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志良:关于《古本戏曲丛刊》八集编纂的一些

导读: 《古本戏曲丛刊八集》收集的主要还是乾嘉时期的戏曲作品,本集仍遵循以往惯例,分曲家生卒年或生年可考者、生卒年不详者、只知别号者以及无名氏作品;曲家生卒年或生年可考者

齐齐哈尔时尚网小编提示,记得把"郑志良:关于《古本戏曲丛刊》八集编纂的一些"分享给大家!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于2019年10月24日在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召开《古本戏曲丛刊八集》编纂座谈会,主要就吴书荫先生拟定的《古本戏曲丛刊八集》目录进行讨论。

《古本戏曲丛刊》初集

会前一段时间,《古本戏曲丛刊八集》责任编辑程鲁洁女士已经把目录发给我,因此我有一些准备。座谈会召开时,我提交了一篇小文章,就目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及建议。

承苗怀明先生邀约,我对文章进行了一些补充修改,交给古代小说网发表。不妥之处,敬请同仁批评指正。

几种剧目的作者

《古本戏曲丛刊八集》收集的主要还是乾嘉时期的戏曲作品,本集仍遵循以往惯例,分曲家生卒年或生年可考者、生卒年不详者、只知别号者以及无名氏作品;曲家生卒年或生年可考者,以生年先后的顺序来排列作品。

在吴先生所拟目录中,曲家生卒年不详者,其中胡寯年的生卒年可考,刘永安的生年可考。别号“梅窗主人”可以确知姓名是黄标。

1

胡寯年

郭英德先生《明清传奇综录》著录:“胡寯年,字瑀章,一字春山,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生平未详。”

《明清传奇综录》

胡寯年非长洲人,乃江苏太仓人。清代太仓诗人苏加玉《蓼虫吟稿》中有多首诗提到胡寯年,如卷九《胡瑀章寯年以曙戒轩诗嘱余点定,因题长句》,卷十一《题胡瑀章曙戒轩近诗》,卷十二《胡瑀章以目疾就医,便游金山,既归赋简》,卷十四《读胡瑀章近诗,妄有论定,因题四绝句于后》、《赠胡瑀章六十》,卷十六《咏瓶中残梅寄胡瑀章地下》、《怀茂阶兼悼瑀章》等。

《蓼虫吟稿》诗皆编年,《赠胡瑀章六十》作于嘉庆六年(1801),这首诗可见胡寯年生平大概,诗曰:

孔子云仁者必得寿,吾思古人三不朽。赠言非谄亦非夸,立身可大斯可久。胡子而今已六旬,少日才华压侪耦。制举文章试贴诗,也曾逐队名场走。名场赌取似枭卢,一掷畴能决胜负。况多捷径巧夤缘,胶扰蝇营贪狗苟。岂知好学复深思,卅年穿穴群经薮。儒者穷经必有用,可怜莫试屠龙手。坐使不学无术徒,专权得志陵黔首。不出则处理亦同,家居为政惟孝友。上念箕裘缵述难,下怀子侄栽培厚。宗支姻党暨交游,缓急颠危力左右。由来淳意发高文,至情至性胸中剖。长篇短什富诗歌,气横江海冲星斗。溯源三百续离骚,俯闚六代三唐后。经济从他势位屈,论著其谁箝我口。开拓千秋万古心,扫却秕糠与尘垢。怪底庸庸聋瞽多,不识先生等乌有。我从总角忝相于,潦倒无成迄老丑。素心敬畏踪迹疏,耳闻眼见十八九。略陈梗概侑一觞,质直无文信可受。与年俱进学无穷,直造古人埒谁某。采芝不作商山翁,抱经定配济南叟。

作者近照

嘉庆六年(1801)胡寯年六十岁,因知其生于乾隆七年(1742)。《咏瓶中残梅寄胡瑀章地下》作于嘉庆十年(1805),此年胡寯年卒。胡寯年的生卒年为:1742——1805,享年六十四岁。

胡寯年撰《幻姻缘》传奇,一名《灯下草》,存乾隆刻本,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图书馆藏。剧本首载“阏逢涒滩白藏之牡月娄水胡寯年春山自序”,阏逢涒滩是乾隆二十九甲申(1764),剧当成于本年,胡寯年时年二十三岁。

