,被苏联红军在沈阳机场截获,乘小型飞机押往苏联,途径通辽是就是在该机场降落。在城内住一夜,第二天再乘飞机去往苏联。随着日本投降,该机场废弃。

1958年,人民政府在通辽南10公里处修建飞机场,很多在校学生为支援机场建设,出工出力。为解决运力不足,中学生从东郊建华砖瓦厂搬砖,步行送到机场,每次往返三十多公里

现在的通辽飞机场几经改造扩建,已经成为可以起降大型飞机,有至沈阳、北京、呼和浩特多条航线。

西辽河上第一座大桥

第一座西辽河大桥位于通辽城西,与明仁大街西端相连。俗称“老洋桥”。

这座大桥建于1935"1936年竣工。桥基为直径20厘米、长8米的木桩,每排三根,入土深约10米。桥墩台为40×40厘米钢筋混凝土排架,主梁为四根工字钢。桥面为20厘米厚钢筋混凝土板。跨径12.2米的10孔,11.8米的2孔,计21 孔。桥长256.2米,桥面净宽45米,载重量约为6吨。

这座大桥是日本帝国主义占领通辽后,为战争需要和掠夺通辽及赤峰等地资源所修建。

1945年,苏联红军进攻通辽,过坦克车时将东侧桥面压坏,1948年,为支援解放战争,将被压坏的东侧抢修成三孔木桥,1949年再度被冲毁。

第一个汉奸县长

1931年12月,辽宁省政府任命董云卿为通辽县代理县长。随后,日本侵略者占领通辽,翌年3月,董云卿“继续担任县长”,日本人富田直次任代理参事官。

第一个民主政府

1945年10月,在中共辽北省辽源工委领导下成立中共通辽工委,杨明德任书记,徐永清任县长。

第一批国营企业

1947年,二师修械所、印刷厂移交地方,同时,人民政府将东泰隆烧锅收归国有,成为通辽第一批国有企业。

日本 民国 辽齐齐哈尔时尚网 qqdjx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