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到想哭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你想怎么样,说出来吧
齐齐哈尔时尚网小编提示,记得把"做到想哭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你想怎么样,说出来吧"分享给大家!
1.
我在咨询中意识到: 一种比普遍认为的更常见的体验是感觉“不正常”。 大多数“正常”的人都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经历过这种担忧。
很多人可能没有很深的印象,因为我们很早就学会了躲,这可以追溯到童年早期,当家长说“孩子喜欢幼儿园,你为什么不喜欢”,或者老师说“大家一起鼓掌,让××勇敢起来,别哭了”。 那个时候,我们开始学会把自己的经历归类,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正常的、好的,符合周围人的期望;另一部分是正常的、好的,符合周围人的期望; 另一部分是挑剔的、悲观的、不满意的、可耻的、变态的。 但那些感受是真实的,让我们不禁怀疑:我是不是一个“不正常”的人?
那些与他人不同的情绪、困惑和冲突,我们能做的只是暂时忽略它们。 但他们并没有真正消失。
多年以后,我们依然会在某些时刻质疑生命的意义,我们会为自己的欲望感到羞耻,我们会担心自己的伪装被识破……而我们内心深处对于我们应该做的事情做和我们应该热衷的事情。 我也在怀疑它是否只是出于道德而试图维持它。
2.
人们迟早会下定决心做出一点改变。 所以在做心理咨询的时候,很多来访者都会遇到危急时刻,需要鼓起勇气向某人表白:“是时候告诉你真相了。”
真相是:“我只能做我自己,我和你想象的不一样。” 说出这句话,让人心虚的同时,也让人暗自松了一口气。 有时是孩子向父母宣布自己真正想选的专业,有时是伴侣互相诉说自己对生活有其他想法,有时是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又或者是辞职时老老实实告诉老板:“没什么错在公司。 ,只是不适合我。”
以工作为例。 我有一个客户花了很多年才相信“我想搬家,不是我”。 因为工作压力,她身心超负荷,几乎年年都要提辞职。 每次老板说,我知道你累,我们谁不累? 老板还说,永不放弃( never back down)。 她不知所措。
她说老板是个自律的女强人。 她将她的老板视为榜样。 但在她的内心深处,一直有一个说不出来也不敢面对的疑问,那就是:万一我和她不一样呢?
站在局外人的角度,你大概认为这不是问题:不同的东西是不同的! 别人是别人,你是你。 但这对有关各方来说并没有什么安慰。 在她的经验里,我不仅和老板不同,也和“最佳人选”不同,我不正常。 她一直坚信,大多数人认可的那种生活,才是值得过的。 证据就是,她一直在遵循着那样的生活方式,上了一流的大学,去了一流的公司,做了一流的业绩。
3.
承认自己是另一种人,生活还能有信心继续吗? 她不敢想象。 对付恐惧的最好方法就是不去看它,强迫自己再努力一点。 一直以来,她都是这样,唯一的问题是,她越来越失控了。
在临床医生看来,这种不适感可能被解释为亚健康,或被诊断为情绪障碍。 但我有另外一种观点,我认为这可以看作是一种面对现实的勇气:“这是我的一部分,即使你说不应该,我也只能这样。”
一旦你承认自己的情绪,你就会看到更多关于你自己的真相。 真理不以我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如果你不快乐,就很难要求自己快乐。 可以去看病、吃药、养病、旅游、换工作、改变生活方式……但无论做什么,关键是要承认这就是我。
我问她:你想要什么? 她说她想要一份轻松的工作,但她知道这不对。 我说没毛病:“你可以轻松,也可以累,如果只是一个选择做到想哭是一种怎样的体验_你想怎么样,说出来吧,没有什么区别,关键是你想要什么。”
她愣了一下,说她从来没有那样想过。 “我一直在想,‘你想要什么?这个问题是用来激怒人的。我可以随心所欲吗?我想休息就休息吗?我还想上天堂呢!” 她从来没有想过,这是一个真正的问题。
这当然是一个真正的问题。 人有感情、有态度、有主观偏好、有身心界限。 正如我开头所说,我猜很多人都有自我怀疑,我们循着某个轨迹走到某个点,突然发现真正的自己并不是现在的自己。 我们开始面对我们真正的欲望,与此同时做到想哭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我们脑海中的这个声音在说:“我可以做任何我想做的事吗?” 太苛刻了。 我们分不清,只能惊恐地四处张望:还好没有人注意到。 于是我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与此同时,潜藏在心底的疑惑和恐惧却越发加深了。
在我对这些人的咨询中,我试图让他们明白其他人并没有那么在乎你。 做人做事要考虑到别人的感受,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必须通过别人来限制你能做什么或不能做什么。 “别人都在看我”只是一种想象。
要打破这种想象,最好的办法就是去面对它。 “我很难过,我只想哭!” 别人能对你做什么? 最可怕的后果总是在脑海中。 我的客户再次提出辞职。 面对老板的花言巧语,她说:“我明白,我不想逃避,但我发现,我并不是那么想要这种成功,我想要另一种成功。” 老板愣了一下,“哦。”
后来,她回到家乡,利用在互联网行业积累的技能帮助家人经营果园。 她给我写了一封邮件,说她现在开心多了,工作不累,可以照顾父母,身体也变好了。
远离她获得这种生活的最困难的一步是承认:这就是我,我想要什么和我不想要什么,不需要感到羞耻。 她做好了迎接老大仇恨的准备,却什么也没有发生。 欢送会上,老板还是有些愧疚:“这几年辛苦你了,还好你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她简直不敢相信:这样就可以了吗?
我就是我,而且只有我。 这句话简单得无需证明,但一个人却往往需要多年的时间才能面对:这样的我,或许和别人的期待不一样。 这是我要解决的问题,不是我有的问题。 我能在这个世界上找到一个更舒服的地方吗? 你可以带着这个问题,去尝试更多。 不管怎样,承认“这样的我”是第一步。
(摘自《环球人物》2021年第21期穆春,杨翔宇摄)