《幻姻缘》可置于姜兆翀(1740-1809)《孔雀记》之后,瞿颉(1742-1818)《鹤归来》之前。

2

刘永安

刘永安字古山,直隶三河县(今河北省三河市)定福庄人,汉军镶红旗籍,乾隆五十三年(1788)举人。刘永安以大挑一等分发贵州,曾在贵定县、普安县、贵筑县、正安州、贞丰州、黔西州等州县任地方长官。民国《三河县新志》卷十一有其小传,黄义枢《清代戏曲家刘永安生平考略》(《中华戏曲》第45辑)对其生平事迹有较为详细的介绍,然未考出生年。

刘永安在贵州任职时与游幕黔中的江西新建人李腾华交往颇多,李腾华《鄴芸文集》有刘永安、万化成等多人的序言与题词,其中刘永安序曰:“余与鄴芸同岁,老矣。”刘永安与李腾华同一年出生。

《明清戏曲文学与文献探考》

万化成序曰:“今豫章鄴芸李君,昔日黄堂佳公子也。性英敏,好古善文,派吸西江神髓,屡试棘闱不第。徒以青衿奔驰南北,至今无成,入幕黔中十三年矣。余相见恨晚,于己巳冬始得与杜藕庄、刘古山两刺史、饶坦园明府五人结为文字交。又与余同庚甲戌,同出于胡希吕夫子之门。”

万化成说李腾华和他同庚,出生于乾隆十九年甲戌(1754),那么刘永安也应该出生乾隆十九年。但万化成的最后一句话也可断句为:“又与余同庚,甲戌同出于胡希吕夫子之门。”这样就不能断定他们的出生年。

后来看到李宗昉《黔记》卷一录有李腾华诗:“作客风尘改壮颜,年周庚甲未缘悭。生来原乞长淮水(原注:侍讲籍淮安,乾隆甲戌华生于淮安鹾使署,生时有兆,因自号淮汔子),天鹤随看靡莫山。……”据此可确知刘永安、李滕华、万化成皆同一年出生,即生于乾隆十九年甲戌(1754)。刘永安卒年不详。

《古本戏曲丛刊》六集出版座谈会

刘永安著有戏曲四种:《鸳鸯扇》、《一亭霜》、《冰心册》、《商山鸾影》,前三种均藏于国家图书馆,后一种已佚。吴先生拟目中只收了刘永安的《鸳鸯扇》与《一亭霜》,《冰心册》也应该一并收入。《冰心册》存稿本,署“东海刘古山填词,鉴湖何立斋正谱”,原是普通古籍书,现已提善,国图索书号:t5076。

刘永安三剧可置于董达章(1753-1813)《琵琶侠》之后,罗梅江(1754-1805后)《红云绿雨楼三种曲》之前。

3

梅窗主人——黄标

署名“梅窗主人”的《百宝箱》传奇原先是放在《古本戏曲丛刊七集》,因故未收入七集,现收入八集。在开七集编纂会时,我提到过“梅窗主人”真实姓名是黄标,江苏扬州人,这一点是可以确定的,今再以说明。

《百宝箱》传奇有黄文辉所作序言,序中称:“先纪堂世父,研精六籍,殚志百家,凡其为文,根底深而枝叶茂。文辉夙侍丹铅,罔窥堂奥。顷以赋闲居暇,披循往帙,裒辑遗编,盈尺之宝椟启其辉,径寸之珍袭承其秘。”序署:“嘉庆丙寅二月下浣,侄文辉谨序。”

清光绪二十年袖海山房刊本《百宝箱》

另《百宝箱》前有江昆、张尚絅、张履泰、刘源滨、刘谦等人的题辞,其中刘谦诗曰:“怀恨沉江事不平,一时玉碎使人惊。无情翻作多情语,究是黄生是李生?”可见《百宝箱》作者姓黄,“纪堂”或为字,或为号,他是黄文辉的伯父或叔父。《(嘉慶)甘泉县续志》卷四载:“黄文辉,仪征籍,内阁中书军机处行走。”

黄文辉既是仪征籍,也就是扬州府人,那么黄纪堂也应该是扬州人,而《百宝箱》所写杜十娘的故事正与扬州有关。

徐世昌《晚晴簃诗汇》卷八十六载:“黄标,字纪堂,扬州人,诸生。有《纪堂诗集》。”由此我们可知《百宝箱》的作者真实姓名即黄标。李斗《扬州画舫録》卷十三载:“黄标字时准,栋字建宇,楫字兰舟,兄弟以盐筴起家。楫工诗,与千叟宴。楫子文晖,召试中书。”这里提到的“楫子文晖”应该就是黄文辉,时准应是黄标另一字。黄标兄弟三人,他是老大,也就是黄文辉的大伯父。

《晚晴簃诗汇》

徐世昌编《晚晴簃詩匯》时,看过黄标的《黄纪堂集》,这本书现藏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集前有黄标作于乾隆五十五(1790)年自序,他说自己“年六十有余矣”,约生于雍正八年(1730)往前一点。此传奇可放到“乾隆间作家生卒待考者”。

另外,戴云先生很早就指出,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著录《百宝箱传奇》,但将它错误地归在黄图珌的名下,后来蔡毅《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张增元《近年新发现的明清曲家史料汇编》都延续这一错误。(参见戴云《<古典戏曲存目汇考>补正,《文献》1999年第3期》)

《古典戏曲存目汇考》

黄图珌号蕉窗,庄一拂可能是把“梅窗”错看成“蕉窗”了,否则不会径直把《百宝箱》归到黄图珌的名下。但巧合的是,黄标写《百宝箱》时署名“梅窗主人”,但他还有另外一个号,即“蕉窗主人”,《黄纪堂集》有诗题为《蕉窗主人,余名久矣。客问而询之,知其读书晦迹,有乐乎此也。十年以来生计碌碌,感思旧事,渺若飘风,乃不禁兴之所至,而作是诗》。

建议增加的剧目

1

张曾虔《青溪笑》《续青溪笑》

《青溪笑》,单折杂剧集,收单折杂剧16种,现存清嘉庆间刻本,国家图书馆、南京图书馆有藏。《续青溪笑》,单折杂剧集,收录单折杂剧8种,艺术研究院图书馆藏。两剧作者署名“蓉鸥漫叟”,但蓉鸥漫叟为何人,一直未有定论。

姚燮《今乐考证》卷十著录清代曲家张蠡秋有《青溪三笑》一剧,然《青溪三笑》已佚,张蠡秋是谁,姚燮未明言。邓长风根据姚燮提供的线索,即清人赵怀玉《亦有生斋词抄》卷五《百字令·题张蠡秋<青溪三笑>传奇》,考证出“蠡秋”为桐城人张曾虔的别号。

《今乐考证》

《青溪三笑》今虽不存,然有署名“蓉鸥漫叟”的《青溪笑》与《续青溪笑》存世,“蓉鸥漫叟”与张曾虔(蠡秋)是否是同一个人?此前一些研究都处于推测阶段,如庄一拂认为:“又蓉鸥漫叟有《青溪笑》及《续青溪笑》杂剧,《青溪三笑》或为再续之剧。则蓉鸥漫叟,殆即蠡秋之别署。” 邓长风也说:“庄一拂先生在《古典戏曲存目汇考》中即曾推测蓉鸥漫叟或许就是张蠡秋的别号。

笔者认为庄氏的推测不无道理。除了上述剧名的连续性、题材的雷同性以外,蓉鸥漫叟不是南京人,而《青溪三笑》之谱成又在《青溪笑》、《续青溪笑》以后,故里籍与时序亦无扞格;而且赵怀玉的‘又看’与‘新谱’二词,皆可由此落实。”这些都是推测之辞,蓉鸥漫叟究竟是不是张曾虔的别号,还缺乏确凿的证据。

我所见的一些材料可以确证“蓉鸥漫叟”即是张曾虔。

其一,《青溪笑》正文前的多篇题辞中,有全椒人王肇奎七绝二首如下:

十载秦淮感旧游,酒旗歌扇易勾留。等闲一觉游仙梦,江上琵琶估客舟。

年来消息断知闻,水榭填词合让君。怪底风前香竟体,此身曾受万花薰。

南京图书馆藏王肇奎《小容膝楼诗抄》,卷十一有名为《题张蠡秋<青溪笑>传奇》的七绝诗二首 ,与《青溪笑》卷首题辞一致,在该诗的标题中明确指出了《青溪笑》的作者即张曾虔(蠡秋)。

《古本戏曲丛刊》六集

其二,王肇奎采录的嘉庆刻本《陈氏联珠集》,卷九是陈坡所著《谏亭诗草》,其中有诗两首:

送别张蠡秋之淮阴 陈坡

相寻频扣老僧扉,又见孤帆挂落晖。人去自衝淮水上,雁来仍带塞云飞。

秋江名士渡还渡,春草王孙归不归。我亦故乡空入梦,天涯何处觅寒衣。

留别次前韵 张曾虔

早年词赋动群公,天付才人健笔雄。染翰应夸麾手得,冷官肯学折腰工。

九华流翠归吟卷,六代遗香觅谱中(自注:予以《青溪笑》传奇奉赠)。

偏是我乘秋舫去,祗留明月照江东。

其三,桐城人刘敦元《悦云山房文集》卷一有《张蠡秋丈青溪笑传奇序》,也明确说《青溪笑》是张曾虔所作。刘敦元的这篇序言不见于《青溪笑》刻本。

乾嘉时期的单折杂剧,杨潮观的《吟风阁杂剧》、徐曦的《写心杂剧》,、张曾虔的《青溪笑》《续青溪笑》都是有代表性的作品,前二者已收入《古本戏曲丛刊七集》中,因此建议本集收入张曾虔的作品。需要注意的是,《青溪笑》国图藏本最后一折《鹫峰寺唐素君皈禅》有残破漏字,而南图藏本完整无残,应收南图本。

清乾隆刊本《吟风阁杂剧》

据民国22年刻本《张氏宗谱》载,张曾虔生于乾隆十年(1745),卒于道光四年(1824),他可置于陈烺(1743-1818)之后,江周(1746-1802)之前。

2

许树棠《鹔鹴裘》

许树棠,浙江海昌(今海宁市)人,著《鹔鹴裘》传奇。关于许树棠的生卒年及著述,黄胜江《档案史料所见清中叶曲家稽考三题》(《江淮论坛》2019年第6期)有详细介绍。许树棠《憩亭杂俎》卷首有孙峰所作传记:

许树棠,行五,字思召,号憩亭,庠生。嘉庆戊辰举人,己巳进士。乾隆乙巳七月八日酉时生,嘉庆壬申十月三十日辰时卒,存年二十八岁。娶张氏,监生齐慄女,乾隆乙巳七月八日酉时生,嘉庆壬申十月三十日辰时卒,存年二十八岁。子一,兆鳌,殇(节录《许氏支谱》)。著有《三易偶解》(编入管庭花《花近楼丛书》)、《诗经纬解》四卷、《谈圃诗文集》二卷、《憩亭杂俎》一卷(并见《海昌备志》)、《凤求凰传奇》(见族弟仁杰注)。

先生家寒,幼随其胞兄树榖廪生在渟溪开设米铺。市人每呼先生而轻之,而呼其兄则尊之。先生谓其兄曰:“必读书。”兄曰:“吾家全赖两人经计,如弟读书,将门户焉能支持?”先生强之。凡市散辄读其兄亲课,始读于十八岁,至二十二岁游于庠,二十四岁举于乡,次年连捷。谒某相,行师生礼。越一年,某相忤上事发,先生遂归,不得志以终。其夫妇生卒同时,且生于七夕后一日,闻当时挽章都以牛女谪降目之。(闻故老闲谈)

《凤求凰传奇》

根据传记记载,许树棠生于乾隆五十年(1785),嘉庆十三年举人,嘉庆十四年进士,卒于嘉庆十七年(1812),得年二十八岁。许树棠英年早逝,短短一生颇有传奇色彩。因为家境贫寒,他从小帮助兄长开米铺,十八岁才开始读书,只用六年时间,到二十四岁就考中进士,亦是聪明过人。他和妻子张氏同年同月同日同一个时辰出生,又在同年同月同日同一个时辰去世,如所述不假,可谓奇之又奇。

传中所说《凤求凰传奇》应该就是《鹔鹴裘》。读许树棠的诗文,我有一个感受,就是他对文学作品中的女性似乎特别关注。《鹔鹴裘》写卓文君故事,同题材的戏曲此前即有不少,但他仍然敷演。他读《牡丹亭》,作《重修杜丽娘墓碑》;他读《红楼梦》,作《吊潇湘妃子文》。此外,《憩亭杂俎》中还有不少描写女性的文赋。

《鹔鹴裘》传奇,现存抄本两种,皆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二册本(索书号:33431),一册本(索书号:33432),后者抄写更佳。

《古本戏曲丛刊》七集

附录:

重修杜丽娘墓碑

南海茫茫,原杜宇啼冤之处;北邙渺渺,乃丽娘瘗骨之区。然而青草龙沙,三尺昭君之冢;白杨虎阜,半弓贞娘之坟。野狐落郁郁埋香,香销不返;双燕窠深深闭玉,玉碎难完。纵教道士能寻,杨太真钿钗徒寄;即使少翁多术,李夫人环佩虚邀。又何论乎魏殿金瓠,一朝溘露,吴宫紫玉,万古荒烟者乎!则如杜丽娘小姐者,佳话固可传焉,灵踪犹未灭焉。小姐琼锼蕙质,永映兰心,韵敌左芬(棻),清同谢蕴。髫龄弱软,双髻还梳,绮岁小姨,伍须未配。华固藏诸碍里,娟惟系于幕中。盖椿庭但明曙后之星,而萱堂弥重白家之石。况夫毛诗成诵,解周宫女采荇之篇;镂管能拈,工卫夫人簪花之格。宜其珍如赵璧,爱甚隋珠。以视杜韦娘薮泽飘零,杜秋娘宫闱冷落,不已幸乎!夫何名园绿水,胜日青阳,倦眼迷离,游思荡漾。荒凉地现出刬秋之地,奈何天装成离恨之天。逗一点之灵犀,傍双飞之彩凤。牡丹亭角,解崔女之罗裙;芍药栏边,覆鄂君之彩被。虽柳梅此日,仅将梦影虚描;而桃杏及时,已向春风偷嫁矣。所恨芳草多情,勾留雨迹;落花无赖,惊散云踪。小姑之居处无郎,神女之生涯是梦。望夫君兮不得见,思公子兮未敢言。倚枕踟蹰,循廊转辗,带宽腰瘦,镜照颜凋。写出画图,至欠一双佳偶;吟成诗谶,难凭廿八良媒。荔枝不来,匏瓜无匹。石道姑颇知魇术,难魇情魔;陈师父兼读医书,不医愁癖。怅刘郎之已去,洞里仙孤;暨崔护之重逢,门中人杳。呜呼!五更风紧,飘离倩女之魂;后夜月明,葬送影娥之魄。盖南安府治,后院梅树下实为小姐琴城。云斯时也,漆灯暗淡,茧室荒凉,草宿红心,花开碧血。蘧蘧化蝶,可怜春梦之婆;点点流萤,竟作秋坟之鬼。方谓消一弯之螺黛,应泣骷髅;湿几片之燕支,但亲蝼蚁也已。讵料冥判能容,园神善护。鸳鸯簿上果有姻缘,莺燕队中全无物束。未几姓柳人来,探梅客至。西泠小小,窆向桥边;南岳真真,唤来画里。小姐乃霞衣冉冉,散来天女之花;翠袖盈盈,敲折佳人之竹。冷艳一室,幽辉半床,五夜灵谈,三生夙愿。碧溪女子,订湘驿之佳期;紫树奴家,申盘塘之密约。幸玉鱼之比目,不减人间;欣金雁之齐飞,何殊天上。迨至菤拔不死,棠荣合欢。往日郎君重赠蓝桥之玉,当年太守复还合浦之珠。惟精神所能通也,非意计所及料也。迄今桑田屡改,榛路皆迷,乌雀成群,牛羊下来。绿罗村畔,徒传双角之妍华;翠羽林间,不见罗浮之缟素。蛮烟涨地,谁寻鹤市珠襦;瘴雨弥天,孰问马嵬锦袜。然而纵少伏雌,犹存虚牝。谈之者尚口为之艳,过之者且足为之停。爰累石以为茔,聊聚沙以为圹。谓疑焉而亦可,请谀之而何妨。呜呼!黄土何缘,曾覆如花美眷;青山不老,长留似水流年。试歌内翰犁花,遥接禅姬之墓;若问外孙虀臼,甚惭孝女之碑。

吊潇湘妃子文

今使有情眷属,同开含笑之花;未了因缘,并结合欢之果。是则一谱鸳鸯之牍,行当证到私盟;双挑鸾凤之弦,不且掀翻公案也哉?乃绣阁每多怨魄,而芳闺不乏幽魂。大抵华月难圆,彩云易散,一朝璧碎,千古珠沉。莫谐解脱之鞋,永闭葳蕤之锁。未有发才覆额,手尚扶床,便作聚头,长依比目。梨花春雨,闭户谈禅,桐叶秋风,搴帷读书。亦复乖生五角,变起三心。郎自多情,病入死还呼妹妹;妾原薄命,生来行不得哥哥。海经返乎灌愁,愁百端而莫灌;天即归乎离恨,恨万劫而宁离。呜呼!渺渺紫烟,芒芒亭宇。谁云儍甚,红片欲冰;我觉痴多,青衫几湿。事何妨假,请从空外谈空;人讵必真,试向梦中说梦。妃子杜兰再世,郭芍重生。写经而格亚簪花,联咏则才高赋茗。柳移隋院,别抱风流,梅近孤山,自随雪皎。黛横滴翠,愿在伊眉,玉曳明珰,解要余佩。然而莲为仙子,意以苦而常含;蕉是美人,心以多而恒卷。当夫草唤离娘,药名贝母,旋巢甫定,乾荫俄移。千里乡关,望断苏台之月;几年官阁,思回瓜步之潮。加以雏语声娇,啼痕怯怯;龙飞骨瘦,弱质珊珊。呜呼伤已!所幸荣国府开,省亲园启,太君爱重,公子情深。方其窈窕碧橱,周遮红院,帘推雁户,枕并鲛绡。菊入梦而抡魁,桃始华而建社。翻池边之曲,口角生香;味苑里之歌,耳中唤醒。有时薄怒,意愈淡而愈浓;无数娇嗔,神弥疏而弥密。夫何风姨淹至,月姊偕来,宝字憎闻,钗声怕触。人以三而成众,女有二则为睽。摘项上之金圈,金将木克;松臂闲之香串,香到林空。迨至恶梦惊回,通灵失去,线移月下,簪压雪中。呜呼!抑又悲已。更可痛者,雪雁呼来,紫鹃哭倒,桂汤莫咽,梨汁难消。气经断而更连,魂已飞而复绕。帕从爇后,丝丝蝴蝶之灰;诗到焚余,句句杜鹃之血。比贞狮子,凄其吿婢之音;垂毙鹦哥,惨矣诘郎之语。竹窗寂寂,当年渍竹人亡;花塜累累,今日葬花谁是。盖公子刚错认红鸾之照,而妃子已蹇遭白鹤之迎也。呜呼!蚕虽到死,犹含不尽之丝;蜡踪成灰,尚咽未干之泪。峰横青梗,不逢一笑之人;宫掩绛珠,莫到五瘟之使。孰致同心之鸟打作分飞,谁教连理之枝拆为独活。三万块炼余之石,(王+屚)瑛而不补情天,卿其衔彼女娲帝子;十二支劫后之钗,促带而先埋孽海,我且叩诸警幻仙姑。(原评:哀声四起,血迹满纸,普天下有情人一齐痛哭。)

(志良按:开编纂座谈会时,怕冲淡主题,未提交《重修杜丽娘墓碑》及《吊潇湘妃子文》,今附上两文,亦可见许树棠这位早逝曲家的才情。)

《古本戏曲丛刊》九集

3

饶重庆《皇华记》

先说说《皇华记》的作者问题。

《皇华记》的作者一直以来都认为是“裳华”。确实,此剧序言自署即为“岭海裳华”,剧本第二齣《登程》自报家门:“下官裳华,字艺圃,岭东人氏也。”明清戏曲中有不少剧本敷演的就是真人真事。根据剧本题辞及内容可知,这位裳华是广东人,在贵州某地担任县令,受命从贵州运铅进京。

但剧本正文题署“裳华之子填词,小印山人评点”,作者到底是“裳华”,还是“裳华之子”?而且“裳华”、“裳华之子”很显然用的是《诗经·小雅·裳裳者华》之典:“裳裳者华,其叶湑兮。我觏之子,我心写兮。我心写兮,是以有誉处兮。”这都不像真实姓名。

《皇华记》剧尾有两篇题跋,分别署“弟重熙皋田”、“弟炳星垣”,后者下方有一印章钤“伯子饶炳”,这引起我的注意。如果说题跋一人姓饶,另一人也应姓饶,即为饶重熙;既然是兄弟,那么《皇华记》的这位广东籍作者也应该是饶姓。

我想起在查询曲家刘永安的资料时,读李宗昉《黔记》,其中卷一有这样一段话:“杜钧字景宋,号藕庄,江西新建人。以进士为云南太和县令,改易门,摄镇雄牧,以事谪戌贵阳,能诗。汉军刘永安、云梦万化成、大埔饶重庆并以州县罢,日相与吟咏。重庆作《落花落叶诗》八章,咸属和。钧成八十章,人传诵之。”

清道光刊本《黔记》

文中提到“大埔饶重庆”,大埔是广东县名,属于南岭以东地区,他又在贵州担任过县令,他与饶重熙是否有关系?他是否有可能是《皇华记》的作者?

遂查《大埔县志》,果然有记载。《(同治)大埔县志》卷十七“宦迹”载:“饶重庆字绍芳,号烜圃,城坊人,廪生,汀之冡子也。性孝友颕悟,十岁能文,十三能赋。成童游庠,诗膺特赏,次年以第一名食饩,试辄前茅。乾隆丁酉选拔,会考第一。戊申考职第一,授州同,辞不就。复考,授镶黄旗教习。期满,授贵州龙泉知县,署正安州知州,奉旨督运京铅。历任桐梓、施秉、玉屏知县,皆有政声,尤加意栽培士类。著有《皇华记》行世,诗文诸稿藏于家。”

而《皇华记》传奇的内容正是写督运京铅的故事,因此,它的作者“裳华”实际上就是广东大埔县人饶重庆。据广东大埔《茶阳饶氏族谱》载:“重庆,字绍芳,别字润圃,汀之长子。年十五治《书经》,补邑庠生,辛卯首拔补廪。丁酉科选拔贡生,戊戌朝考高等,充《四库全书》馆校录,肄业太学。生乾隆乙亥十月十一。娶江氏,生乾隆丁丑七月廿九。女一。”

《大埔县志》

饶重庆的家世生平与《皇华记》中“裳华”无不相合,此剧即作者自况之作。饶重庆生于乾隆二十年(1755),卒年不详,家谱中未载。(志良按:《茶阳饶氏族谱》藏广东中山图书馆,我请冯先思博士代为查阅,谨此致谢。)

再说说《皇华记》的内容。

《皇华记》是饶重庆描写自己从嘉庆四年到嘉庆八年运送黔铅进京的一段经历,这个过程中,他备尝艰辛,终于完成任务。

剧本第一出《絜领》开场词【凤凰台上忆吹箫】曰:“岭海裳华,黔中作吏,京铅派运庚申。遇好贪船户,起意鲸吞。陡被归州失火,买补后,双舫沉沦。前功弃,勾留袁浦,守冻桃源。 伤魂,衣裘典尽,赖王姚调护,勉渡淮濆。恨台庄驵诈,触热狂奔。漕河闸四遭亏损,霏雨雪,复阻天津。交局后,东西告贷,始出都门。”

“黔铅京运”是史学界比较关心的一个问题,如史学研究者马琦所言:“清代币材运输是货币史、矿业史、经济史、历史地理等学科中的热点问题,产生了众多优秀的学术成果,以滇铜京运最为突出。但是,清代币材之中,除了铜之外,铅锌的含量也很高,最高时达50%,与铜的含量不相上下。例如京师户、工二局,从顺治十八年至乾隆十年(1661年至1746年),铸钱量从2.9亿文增至14.94亿文,所需铅锌币材亦从顺治八年(1651年)的105万斤增加至乾隆五年(1741年)的470余万斤。可见,铅锌运输量虽略小于铜,但也是清代一项规模浩大的资源运输工程,在清代币材运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马琦《清代黔铅京运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29卷第3辑)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古今都一样,涉及到货币制造的问题,都是国家大事。清代造币所需的铅材料,很大部分取自贵州,即所谓“黔铅”,黔铅京运在清代也是一项堪比滇铜京运的重大工程。

“清代黔铅京运自雍正十三年(1735年)开始至咸丰三年(1835年)中断,持续时间长达119年,平均年运黑白铅450万斤以上,自黔西北大定府经四川永宁、重庆,湖北汉口、江苏仪征、直隶天津至京师,途径贵州、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山东、直隶九省,水陆行程万余里,数以万计的官吏、背夫、船夫、水手都投身其中,对清代经济和贵州区域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引文同上)

史学研究运用的材料大多来自正史、方志、档案、皇帝上谕、官员奏折等等,黔铅京运的研究也不例外,但《皇华记》这部戏曲作品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鲜活的实例,饶重庆以其亲身经历,为我们讲述了黔铅京运途中的种种遭遇,也揭示了这一浩大工程中的种种弊端。

《皇华记》作为一种写实性的戏曲作品,不仅有戏曲研究的价值,而且对于史学界研究“黔铅京运”这段历史,也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皇华记》创作完成于嘉庆八年,刊刻于嘉庆十三年,因此建议收入收入本集中。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国家图书馆藏《皇华记》两种,一是两册本,郑振铎收藏,存上卷十八齣;一是四册本,有上、下两卷,但此书第二册从第45页到第50页原缺,可用郑振铎藏本弥补。国图的这两个本子都是嘉庆十三年刻本,互补之后正好可以印出一部完整的《皇华记》。

此外,建议增加刘熙堂《游仙梦》(国图藏),这是写《红楼梦》的戏曲,阿英《红楼梦戏曲集未收》,前有嘉庆四年刘熙堂自序,可收在本集中。陈宝《东海记》(国图,嘉庆间刻本;社科院旧抄本),我看吴先生拟十集目录有道光间王曦《东海记》,两剧都写东海孝妇事,则陈剧应该收本集中。

《红楼梦戏曲集》

其他建议

1、本集拟收张锦的《新西厢》和《新琵琶》,其中《新西厢》用国图郑振铎藏本,此本序言有残缺。黄仕忠先生《日藏中国戏曲文献综录》载,日本京都大学文学部藏乾隆五十九年(1794)贮书山房刊本,此本有王大枢序、范建杲(秋塘)序、成锡田序以及张锦自序皆不缺,是为完本。

《新西厢》评定者乃范秋塘,此人很可能是《再生缘》作者陈端生的丈夫。《文献》2019年第4期发表史国强先生的论文“《再生缘》与范秋塘”,得出的结论是与张锦熟识的范秋塘并非陈端生丈夫,他用的本子就是京都大学藏《新西厢》,有此前学界未见之材料。建议本集《新西厢》采用京都大学藏本。

清嘉道间写刻本《玉门关》

2、本集中拟收《玉门关》传奇,作者原署“青城山樵”,我已考证出他实际上是成都人汪仲洋,且此剧作于道光九年左右,如再编十集,最好移后。另外,拟收入本集中顾春(太清)两剧《桃园记》、《梅花引》,亦可移后,因世传顾太清与龚自珍有染,黄仕忠先生考定《桃园记》作于道光十九年左右,顾太清亦为道光间曲家。

金 红楼梦 小说齐齐哈尔时尚网 qqdjx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